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球化视域下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

全球化视域下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人才需求,当前的大学教育教学管理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教学管理人员、科技管理人员面对的急需努力解决的现实问题。随着高校办学的多样化,其管理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而针对我国教育国情的素质化教学管理模式,即我们所谓“新型教学管理模式”一直是探索的焦点。在这里,以大学多校区教学管理模式为例,对大学教学管理的新模式进行分析说明。将教学计划变为指导性计划。

全球化视域下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

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问题,对全面提高我国的科技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这个问题,我国教育工作中的有关专家进行了多年深入的探索,就目前来说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人才需求,当前的大学教育教学管理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教学管理人员、科技管理人员面对的急需努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随着高校办学的多样化,其管理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而针对我国教育国情的素质化教学管理模式,即我们所谓“新型教学管理模式”一直是探索的焦点。在一定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我国大学教学管理模式在实践中也有一定的突破。在这里,以大学多校区教学管理模式为例,对大学教学管理的新模式进行分析说明。

(一)大学新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1.新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目标

新型教学管理模式的建立,其目标就是为了追求科学发展观,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新型教学管理模式追求的目标,从理论上讲,主要有:

(1)给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专业课程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2)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估,应遵循从量化上来说由学生自由选择教师的听课人数的多少对其进行客观评估的标准。从根本上引入教学竞争机制,把教师的课时费与学生听课人数相联系,以此实现大学教学对教师队伍的优化,从而激发与促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优化大学的课程教学。

(3)实行有效的学分制管理。实行学分制管理可以给学生更多的选课自由和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以适应社会、新时代教育市场的需求与发展。

(4)建立良性教学竞争机制,树立良好的学风与教风。大学里的教学活动可以实行教师挂牌上岗,从而推出学生心目中的明星教师、教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也为推出真正的名牌学校创造有利条件。

(5)在教学的管理上,在某些方面实行目标化管理,要用量化的指标考核,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预,实现公平、公正。但是大学教学活动不是量化就能全部概括的,同时还应注意采用适当的模糊化的管理与评估。

(6)教学方法按学生、社会需求方式确立,即以学生是否能高效地接受所传授的知识,并会较好地应用知识和创新型思路方向正确与否和社会人才的需求作为判定的标准。

2.新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管理政策

(1)对于大学课程的设置与管理,应尽可能实行基础课按年级而不分班级,对专业课按系分年级的教学管理办法进行。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拥有自由选择课程的条件与机会,扩大了学生自由选择教师与自由听课学习的权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也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管理奠定基础。

(2)实施同课程的同步教学的管理办法,以利于学生对教师进行比较而做出更好的选择,同时为教师发挥个性和教学创造力,以及面向市场需求进行知识的整合、创新,传授技能的提高、竞争机制的建立创造有利条件。

(3)大学教学管理部门进行以课室为目标的管理,实行教学现场管理的办法,通过量化统计,如每个课室学生自由听课人数、学生学习情况、课堂秩序以及相关信息,实现数字化的目标管理

(4)对于考试制度,成立各专业、各门课程考试命题委员会,专门负责考试命题与各项有关的管理工作,考试时,实行四分开制度。四分开制度是指:在进行统一考试中,实行任课教师、命题教师、监考教师以及阅卷教师由不同的教师负责,彼此间互不知情,以确保考试成绩的公正性、合理性的一种考试管理制度。

(5)关于教师的量化考核与报酬分配。通过上述各课室学生听课总人数对教师实行记分制考核结果进行每学期的统计总结,从而制定和实行课时费浮动制,并按阶梯形式奖罚结合,体现教师不同层次的教学水平,以此促进教师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的变化,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教育教学竞争机制。

(6)实施教师滚动竞争上岗制。它是指每学年对教师进行一次听课人数统计结果的客观评定,同时成立教师招聘委员会,把排名在后的教师岗位指标拿出,在全校或更大范围内竞争招聘,以实现滚动竞争上岗制,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教师的空间,给教师更多的竞争上岗的机会,实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特长。

