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球化视域下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全球化视域下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高校ISO9000标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推行ISO9000标准是教育质量管理方面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而ISO9000标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要求建立正规的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强调过程管理及过程控制,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从而保障管理的计划性、落实性和有效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也十分强调持续改进并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全球化视域下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普及,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一个突出问题已经日益提上教育管理研究的日程。在大学里,教育质量不仅包括所培养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认知水平,还包括学生作为一个人适应社会应具备的其他素质的合格程度。应用于工业企业的ISO9000标准质量管理模式的管理理念符合了我国的大学教育质量管理理念,为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式,实现了我国教学质量管理与国际的有效接轨,也是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的保证。

(一)我国高校实施IS09000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我国高校ISO9000标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外有许多大学应用ISO9000标准来评估高校教学服务质量保证能力的成功典范,一些国家的教育机构对外国留学生的学历或学位是否经国际认证机构认证的学校授予的学历或学位做出了硬性规定。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推行ISO9000标准是教育质量管理方面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

2.大学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在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方面,虽然也建立了一整套体系、标准和要求,但管理意识缺乏系统观念、管理过程薄弱、工作中缺少明确规定、控制机制薄弱,要实现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是不可能的。而ISO9000标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要求建立正规的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强调过程管理及过程控制,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从而保障管理的计划性、落实性和有效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也十分强调持续改进并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因此,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要将ISO9000系列标准应用于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并将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严格按照ISO9000标准进行控制,使得大学管理向办学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方向迈出一大步,从而促进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大学教学服务质量水平提高的要求

教育是服务行业,提供的是教育服务。教育服务也需要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需要按照一定质量标准进行控制和检查,取得权威机构认证其质量体系是否具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应用ISO9000系列标准,有利于教师和管理者通过ISO9000系列标准的相关质量要素和认证要求,树立新的教育服务观、教学质量观,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根据“过程控制”的思想和方法,明确每位教职工在教育服务过程中的任务、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把工作的出发点落实到为学生提供标准服务上来;根据“质量改进”和“过程控制”的要求,把质量控制与改进作为一个重要的质量要素,就可以主动地根据质量标准自查和他查、自评和他评,及时预防、纠正错误,从而保证教育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为教学质量的改进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基于ISO9000标准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

1.“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

市场竞争环境下,对于以培养和输出人才为己任的大学教育也必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产业,服务贸易的经济属性,决定了教育教学活动也可看成是一种“顾客”和“服务”的关系。服务的主体是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服务的对象是用人单位。因此,高校必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服务质量观。教育教学质量就是“顾客对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所感知的优良程度”。社会用人单位主要是通过使用高校的终端“产品”——毕业生这一载体来感知高校的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的,即要看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必须建立健全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和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制度,及时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高校教学工作的要求与期望,并根据这一要求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还可聘请用人单位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或开展产学合作教育,求得高校内部质量特性与市场人才需求质量要求的辩证统一,使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更加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2.“持续改进”实现大学可持续发展长远战略理念

“持续改进”理念是贯穿于ISO9000标准的一个核心理念,它指出:“组织总体业绩的持续改进应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对于高校教育教学来说,持续改进和创新的理念必须贯穿于大学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树立从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实现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ISO9000标准的大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基于ISO理念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按照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及规定性要求进行。基于ISO理念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由质量文件系统、管理主体系统、管理方法系统三部分统一组成。

1.质量文件系统

质量文件系统是指关于质量内涵界定及实现质量内涵目标的若干文本文件的总和。此系统主要有三大文件系统:一是对大学教师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出目标要求的教学文件系统,是国家、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学校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若干文件;二是检测教学活动是否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质量标准判别的文件系统;三是规范教学及其管理活动程序的文件系统。

2.管理主体系统

教学管理主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校、院两级教学管理行政系统。其职能是负责学校教学行政管理,主要由校、处两级教学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组成。包括校长、主管教学校长、教务处管理人员、院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教研室主任、院教务办管理人员等;二是教学督导系统。主要职能是检查、监督学校教学工作,确保教学秩序正常稳定。由校、院教学督导团、学生信息员队伍组成;三是教学评估系统。学校设立评建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和指导学校评建工作,包括迎接教育部评估和组织校内专项评估等。

