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管理系统,在人的因素上包括教学管理的决策者、教学管理者、教学者、学习者以及教学评估人员、教学督导人员等。除了教学系统,还有科研系统、后勤系统、学生工作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成人教育系统,等等。所有这些系统及教学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构成一种极为复杂的动态关系。然而,大学内部的各种要素及由其所构成的动态系统要实现和谐统一,就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理解大学教学管理机制的准确内涵与教学管理机制建立的基本出发点,是建立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建立教学管理机制的现实前提。
(一)教学管理机制的内涵
在抽象的意义上,可以把“教学管理机制”理解为教学运行过程中教学系统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连贯和彼此作用的关系,是对教学运行过程属性的抽象概括。教学管理系统尽管涉及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诸要素,并且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均应当成为教学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但就机制设计而言,关键的要素是人,因而教学管理机制就其实质而言,所要考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教学管理系统内部之成员,从个体的意义或群体的意义上来说,个体的类的聚合,就形成教学管理系统内部的群体的概念。因此,机制所要考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应当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管理机制,在具体的意义上,我们将教学管理机制理解为:教学组织系统为激发和约束教学组织系统内部的个体与群体的行为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在这里,教学组织系统内部的个体,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以及高校内部与教学直接关联的其他一些人员,重点是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其群体则是上述个体的类的集合,如作为群体的教师、作为群体的学生、作为群体的管理者,等等。结合第一种有关教学管理机制的理解,作为教学管理机制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管理通过怎样的制度安排,而使得教学系统内部的所有人员,其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都能够得以极大地调动与激发,同时又使得各种有碍于教学目标之实现的那些行为得以最大限度地减少。
组织系统内部各成员之间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单纯地看,一个制度安排也许是好的;但是由于它必然要牵涉到组织系统内部的其他成员,因而一个看起来好的制度安排,实际运行则可能是一个坏的结果。因此,制度安排的核心是教学管理系统内部成员的各种关系的妥善处理,即从教学目标实现的角度出发,尽可能使得每个成员,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学管理者,都能够心情舒畅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www.daowen.com)
(二)教学管理机制的核心问题
从教学管理机制的内涵来看,核心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有助于教学目标之实现的诸行为的激发问题。从教师的教学来看,显然,认真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查阅各种资料、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认真地组织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一丝不苟地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和设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科研等,不仅有利于高校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科研与学术研究。因此,教学管理就应当通过机制设计,促使上述行为的出现,并且并非短暂地而是持续不断地出现。第二,与上述积极行为相反,即那些不利于高校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行为,则需要通过机制设计,而予以抑制,使其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被表现出来。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学行为的鉴别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作。对于教学行为之鉴别意味着,为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管理机制能够被设计出来,却可能是无法自我实现的。它行之有效的实现需要以一种额外的实施机制,鉴别正是这种额外的实施机制的表现。然而要做到准确地鉴别,则需要对鉴别者给予适当的激励,以使其忠于职守。所以,教学管理机制的设计就不仅仅是对教学者的行为激发或约束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对教学管理者的行为激发或约束问题。管理者需要被激励,这意味着需要对机制实施者建立实施机制。这种实施机制,或者称为额外的实施机制并不在本节所讨论的范围之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