(7)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实行分两步走的原则。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例如,四年制的理工科本科,前两年学习各门课程的基础内容,而专业课则只学习基本知识和原理,即入门教学。第三学年上各门课程的提高篇内容与学习先进技术,即巩固与提高。最后一年的上学期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讲解各门课程的世界前沿科学问题与科学界疑难的有争议的问题,并阐发当今学术界发展的有关设想,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方向,培养和提高专业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科技创造发明能力。

(8)对于课程的课时与课量,学校管理部门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学习能力重新分配,调整课时和教学内容。将教学计划变为指导性计划。如对逻辑思维含量少,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应适当减少课时,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体现现代大学生学习理念。而对逻辑思维含量成分多的课程应增加课时量,顺应市场变化而改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9)毕业证书颁发分步、分档进行。分步进行是指:第四学年下半年开学初实行准毕业制度,即全校实行统一发放准毕业证书,以便让同学们找工作,走向工作岗位,在工作中根据实际,自选课题,实习、锻炼,或学校为他们提供真题真做的实践机会,实现真正的毕业实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明能力和适应能力

毕业证书颁发分档进行是指将毕业证书分成若干档次发放。如分为A、B、C三档,以实现高分高能的合理性,而不是好坏都是同一个版本的毕业证书。这对学生来说很公平,同时给国家用人部门也提供了学生毕业时水平的正确参考,也可防止出现学习差的毕业生走向社会而影响学校的声誉,有利于打造学校的品牌,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10)大学应注重对学术刊物的管理,要多办刊物,多出期刊,增加学生优秀论文在有关学术刊物或增刊上的发表,对学生取得的成果给予一定的鼓励,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发现优秀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二)多校区综合性大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一校多区是当代高校发展的一种趋势。多校区办学拓宽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有效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也增加了高校的竞争优势。但是,多校区也带来了管理上一系列的新问题。因此,多校区办学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是目前我国有关学术界与教育界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多校区大学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多校区办学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高校的竞争优势,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在构建有效的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上,却没有既定的统一模式可套用,各大学只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模式。

1.我国多校区大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模式

在我国,由于多校区大学主校区与分校区的教学管理职能不同,所以管理权限的分配也不同。由此来讲,我国目前多校区办学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相对集中模式。

即在总部的统一管理下,分校区作为其下属学院,其教学组织与管理由总部统一安排。这种模式由校级领导层统一制定发展规划,统一统筹学科建设,对教育资源、教育管理等也进行统一规划。学院作为二级管理机构,管理具体教学和科研的运作。它具体实行的是一个校教务处、一套管理机构的教育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其优势是管理职责分明,集中与分散管理互补,从而保证大学学术水平及政策、计划的有效实施,实现校区之间学术和研究资源分配上的协调。但是由于地理区间较大,信息交通不畅,也存在管理困难、配合不协调和效率不高的现象。

第二,相对独立模式。(www.daowen.com)

即在总部的统一协调下,各校区相对独立,有各自独立的体系。在管理上,每个校区也有各自的一套教学管理体系,相对比较独立,而总部只是在大政方针上给予指导。该种模式一般应用于学科门类多、统一管理比较困难的高等学校。多校区相对独立的管理有利于增强高校的活力,也为分校校区内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学术氛围,从而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这种模式可以显著减少各级教学管理的时间和成本,缩短管理环节,加快决策速度。但是,此管理模式由于加大了各校区的教学管理自主权,难免造成教学管理权力腐化分散,可能会影响整体学科交叉的统一规划和指挥。

第三,混合模式。

它是一种介于相对集中和相对独立之间的模式,其理论基础是,既有利于大学的统一管理,又有利于各校区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活力的发挥。其优点在于有利于全校总体规划,加强校区的协调管理。需要注意的是,此模式在实际运行中要做到责权明确,反之,可能会因为责权不清导致某管理环节的脱节或失控,降低管理效率,影响教学质量与学校的发展。

2.多校区大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建设不能协调发展

专业方向是大学的基本组成细胞,大学的资源也主要以专业为载体。所以,专业是大学教学管理的重要因素。在单一校区的大学里,学校的专业结构稳定,其教育教学管理复杂程度低,便于管理与协调。而在多校区的大学里,其专业门类齐全,而且有一定的分散性,容易造成各校区同一专业的结构分布太散,难以融合,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

