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不同的学者对国际化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国际化是一种“过程”,这一类观点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还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发展趋势和最终结果。有些学者认为“教育国际化”与“国际化教育”是同一概念。因此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一些学者试图对教育国际化不同的释义进行归纳和分类,以期对这一概念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的解释和确认。陈学飞在综合考察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后,从四种不同角度,即活动方法、能力方法、精神气质法和过程方法来界定教育国际化这一概念。
以美国阿勒姆和沃特为代表的学者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描述教育国际化。他们两人对国际化的定义包含了三个要素:第一,课程的国际内容;第二,与培训和研究相关的学者和学生的跨国流动;第三,国际技术援助与合作计划。因此,这两者给出了以美国价值观和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教育国际化定义:“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这种描述教育国际化的方法就是活动方法。加拿大大学与学院联合会也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真正融入全球意识环境中的教育经验”。
能力方法强调了学生、教师和其他人员新技能、态度和知识的培育和发展。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国际教育理事会的专家小组认为,“国际化就是一国为成功地参与日益相互依赖的世界做准备的过程。在加拿大,多元文化的现实就是国际化的舞台。这一过程应渗透到中学后教育系统的各个方面,促进全球的理解,培养在多样化世界有效生活和工作的各种技能”。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种全球化环境下培养能力过程的观点。徐辉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在实施本国的发展战略规划时,把本国的教育拓宽于世界教育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现今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以及成功的教育经验,以此提高本国教育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能力。这一定义将教育国际化看作世界大环境下个体能力培养的一种学习过程,因而这种方法侧重于人作为学习主体的核心地位。
精神气质法侧重于对支持并着力创建国际视野和精神以及跨国文化氛围的大学和学院的培养和创建。哈拉瑞就是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他把国际教育和教育的国际化等同起来,认为国际教育不仅包括课程和人员的国际交流、国际技术援助与合作培训等管理服务,还应包括“明确的赞同、积极的态度、全球的意识、超越本土的发展方向,并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气质”。精神气质法从本质上是要求学校要培养和形成全球视野及观念、国际精神和氛围。
宋杨认为活动方法、能力方法和精神气质法对教育国际化概念的界定都没能全面阐释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完整体系:活动是国际化的具体内容和实现目标的载体,能力是实现国际化的一个目标,而精神气质法是将国际化看作一种教育精神,因而它们只反映了国际化的部分内容。(www.daowen.com)
陈学飞归纳的第四种方法是过程法,这是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认为最全面诠释教育国际化概念的方法。过程法将教育国际化看作一种发展的过程和趋势。过程法的支持者奈特在对国际化进行定义的时候引入了“国际的维度”这一提法,并强调所谓国际化就是将国际的维度整合到高等院校的教学、研究和服务等各种功能中的“过程”。“整合”这个动词将这一动态的过程形象地描述出来。英语中的动词“……化”也有将某一个体、事物或现象赋予某种特征的含义,而“赋予”即是一种过程或趋势。以发展的眼光来解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事业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这一过程,也有效地确保了教育的发展与国际同步。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如果把教育国际化看作是一种标准,那自然也可以从“结果”来解释国际化,也就是达到“国际化教育”的目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教育国际化”和“国际化教育”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两者之间的区别我们之后会详细讨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倾向于将教育国际化作为所谓“过程”来对待,并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予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
我国的一些学者把教育国际化定义为“各国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张建仁在定义教育国际化的时候,将经济全球化等大环境作为前提,定义其是一种各国教育进行互动的发展趋势。他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与国之前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各国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和发展,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适应国与国之间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