《诗经》中有一篇悯伤悼亡的著名作品——《黍离》。这首诗一共三章,其第一章是:
彼黍离离, 那里是行行的黍子,
彼稷之苗。那里是稷子的苗。
行迈靡靡,我迈着沉重步伐慢走,
中心摇摇。愁思在心中飘摇。
知我者,我的那些知音,
谓我心忧;知道我心中烦恼;
不知我者,那些不了解我的人,
谓我何求。却怪我在求索寻找。
悠悠苍天!杳渺的苍天哪!
此何人哉?这是什么样的人哟?(www.daowen.com)
这首诗的含义,古人释解得很清楚。《诗序》谓:“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骊山烽火之后,历经两周之际的战乱纷扰,宗周残破,昔日的钟鸣鼎食之地化作一片丘墟,生长着行行列列的黍稷之苗。生于斯、长于斯的贵族大夫,从东都雒邑来此故地重游,吟赋《黍离》,忧伤情思溢于言表。看那赫赫宗周,倾覆瓦解,重游旧地的周大夫难免有人事代谢无常之叹,正所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1]了。
黍离之思表明,在春秋时期人们的心目中,周王朝已经今非昔比,那凛然的王权已经成了过眼云烟。《黍离》是《诗经》十五国风里面的《王风》的首篇。大家知道,西周时期的周王室的诗篇列入《诗经》的雅、颂,而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诗篇则列入十五国风。东汉时期的大学问家郑玄曾解释其间的原因,他说:
平王以乱故,徙居东都王城,于是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其诗不能复《雅》,故贬之,谓之王国之变风。[2]
由于东周王朝已不再具有实际上的天下“共主”的地位,“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所以东周王畿地区的诗歌,也就被“贬”入国风。如果用“一落千丈”来形容东周王朝与西周王朝的差距,大概也不过分。然而,东周王朝虽说比西周一落千丈,但是和诸侯相比,又是怎样的情况呢?简单说来,东周王朝一方面落到了和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另一方面它的地位却相当优越。虽然对诸侯来说它算不得鹤立鸡群,但总非一般诸侯可比,特别是在春秋初期,它仍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东周王朝在周平王的时候,还有方600里的土地。关于它的地理形势,清代学问家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卷四中说:
西有虢,据桃林之险,通西京之道,南有申、吕,扼天下之膂,屏东南之固,而南阳肩背泽路,富甲天下,辕伊阙,披山带河,地方虽小,亦足王也。
东周王朝集中在今河南省洛阳及其周围的济源、修武、登封、鲁山、汝阳、宜阳、新安等处。雒邑作为周王朝的东都,不仅地居天下之中,地理形势优越,而且驻有周王朝的八师重兵,贮藏着天下的大半赋税收入。另外,雒邑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是一个经济繁荣、物阜民康的地区。周平王东迁雒邑,经济方面的考虑,应当是其因素之一。
周平王在位51年,连同其后的桓王、庄王、僖王,共约百年之久。这期间的周王朝尚有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周平王曾派军队远戍申、甫、许等地[3]。其中的“申”,不是位于今河南省南阳的申国,而应当是位于今西安市以东的申国——即《竹书纪年》所提到的太子宜臼所奔往的“西申”[4]。这表明平王时期周王朝并未完全放弃西部王畿地区,至少还有若干据点为周所控制,并能派军队去守卫。平王和桓王时代,周王朝曾出兵伐卫、伐晋、围魏、伐宋。当时的“王师”成分,除了有西周以来的成周八师的遗存以外,还有随同平王东迁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