3.管理方法系统

由检查、评价、反馈等方法组成。检查主要是进行系列的教学质量检查活动,比如期中教学质量检查、期末的考试督查活动、听课、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等;评价就是对某些专项教学工作或对教学环节或对教师教学效果,或对学生学习质量,或对专业,或对课程等等进行的评估活动;反馈就是将管理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及管理活动中所发现、采集的有关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学及管理的实施者,以利于及时调整教学及管理活动。

(四)基于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的大学教学的全面质量管理

1.专业建设质量管理与监督专业建设质量是大学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有效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

(1)专业建设质量管理

为了加强高校的专业建设与管理,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促进高校教学规格、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构建合理的专业结构是十分必要的。高校专业的设置和建设的原则是坚持市场需求,具体表现在:基本条件具备和动态管理的原则,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并遵循教育规律、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符合学校发展规划,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优化布局,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符合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颁布的有关文件要求,按规定程序办理;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同时认识办学资源的有限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利用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大类优势,以主体专业衍生新专业,形成重点建设专业群。

(2)高校专业建设的监督

为了保障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对专业建设加以有效的监督。高校专业建设监督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第一,建立专业社会调查制度。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建立专业社会调查制度,使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深入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和感性认知,通过深入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需求,充分利用调适机制,使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与知识点的传授更契合人才市场的需求。这样有利于实现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教师教学的社会需求与知识传授的结合的自觉性,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针对性。

第二,建立按岗位方向分流的培养制度。高校培养人才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为此,应根据市场的用人需求,采取灵活措施进行专业调整,并在每个专业内部划分不同的职业方向,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有针对性地强化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第三,建立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方向的制度。适应学生天性和遵循教学规律,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标志。大学教育应该自觉遵循这一教学规律,允许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课程之后,根据自己学习的兴趣、特长及能力选择职业方向,并辅以相应的专业课程讲授、职业证书考核辅导及职业技术训练做支撑,这样构建符合高校定位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新体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顺利实现大学生就业。

2.课程建设质量管理与监督

(1)以保证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应以高等教育内涵、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为指导。

第一,注重课程结构综合化、多样化和模块化。当前,我国高校通过实施综合化、多样化和模块化课程,增强适应性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科课程的特长、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增加适应知识和实现课程结构的柔性化。紧扣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满足了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课程设置时选修课的增加,加强和拓宽了专业基础,保证了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第二,注重实践智慧的培养。高校教育培养出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仅仅满足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传授是不行的,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合理利用技术在当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学生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统一、综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统一等。此外,课程改革也必须有利于大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www.daowen.com)

(2)课程建设管理监督

为了明确课程建设的工作内容与建设目标,加强对课程建设工作的管理,要建立合格课程、精品课程的评估制度,制定《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实现对课程的层次管理。

第一,合格课程是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与水准。各类课程通过一定时期的建设,均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具有科学的、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能充分体现工学结合教学改革要求的授课计划;具有符合要求的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资料;具有科学、严格的课程考核制度,建立课程题库;具有革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保证课程各环节教学质量的教师梯队;具有一定的教学基础设施。

第二,为保证教学质量,精品课程达到一定比例。精品课程是课程建设的高水平要求,院级精品课程在合格课程中评定。

3.教学计划质量管理与监督

教学计划制订和实施过程,必须加强监督,即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经常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进行检查和监督。大学制定的教学监督计划必须坚持以下标准:

(1)课程设置合理

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总体结构必须考虑高校的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在制订教学计划中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课程的设置和结构应考虑以下五点:第一,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和教学工作,为学生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专业课的设置应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第三,教学计划中要注意课程的衔接问题,课程开设顺序必须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教学进程的时间也要科学。第四,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的课时分配,要根据各课程的目的、任务、性质和特点以及在专业中课程的地位、作用来确定。第五,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重。

