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周厉王打开藏漦之椟,传说真相!

周厉王打开藏漦之椟,传说真相!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条龙吐漦之后离去,夏王即将龙漦珍藏在椟中,并为之举行郊祭。藏漦之椟被视为宝物,夏亡之后传于殷,又传至周。周厉王不信邪,偏偏要打开来看个究竟,可见他是一位有勇气反对传统的人物。周大夫芮良夫曾对厉王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一事严厉抨击。可是,平心而论,周厉王还算不得一位荒淫肆虐的无道昏君。周厉王打开藏漦之椟的传说,可以说与这个神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周厉王毕竟没有神力将龙漦收回,他也没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奇的传说。

据说在夏朝末年有一个褒国(今陕西勉县东南),这个国家所祭祀的神突然变化成两条龙。飞龙升腾,扬爪掉尾,桀髯怒鬣(音列),来到夏朝的王庭之上。这两条龙能说人语而自报家门,说自己是褒国的两位先君。夏王对这飞来的神龙诚惶诚恐,不知是祸还是福,就急忙让负责占卜的卜人推断吉凶。夏王问是否将龙杀掉或赶走,或让龙留居王庭,结果是这样做都不吉利。龙所吐的涎沫称为漦(音离),据说是龙的精气之所在。夏王卜问如果请龙吐漦而珍藏之是否吉利,结果是这样做大吉。于是夏王便举行隆重典礼,陈列玉帛,并在简策上书写祷告的辞句念给龙听,请龙吐漦。两条龙吐漦之后离去,夏王即将龙漦珍藏在椟中,并为之举行郊祭。

藏漦之椟被视为宝物,夏亡之后传于殷,又传至周。历代之王都不敢打开此椟,偏偏周厉王闲极无聊,不听臣下谏劝,硬将此椟打开观看。开椟之后,神奇的龙漦流到王庭,再也无法收回。周厉王让宫廷中的妇人都裸身而欢呼。在一片聒噪声中,只见龙漦顷刻间变化成一只硕大的玄鼋(音元),直闯入厉王的后宫中去了。据说后来幽王的宠妃褒姒的出身与这只玄鼋很有关系。

这个瑰奇的传说最初记载在《周书·训语》篇,西周末期史伯向郑桓公分析周王朝形势时曾予援引,见于《国语·郑语》。假若拂去其上的怪诞尘雾,那么这个传说便可以启发人们考虑两个问题。首先,漦是龙的精气,实为王权的一种象征。它历经夏、商、周三代,到厉王时流淌于外化为玄鼋,预示着夏商以来的王权已到了穷途末路。龙漦化玄鼋,从某种角度看,似乎象征着王权与霸权的递变。其次,藏漦之椟历三代而不敢打开,说明它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奇的宝物。周厉王不信邪,偏偏要打开来看个究竟,可见他是一位有勇气反对传统的人物。

在史载中,周厉王是一位声名不佳的暴君形象。据《国语·周语》记载,对于厉王的暴虐,“国人”颇多批评指责。厉王不仅不悔过改正,反而让卫巫监视批评者。被卫巫指责为有诽谤周王言论的人都要被杀掉,使得国人不敢相互交谈,路上只能以目示意。周厉王沾沾自喜,以能“弭谤”而自豪。邵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劝谏,厉王置之不理。这样过了三年,发生国人暴动,厉王只得逃奔于彘(音治,今山西霍县东北)。国人暴动和厉王奔彘是人所共知的史实,似可不必深究,可是有些相关的事情却处于若明若暗之中,颇有探讨的必要。

引起国人批评指责的厉王的恶政,是他任用一位名叫荣夷公的人为王朝卿士。荣夷公本为荣国之君,入周王朝为卿士是合乎常例的举动,何以引起不满呢?这是因为他在厉王支持下实行了“专利”政策。周大夫芮良夫曾对厉王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一事严厉抨击。从芮良夫的话里我们可以窥见所谓“专利”的内容。据《国语·周语》记载,芮良夫曾对周厉王说:

夫荣夷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

芮良夫认为天地百物,人皆可以取之,不必专为王所利用,假若专利,那就是盗取,一定不会有好结果。然而,按照传统观念,应当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地百物由王专利乃是合乎情理的事情,为什么到周厉王时期反而成了强盗行径呢?(www.daowen.com)

根本原因在于贵族实力的增强。周初分封的时候,各级贵族都占有了一定数量的田地,但山川林泽之利还属王有,周王朝还设置不少官员加以管理,见于彝铭的就有“司虞”、“司场”、“牧”、“司林”、“司录(麓)”、“司九陂”等,[8]分别管理山泽、场圃、牧场、森林、山麓、陂池。到了西周中期以后,山林川泽逐渐为贵族所蚕食。西周中期的《卫鼎》铭文就记载了贵族占有森林的情况。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了西周后期只成了一句口头禅,已经没有多少实质意义。厉王“专利”,实际上是企图失而复得,将山川林泽之利收归王有。“专利”政策引起了包括各级贵族在内的广泛的社会阶层的激烈反对。芮良夫的一番话就主要是贵族阶层的心声。

在国人暴动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其实是贵族和平民。《国语·周语》记载,周厉王强制实行“专利”政策以后,“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可见国人是参与了暴动的。所谓“国人”,主要指国都范围内的下层贵族和上层庶人。[9]

除了国人之外,参加暴动的还有“公卿”这样的高级贵族。《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公卿惧诛”,表明厉王和一些高级贵族的矛盾已经相当尖锐。《荀子·成相》篇有“郭(虢)公长父之难厉王流于彘”的说法,作为王朝卿士的虢公长父似乎也参加了暴动。

除了国人、公卿之外,一些政府官员和军队也参加了暴动。西周后期的一件彝铭说驱逐厉王的有“邦人、正(政)人、师氏人”。所谓“邦人”,即指国人;“正(政)人”指官吏;“师氏人”指军队,因为师氏是军事长官的名称。

参加暴动的国人、公卿、政府官员和军队,均居于王都地区,那么,王畿以外的诸侯对暴动持什么态度呢?《国语·周语》有“诸侯不享,王流于彘”的话,指诸侯们反对周厉王任用荣夷公并推行“专利”政策,便不来朝觐周天子,所以厉王才被驱逐到彘邑。“诸侯不享,王流于彘”的事实表明,诸侯是支持各阶层的人反对厉王的。

用高压手段“弭谤”,以杀戮无辜来防民之口,周厉王的这些暴政受到反对,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平心而论,周厉王还算不得一位荒淫肆虐的无道昏君。他继位的第十二年曾经铸造了一件簋,铭文记载了他的话,其中有“余虽小子,余亡康昼夜,经雍先王,用配皇天”[10],意思说自己虽然年轻,但还是不分昼夜地勤劳,常以先王为榜样来顺应天命。厉王后来铸造的钟铭曾记载他率军向南征伐,使“南夷、东夷具见,二十又六邦”,有26个南夷和东夷的国家进见,表示顺服。[11]这些铭文说明周厉王曾有志于使周王朝强盛。周厉王的失误在于他错误地估计形势,认为只要靠强制手段实行“专利”,就可以使王室实力大增,结果是自己被赶出了京师

有一则外国神话说,人们打开了装魔鬼的瓶子,使得魔鬼横行,再也无法将其收回了。周厉王打开藏漦之椟的传说,可以说与这个神话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周厉王放出的不是魔鬼,而是龙的精气。周厉王毕竟没有神力将龙漦收回,他也没有良策扭转王权的颓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