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求的类型
学习者的需求是非常复杂的,但放在高等院校的大背景下可以将其需求大体上分为与学业直接相关的需求、间接相关的需求和不相关的需求。当然,这种分类方法只具有理论意义,因为实际的情况可能不存在不相关需求,例如,吃饭是人作为生物的第一需求,与学习相关的程度很低,但是对于一个温饱非常成问题的学习者来说,它就是与学习非常相关的需求。这样说来,相关的程度与环境条件或教育者的引导有着重要的关系,本节所讨论的需求主要是指理论上与学业直接相关的需求。
需求还可以按照很多的标准分出不同的类别,这样的分类非常有利于加深对学习者需求的认识。例如,主观需求与客观需求,学习者为了达到某一具体目标,形成了主观上认定的需求,但与符合实际的、科学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即主观需求与客观需求的差距。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学习者调整了需求目标,并将总需求目标分解成无数个可以实现的小需求,这样就会使学习者制订可行的计划并看到自己的进步。在这个方面我们还可以分出合理需求与不合理需求,可能需求与不可能需求。虽然我们知道人的需求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非常可能与特定的条件相矛盾,或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满足。教育者与学习者在这方面达成共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的共识可能会为学习者今后的发展界定了一个基本活动范围,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等,甚至可能影响今后可能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地位。
(二)需求特点
1.需求是可分解的
如果说需求是人存在的前提,那么学习者在高等院校的校园里同样也是如此:没有需求的大学生是不存在的,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积极或消极的,浪漫或实用的,荒谬或理性的,他都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目标,这就是人活着的最高需求,也是其人生的动力,也可以叫作需求的需求。有的研究学者指出目前大学生的总体需求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由就业压力引起的对教学的高要求;由投资引起的预期收益需求;个性发展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的需求。这样的需求必须分解成具体的、小需求,即每天、每时或更小的时间里,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所需要达到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学习者身上最终可能是一个极为巨大的需求因素体系,这个过程可以称为分解,因为需求必须通过具体的手段、在一定的条件下满足,所以只有分解后的需求才是有意义的、适合于个性的、可实现的。
2.需求总量具有上限
就个体而言,每个人的理论上的需求是无限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条件下,需求的内容与强度一定是有限的,或者说只有部分的需求是有意义的或可以满足的,所以学习者会根据具体情况,将自己的需求分为主次与先后。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学习者尚不能做到完全的理性,心理与感情的需求对其他方面需求的内容与强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这两方面的需求在高等院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www.daowen.com)
3.需求是可引导的
学习者的需求主要体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和非理性色彩,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正因为如此,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引导的意义可能大于知识传授的意义。教育者通过分析学习者的需求,结合课堂的要求,建立主观向客观需求发展的桥梁,使其需求更加合理、有效、有用。在明确需求后,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自行满足自己的需求,其方式可能是课堂的或课外的,在教育者指导下的或是自学的等,从一定的意义上讲,这里所说的满足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
4.需求是个性化的
学习者的总体目标可能相差不大,但由于各自的背景、成长过程、知识体系、在校目标等的差别,所以个体间具体需求的差别会很大。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个性化的需求会越来越明显,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只有个性化的需求才可能会造就个性化的人才,其意义不仅在于满足了个性化的需求,更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与贡献上。在我们为学习者建起了主客观桥梁时,我们切不可从我们的角度出发理解学习者的需求,以自己的“成功”模式代替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即使在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方式上也不应带有过多的教育者痕迹,给学习者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空间可能是非常必要的。
5.需求与满足的关系
与社会的其他现象不同,高等院校的需求满足不会因增加需求者的数量而明显增加消耗成本,因为需求的满足主要体现在观念的变化和现有资源的利用上。对于个体学习者而言,满足的方式可分为主动满足和被动满足,这两个概念的依据是满足过程中学习者参与的程度,参与的程度越高主动程度就越大。主动满足需求的能力与今后独立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习者主动满足能力缺乏或主动满足能力不足时,教育者必须提供一些被动的满足,相对的比例可能与需求的难易度、个性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但有一点非常肯定:过多的被动满足,虽然提高了学习者知识量,但更会导致学习能力下降;过少的满足会引发学习者挫败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