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微循环领军人物修瑞娟

中国微循环领军人物修瑞娟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1年,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杰出女科学家”的荣誉称号;2010年,她获得微循环科学的最高荣誉——国际微循环研究终身成就奖。作为医学界的一个高深理论,当时国际社会对微循环的研究刚刚起步,中国在这个领域还是空白,修瑞娟通过不懈努力,在这个领域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体现了她的国际视野。

【案例呈现】

修瑞娟,女,1935年出生于青岛,1953年进入北京医学院学习,1955年进入苏联莫斯科斯大林第二医学院医学系学习,1961年毕业回国,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基础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微循环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是我国微循环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修瑞娟从苏联回国以后,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工作,多年来的探索和研究,使她对微循环产生了特殊的兴趣。微循环是医学界的一项高深理论,当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欧美发达国家也没弄清楚其中的奥秘,中国在这个领域还是空白。修瑞娟相信自己能够经过长期的努力登上这座高峰。

为了继续开展科学研究,1970年,修瑞娟带着两个女儿来到四川简阳。当时的她面临着两个困难:一是家庭负担沉重,两个年幼的孩子全靠她一人照顾,二是微循环研究离不开奄奄一息的肺心病患者,简阳没有大医院,无法获得第一手可信的资料。因此,她向领导提出申请,到省医院做科研。领导同意了她的想法,并帮她联系了成都的医院,两个孩子她托付给当地一户人家照看,每个月支付50元,剩下的12元钱就是她一个月的生活费。

安排妥当之后,她就背着显微镜和照相机,翻山越岭,坐上了去成都的火车。每个星期一天明之前她离开孩子去成都,星期六再从成都返回简阳,先去医院向领导汇报科研进展,再去与孩子团聚。作为母亲,她希望能时刻陪伴孩子,但她更爱自己的事业,为研究课题倾注了更多心血。其中的纠结和酸楚,无法言说。

修瑞娟想做的,就是发现肺心病患者在生命弥留之际微血管长度及管径的变化,并总结其中的规律。能够找出一种科学的方法去发现微血管的秘密,并能够将这种方法付诸实践的,修瑞娟可能是最早的一个。一般来说,肺心病患者发病都在夜晚,医院的职工住房紧张,她只能住在火车站附近的招待所里。每天下午两点,她离开招待所,挤上一辆通往省医院的汽车,下车后又急匆匆地奔向肺心病患者的病房,通过显微镜仔细观察患者手指的甲皱微循环,然后测出微血管的长度和管径的大小,最后拍照片、写记录。每一个患者的手指都要从她的显微镜下经过,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做完这些工作,通常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她离开病房,返回招待所,做完总结工作才能休息四五个小时。

在病房里,修瑞娟除了要做研究,还经常要照顾患者喝水、大小便,甚至还要帮助医护人员对危急患者进行急救。她的研究需要活人的数据,更需要死者的数据,因为肺心病患者在生命结束的一刹那以及之后的一个半小时,是她获得数据的重要时机。她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个晚上是在太平间度过的。她经常随着死者从病房转移到太平间,用显微镜对准死者的手指,细致入微地记录血液从死者手指的甲皱完全排空时微血管的变化。寂静的太平间加上萧瑟或凛冽的风声显得凄凉且恐怖,可修瑞娟心里只想着她的微循环,想着从微循环的世界中找到使肺心病患者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随着光阴的流逝,修瑞娟的汗水终于结出了硕果。1972年,她的论文《肺心病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变化》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用大量翔实的科学数据,真实地再现了肺心病患者在发病时微循环血管的变化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她做出大胆的判断:肺心病患者的死亡或休克,不一定是心脏发生了问题,很可能是微循环出现了障碍。1981年—1983年,她在美国进修期间,发现国产药物山莨菪碱能够抑制血液中粒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并能成功地抑制血栓素的合成,这是医学界不少研究人研究多年而未能解决的问题。她首次发现并证明,各级微循环的自律性运动,是以波浪形式进行传播的,从而提出了“微循环对器官和组织的波浪式灌注”的新论点,否定了之前“田园式灌注”的论点。这个理论被世界同行称为“修氏理论”,是世界医学史上第一个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理论。

微循环日益受到国际医药领域的重视,研究证实,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栓、脉管炎、哮喘、慢性气管炎、糖尿病,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极有可能在微循环领域获得重大突破。由于在这个领域的突出贡献,修瑞娟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2001年,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杰出女科学家”的荣誉称号;2010年,她获得微循环科学的最高荣誉——国际微循环研究终身成就奖。这项世界医学领域的重要大奖设立三十年以来,第一次由中国人摘得。

素材出处】

李兰英:《修瑞娟与微循环研究》,载《人民画报》,1984,3:18-45;马家麟:《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访著名医学专家、微循环研究所所长修瑞娟》,载《前进论坛》,1997,1:22-24;马镇、刘亚君:《摘取科学王冠上的明珠——记国际微循环研究终身成就奖获奖者修瑞娟》,载《前进论坛》,2011,2:44-45。(根据以上文献整理)(www.daowen.com)

【案例点评】

修瑞娟的事迹包含以下思政元素:

(1)民族自信心。修瑞娟提出“微循环对器官和组织的波浪式灌注”理论,被国际微循环界权威称为“修氏理论”,还发现了山莨菪碱的作用,解决了医学界的一大难题,令中国人为之自豪。

(2)科学精神。修瑞娟通过大量翔实的科学数据,真实地再现了肺心病患者在发病时微循环血管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修氏理论”,体现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奉献精神。为了做科学研究,修瑞娟在简阳与成都之间来回奔波,辗转于招待所、病房、太平间之间,并长期忍受与孩子分离的痛苦,体现了高度的奉献精神。

(4)国际视野。作为医学界的一个高深理论,当时国际社会对微循环的研究刚刚起步,中国在这个领域还是空白,修瑞娟通过不懈努力,在这个领域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体现了她的国际视野。

【教学建议】

本素材可用于“病理生理学课程“休克或DIC”内容的教学,也可用于“内科学”课程“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内容的教学,由教师简单讲授,素材推送给学生自学。

(隆娟 罗强 刘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