(2)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高等教育的特色与生命就是加强实践性教学,与社会生产联系更密切,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应达到50%以上,实践形式可以按专业不同进行安排,高校的实践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理论教学实训化。第二,实训方式多样化。第三,教学手段现代化。

(3)培养目标具体明确

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要有比较明确的要求。此外,高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还要明确人才的培养规格,即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4.教材建设质量管理与监督

(1)教材建设

高等教育的教材建设应体现高等教育的特色,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完善和创新。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并适当补充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内容,使课程内容紧贴时代前沿,使学生就业后可以很快进入岗位角色,具备必要的操作技能。这样高校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鲜活”起来,才能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2)教材建设质量的监督

加强教材建设的监督,主要是要建立稳定的专业教材体系。专业学科教材群的构建要依据“够用、必须”的原则,在考虑实用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必要性。学科内容要以国家专业技能鉴定规范和当地生产技术状况为基准,并参阅专业技能鉴定指向和一些发达国家的相应教材,根据技能知识点的要求,决定学科知识点的取舍,并适当兼顾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学科知识点内容讲述的详略,对于不同岗位要区别对待。要征求各实习教师、工厂专门人才和经验丰富的老专家的意见;要明确各学科教材的配套硬件、软件、师资、教学时间和教学成本。

5.教学质量考核制度及其监督

(1)教学质量考核制度

在高校教育中,合理的考试制度能“启发”和“激发”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

首先,高等教育是先进的科学、文化与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面向一定的职业岗位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所以,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及技术操作能力的考核,对其技术指标达到的程度进行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它鉴定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转化。

其次,考核制度中的综合学科考核是以打破以单科考试、建立专业能力为主的任务式“课业”考核新方法。而课业考核是以实际专业应用知识和三项专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方法,综合学科考核是以转化和提高三项专业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如一些高校公共课程中设置的通识课程、选修课程,都是以增加三项专业能力培养为目的。

再次,高校对计算机和英语等级鉴定的考核,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两种基本能力,使之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在计算机的能力考核中,应突出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且能使之转化为熟练的操作能力、语言编程能力和熟练使用高级应用软件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英语,应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为突破口,以转化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

最后,学术论文的考核。学术论文是学生对所学专业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心得体会,科学、合理的学术论文鉴定,既能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又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展、创新,实用能力得到提高,应通过学术论文的鉴定来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训练。

(2)考试制度监督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反映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监督考试制度,应打破传统考试制度,树立现代考试观念,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体系,并不断完善考试管理体制。

第一,打破传统的考试制度。

传统的考试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传统考试中,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考试本身成了对死记硬背的一种鼓励。虽然这种考试能够考查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对于老师来说,无论在阅卷上,还是通过考试对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估上都没有压力,这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考核上,仅仅是通过实践报告就确定学生的成绩,至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独立操作能力如何则没有相应的考核办法。而掌握专业科目的知识以及其他核心科目的一般知识是大学生继续学习以及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基础,也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应打破传统的考试制度,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革和创新。

第二,树立现代考试观念。

高等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因此,形成以能力为中心,使素质教育观念内化于考试的考核评估体系是建立现代考试制度的核心。转变传统的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考试观,把考试当作是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而不是教育目标自身。

第三,构建课程考试体系。

首先,高校考试应以能力测试和培养为中心,紧密围绕能力进行,主要是职业能力和创造能力。考试还应起到“导”的作用,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目的进行引导;对所测试的科目、课程的发展动态,市场对知识和能力要求的趋向进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紧密围绕课程大纲要求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估方法和考核大纲。考试的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测试和评估。其次,考试形式应多样化,形成考试体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样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其考试也应反映这些特征,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建立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有效性紧密结合的灵活考试方式方法是现代高等教育考试制度的关键。在大学里,课堂评估也是考核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通过讨论问题、回答问题、公开辩论和写论文等方式考查与评价学生。

第四,完善考试管理体制。

科学、完善的考试管理体制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建立现代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考试制度的管理,首先要做好考务管理工作,实行“考教分离”。其次,建立健全考试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对考试成绩要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和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实行百分制、等级制和与评语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