(2)教学管理权力过于集中

大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着权力的集中与分散的矛盾。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教学通常采用的是集权式管理。随着大学教育管理的发展,集权式管理的弊端日益暴露,分权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在多校区大学办学形势下,面对庞大的规模和集权式的管理,更是严重阻碍了高校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3)教育教学管理成本的增加

多校区大学往往由于校区间地理位置的因素,给师生员工在校区之间的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交通的不方便也带来较多的麻烦,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管理。另外,由于校区的空间距离,也增加了校区之间通信联络的成本,加大了非教学活动的支出。

(4)教育教学管理效率降低

大学教育教学管理效率降低主要体现在:首先,许多大学原本是单一校区,其管理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新校区的增加就无形中打破了原有的稳定,增加了教学管理的复杂程度,降低了教学管理效率。其次,对校级管理机构而言,大部分校级管理部门都坐落在主校区,而分校区与主校区的距离过大,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3.多校区大学教学管理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多校区大学的教学管理系统的构建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实现管理的基本功能,而且还应考虑适合学校的运行机制。简单来说,应遵从以下基本原则:

(1)整体性

多校区大学,在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上必须做到真正融合,做到真正实现专业结构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等方面统一协调。这样有利于大学的整体发展和提高整体的办学效益。

(2)多样性

虽然是一所学校,但是各个校区都有自己的历史与特点,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校园文化。因而在制定教学管理规划时,应在相对统一的前提下,构建适合各校区自身特点、灵活多样、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

(3)高效性

大学教学管理模式的选择,很重要的一点是它的管理工作效率。只有实现高效管理,才能提高办学效益。

4.多校区大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

多校区大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是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各校区有限的教学资源,在有限投入的条件下,教学管理的目标尽可能高质量、高效益地顺利实现。

(1)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学科的融合

学科的布局整合是多校区大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重点工作,更是校区协调的难点。因为不同校区都有自身的发展背景,已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优势学科。加上不同校区学科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即使统一学科,研究方向也不完全相同。只有优化学科布局,实现学科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学科的相互融合。要优化学科结构,首先需要教师思想的融合,不同校区的教师,在学科管理中强化一校意识;使学科之间互相尊重,强势学科和弱势学科之间进行平等的学术探讨,营造和谐团结的气氛,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科的互动、交叉与渗透。其次是加强跨学院、学系、教研室的横向联系,为此,教学管理要提供一个平台,让不同的学科之间、学术思想之间相互碰撞,激发出研究人员的创造潜力,形成新的课题点,从而促进新的学科生长点的诞生。

(2)注重管理层次扁平化,明确工作职责

多校区大学涉及的教学管理部门、人员较多,容易出现相互扯皮、推诿现象。为此,在教学管理设计中,要坚持管理层次扁平化原则,做到实事求是、精简高效、按岗设职、明确工作职责,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协调机制建设,加强各校区之间的配合,做到协调一致,高效运转。

(3)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与管理水平

多校区教学管理模式的稳步运行,是一个思想认识碰撞、更新与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被实践不断检验与完善的过程。但是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这个过程的时间长短与效率高低。目前我国大学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必须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加大管理队伍建设力度,使之成为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强和职业道德高尚的团队。这需要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以全新的理念与思想、积极的态度投身到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与管理水平,敢于应对新的挑战,顺利实现高效能运转的管理。管理人员要适应从使用原始的管理手段转向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所以要努力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加强校际或校区间的交流,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4)实现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

多校区办学的大学,其管理模式教学运行主要包括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学进程安排、教师配备、编制课表、教室管理等,涉及教学计划、教师、学生、教室资源等多个方面。多校区大学的教师要在多个校区上课,学生也在多个校区分散学习,所以存在教学资源分散、教学运行中的可变性大等负面因素。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又减少负面影响,应注重信息的畅通和普及,建立一个高水平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系统、图书查阅系统以及会议视频系统等,使各类教育教学管理信息能够得到及时收集、处理与传递,真正实现大学办公自动化、教学远程化、会议视频化,彻底打破传统意义上教育教学管理的物理距离与界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