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破译肿瘤密码的探索者:卞修武

破译肿瘤密码的探索者:卞修武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他们首次揭示了肿瘤血管生成的始动细胞机制。2月18日深夜,卞修武等人在金银潭医院的负压手术室实施了第一例新冠肺炎遗体解剖。肖瑶:《“斩癌使者”卞修武》,载《中国卫生人才》,2015,2:56-59;唐余方:《破解肿瘤密码的探索者——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载《当代党员》,2018,5:47-50;唐余方:《新冠肺炎的“解密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和团队的战疫故事》,载《当代党员》,2020,14:59-62。

【案例呈现】

卞修武,男,1963年11月出生于安徽省寿县,人体病理学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人体病理诊断和研究工作。

1981年,卞修武进入第三军医大学(现陆军军医大学)学习,1986年获得学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第三军医大学烧伤研究早已誉满全国,他的导师正是烧伤病理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但他却选择了一个新的方向——脑肿瘤病理。当时,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很少,卞修武选择这个方向就意味着他能够得到的指导很少,得自己想办法攻坚克难。

从1991年到1995年,除了导师的指导,他基本上一直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夜以继日地“研读”显微镜下的肿瘤病例切片。通过多年的努力,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对5万多例肿瘤标本病理切片进行了逐一分析,对多类型肿瘤微血管形态、结构以及免疫表型特征进行了病理学研究。最终,他们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异质性”概念,这个研究吸引了世界医学界的目光,把肿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血管生成研究带进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研究肿瘤血管的过程中,他还开始探索肿瘤干细胞对肿瘤血管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他们首次揭示了肿瘤血管生成的始动细胞机制。他们还在世界上率先证明,肿瘤干细胞是抗血管生成的重要细胞靶标,被国际权威杂志《神经外科》的主编称为“完美的研究。”2012年,卞修武带领团队研究的“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及其在抗血管生成治疗中的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0年初,新冠肺炎肆虐,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都在不断增加,但临床上对这个新发传染病的认识却远远不够:病毒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如何致病等问题一直没有答案。卞修武作为全国政协委员,1月份就通过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平台”等途径提出开展新冠肺炎尸检工作的建议,并被采纳。2月初,他主动请缨,获准后立即和擅长穿刺的影像学专家到达武汉,成为军事医学专家组成员。当时,全国没有一个可以研究烈性传染病的尸体解剖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卞修武先在中部战区总医院的一块空地上顶着风雪建成了一座负压帐篷式尸检板房,后来,在相关单位的协助下,他又带着团队在火神山医院三天建成全国首个符合负压过滤标准的生物安全尸检方舱,防护等级达到最高。这间方舱后来成了卞修武团队在武汉“最好的工作室”。

2月18日深夜,卞修武等人在金银潭医院的负压手术室实施了第一例新冠肺炎遗体解剖。为逝者举行简单的默哀仪式后,解剖在双层尸袋中开始了,空间狭小,操作难度大,整个解剖过程持续了三个多小时。解剖时遗体的各个部位是全面打开的,解剖人员直接触摸活病毒,面临着极高的感染风险。解剖完成后,还要将遗体进行精细处理,恢复完整,再与殡仪馆对接。这项工作难度大、风险高,但自始至终,团队没有一个人退缩。他带着团队完成了40例患者遗体解剖病理诊断和深入研究工作,建立了当时已知范围内世界首个新冠肺炎病例样本库。

基于90多例遗体的脏器病理病变和体内病毒分布观测结果,卞修武牵头撰写、制定了新冠肺炎病理学改变的专家共识,填补了新冠肺炎诊疗规范中病理学内容的空白,还向国际同行进行了推荐,在尸检结果和重要发现方面集中发出了“中国声音”。临床治疗模式也因此发生改变:由前期以肺脏治疗为主转向多器官支持治疗模式,进一步加强呼吸功能管理和治疗的精细化措施,重视免疫功能检测和保护等,有效提高了救治率。

遗体病理解剖为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卞修武明白,这个过程中,我国病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未来的路还很长。今后,他有一件更为长远的事情要做——推动我国病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素材出处】

肖瑶:《“斩癌使者”卞修武》,载《中国卫生人才》,2015,2:56-59;唐余方:《破解肿瘤密码的探索者——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载《当代党员》,2018,5:47-50;唐余方:《新冠肺炎的“解密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和团队的战疫故事》,载《当代党员》,2020,14:59-62。(根据以上文献整理)

【案例点评】(www.daowen.com)

卞修武的事迹包含以下思政元素:

(1)家国情怀。卞修武根据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来选择研究方向,并克服重重困难做出瞩目成就;在国家需要时,他不顾危险冲锋在前。这些都体现了他的爱国热情和为祖国医疗事业而奋斗的责任担当。

(2)敬业精神。为了做好肿瘤病理研究,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研读”肿瘤切片,最终有了重大发现;为了做好新冠肺炎的病理学研究,他和团队冒着巨大的危险完成了40例遗体解剖,用行动诠释了敬业精神。

(3)艰苦奋斗精神。他做肿瘤病理研究克服重重困难,到了武汉,没有研究烈性传染病的尸体解剖室,他们顶着风雪搭建尸检板房和方舱,这是对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

(4)科学精神。卞修武团队通过多例遗体解剖回答了新型冠状病毒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致病等问题,体现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临床治疗模式因此发生改变,救治率也随之提高,说明科学抗疫的重要性。

(5)奉献精神。新冠肺炎逝者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帮助世人认识了新冠肺炎的发生、发展机理,为抗疫做了最后的贡献,并推动了医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体现了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

(6)国际视野。卞修武做病理研究始终紧盯国际前沿,并结合最前沿的研究挑战他人尚未涉足的领域,将中国肿瘤血管病理学和肿瘤分子病理诊断水平提升至国际前列;撰写、制定了新冠肺炎病理学改变的专家共识后,向国际同行进行了推荐,在尸检结果和重要发现方面集中发出了“中国声音”。这些都体现了他的国际视野。

【教学建议】

本素材可用于“病理学”课程呼吸系统部分的教学,也可用于“外科学”课程肿瘤部分的教学,由教师讲授。

(隆娟 赵虎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