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角色意识强化,促进大学教师责任性

角色意识强化,促进大学教师责任性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角色意识的核心是对角色责任的清楚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角色观念。作为大学里的教师,要有育人意识、求真意识、批判意识和服务意识。1.育人意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最重要、最基本的角色。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加强“育人”意识,并不是要求教师每堂课都脱离专业知识进行政治说教。知识分子以人类普遍观念和共同理想的名义反对社会不正之风。

角色意识强化,促进大学教师责任性

角色意识的核心是对角色责任的清楚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角色观念。作为大学里的教师,要有育人意识、求真意识、批判意识和服务意识。

1.育人意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最重要、最基本的角色。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指人的体力与脑力的全面和谐发展,生理与心理的全面和谐发展,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学者所以学做人也”。西方现代大学理念也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爱因斯坦主张,“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这些思想都强调,大学及大学教师所培养的人,不单单是某一领域的技术匠人,更应该具有以专业知识为根基的人性化理念、价值取向及精神追求。教师应通过调动学生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力量,引导他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和“生活的意义”等根本性的问题,进而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境界,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和谐”的人[20]。加强“育人”意识,并不是要求教师每堂课都脱离专业知识进行政治说教。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应体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踏实的学风,在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自身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感染学生,使莘莘学子认定报国有门,献身有路。

2.求真意识

作为学者的大学教师还应当培养起一种亲近真理、探索真理和诠释真理的“真理意识”。古希腊哲学家、百科全书式学者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美国的第一所大学、曾被美国教育家科南特誉为“承担着美国国家使命”的哈佛大学将“与真理为伍”作为自己的校训。在中世纪大学诞生之后的很长历史时期内,大学将真理的探索主要限定于对至高无上的上帝神性的探索。19世纪初德国新大学创办时把自由地开展“纯科学”的研究确定为大学的职能,“为真理自身的目的而探索真理”成为新大学的宣言。费希特提醒未来的学者们不要“视科学为追求其他目的的手段,科学本身就是目的”,教师应在追求科学(纯科学,或曰哲学)的过程中保持一种“超越生活的生活观”,体验一种高尚生活的真实意义。波兰学者弗·兹纳涅茨基在《知识人的社会角色》一书中认为大学教师是“真理的发现者”。“真理发现者具有超常的洞察力和罕见的发现能力。它完全依靠理性能力,不求助超自然的力量,发现了至今人们未知的真理,并从此为人和能理解他的人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同时,他还认为大学教师是新知识的发现者。这一角色需要完成两个任务:发现至今未知和未曾预料的经验事实,作为现存知识系统之修正的基础;发现新的未曾预见的理论问题,建构新的理论框架[21]。作为学者的大学教师应该是“真理的献身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一定程度上,从学者们的工作中将产生出未来各代人的道路,产生出各民族的世界史。承担着如此重任的学者们要有为真理遭受不解、压制甚至迫害的心理准备,要有为真理而献身的历史担当。(www.daowen.com)

3.批判意识

大学是知识分子集散地,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的眼睛,是社会良知的守望者,是一方社会风气的营造者。因为,一是大学教师有着天然的批判社会、捍卫正义的素质和能力。大学教师知识广博,逻辑严密,见解深刻,思想深邃,品德高尚,学风严谨,说理深刻。作为知识分子,他们关注学术,关注社会。他们不是关注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而是自身以外的社会;他们对社会的评判,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趋向、价值标准,而是出于自身的良知和正义,从知识的理性出发,以社会需要、社会价值为尺度,以社会公正为评价标准,不附加任何的个人私利,不考虑个人安危。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知识分子批判社会的历史。知识分子以人类普遍观念和共同理想的名义反对社会不正之风。二是大学教师的批判精神是其自由精神的自然衍生物。大学教师的自由精神决定了教授能够将一切领域纳入研究范畴,思他人之所未思,做他人之所未做,并且能够自由地交流和表达。三是大学教师具有独立精神。这使教师的研究不受任何束缚,对一切认识都能够自主地作出决断,决不随波逐流。正由于此,当现实生活与大学教师所持的理想信念和真理不一致时,教师总是能够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表达己见。四是大学教师有较强烈的理想主义情怀。他们常常超出专业范围,思考关涉人类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并通过超前提出新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使大变动中的社会有一个内在的精神支撑和整合基础,使一个处于急剧变化中的社会得以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纠正和自我定向。但是,随着学科的高度分化综合,管理主义、学术资本主义和评价主义等在大学盛行,一些大学教师生活在狭小的学术圈内,热衷于专业研究,淡漠社会,明哲保身,失却了往日批判社会的勇气和胆识,人格依附,与知识分子精神渐行渐远。大学教师履行社会批判者角色需要社会为教师提供宽松的政治环境,学校为教师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更需要唤醒教师的社会良知。作为学问渊博的大学教师,不应只关注个人私利,满足个人欲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身为知识分子的大学教师只有摆脱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专业主义思想与“工具主义”意识的羁绊,坚持教育者的专家伦理和对普遍道德法则的信守,同时进一步弥合教育世界和社会生活的疏离,发展公众教师般对社会“布道”的勇气,才能脱掉穿在教育者身上的莫须有的名为“知识分子”的“皇帝的新衣”,而真正地以知识分子的身份闪亮登场[22]。大学教师作为社会人,应该具有社会良知,利用自身的优势,关注民生、关注社会,为大众谋利。当然,批判和引导的前提还在于要了解社会。大学教师只有走向社会,把握社会脉搏,了解社会动向,才能更好地针砭时弊。因此,大学教师不应偏执一隅,固守象牙塔,必须摆脱狭窄的学术领域,既身处社会中心思考现实人生,关注百姓的生活状态,又以边缘人的勇气形而上地把握人类的命运及其发展问题。

4.服务意识

随着大学的发展,现代大学的三大社会职能愈来愈广泛地被高等教育界所接受,并不断地向深层次发展。当前我国大学处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知识经济社会大背景下,大学如何发挥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思想库和产业孵化器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新形势下大学的生存与发展,担当着地方经济发展使命的大学更是如此。所以开展社会服务成为每个大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教师通过社会服务,可以从社会上获得信息,可以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书本知识,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社会服务,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使他们从实践中充实知识资源,从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学习、研究的热情和动力。服务社会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本土知识融入教学之中,在科研中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且要求教师主动走向社会,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开展社会服务,要敢于行动,敢于冒风险,不怕失误,要善于在挫折和失败中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