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情感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不断培养和修炼的,通过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荣誉感、体验职业成就感,克服过分功利思想,心情愉悦地投身于教学和科研之中。
1.树立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一个人在事业上的远大目标,选择了大学教师这一职业为自己理想的人,从决定之时就把自己需要的满足乃至自己的一切都与学术事业联系在一起。只有决心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学术事业的人,才会真正表现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科研工作、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操,表现出对学术事业的责任感。余秋雨在回忆其大学教师生涯时曾感叹:“学术是一场一旦进入就很难停步的苦役。”[23]马克思早就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的研究和治学,都是艰苦的精神劳作过程,都需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都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爱岗敬业、“业精于勤”、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既是大学教师的职业伦理要求,也是科学活动自身的客观要求。因此,作为以学术为志业的大学教师,既要重“板凳学问”,又要重“行走学术”[24]。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行走是激发灵感和思绪的一种途径。学术总是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精进,理论总是在研讨与激荡中日益深化,观点经过交流更显得流畅鲜明,思想经过碰撞才容易闪现火花。荷兰著名历史学家卡盖尔有句名言:“历史就是一场永无休止的辩论。”[25]实际上,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都与此类似。我们也可以说,学术就是永无休止的争辩。因此,行万里路参加学术研讨会,也是大学教师的生存方式之一。相对于“行走学术”,当今更应提倡的还是“板凳学问”。从前的学者坐而言的多,起而行的少;现在的学者四处行走的多,静心治学的少。古话说:“才须学,学须静。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宁静可以致远,专注方能成学。没有后顾之忧、不必颠沛流离,这是身体上的宁静。但对一位学者来说,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宁静。在物欲横流的年代,要真正静下心来做大学问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跑动多了心就难以静下来,所以行走要有个度,以便安静地坐下来潜心做学问,出成果。
2.强化职业荣誉感(www.daowen.com)
大学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党和国家采取了多项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声望,作为教师,也应该在接受种种溢美之词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荣誉感,按照社会的期望树立高大的职业形象,以自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真爱回报给社会。普通劳动者的社会角色也是大学教师不可避免的自我认知。但是,平凡、普通的大学教师仍然有可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有可能成就给人以心灵震撼的高尚品德。作为大学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如果只是为稻粱谋,那还停留在“知之”的阶段,不如真正爱好者,而一般爱好者又不如那种以学为乐的人。大学教师要想取得杰出的成就,就应努力追求以学问为乐趣的境界,以学术为志业,以做学问为生存方式。北京大学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虽然没有申请到任何一个级别的课题,可他却说自己是幸福的。他自我解嘲:“我不和别人比获得的肥料,我和别人比收获!”因此,他潜心钻研,著述颇丰,社会影响也比较大。人们笑称他是一个“可爱的书呆子”,他自己解释自己感到幸福的原因是:“我做的一切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本身就是教师的一大乐事。正如朱利安·本达(Julien Benda)所言,“学者全是这样一种人,他们的活动本质上不追求实用目标,他们是在艺术、科学或形而上学的思考中,简言之,是在获取非物质的优势中寻求乐趣的人,也就是以某种方式说‘我的国度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人”[26]。
3.体验职业成就感
对大学教师来说,最大的喜悦莫过于看到他的学生在各个方面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取得的科研成果不断地造福人类。做学问的过程,就是通过刻苦的努力来达到快乐境界的过程,或者说是经过艰苦奋斗来获得快乐的过程。当你看到自己的一篇精品论文发表或一本厚实的著作出版时,看到一项实验获得成功时,其快乐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农夫收获时的喜悦。为学的乐趣不仅存在于结果的收获之中,还往往体现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例如,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蓦然发现珍贵的资料;经过研究之后豁然开朗,得到重要发现,廓清误解;论文写作抽丝剥茧,破解谜团等,都是令人畅快淋漓的学术体验。人工合成胰岛素的主要参与者、科学家邹承鲁说过:“做科学工作的乐趣已经存在于工作之中,最大的快乐在于发现自然界的奥秘那一刹那,得到外界的承认是第二位的事情。”[27]人生不一定都要在娱乐和休闲中才能享受,对有的学者而言,在读书和写作中也可以享受人生。对有理想的大学教师而言,做学问就是他们的生存方式,痛苦且快乐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