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裘法祖(1914年—2008年),浙江杭州人,著名医学家、中国现代普通外科的主要开拓者、肝胆外科和器官移植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
1914年,裘法祖出生于杭州西子湖畔,1932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预科。1933年,他的母亲患阑尾炎,并在痛苦中离世,而这种病在西方只需要做个简单的手术就能解决。从那时起,他立志要学好医术,解除千万母亲的病痛。1936年,在姐姐的资助下,他赴德国留学。由于经济窘迫,他在德国生活得非常艰辛。后来,战争导致他的经济来源中断,在导师博斯特教授的帮助下,他才得以完成学业。1939年,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完成了14门专业课的考试,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进入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施瓦宾医院工作,师从外科学家布龙纳教授。在那里,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布龙纳医德高尚,对他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1946年,他被提升为外科主任,这在当时的德国史无前例。1946年底,他带着家人回到祖国,并于次年进入同济大学附属医院(今同济医院)外科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外科医学还处在只能做阑尾炎等小手术的初级水平,能熟练做大手术的裘法祖很快远近闻名。50年代初,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往武汉独立建校,他再次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从上海来到武汉。
那时外科还没有分科,裘法祖认为传统的“大外科”已经不能适应外科医学发展的需要,于是他率先将外科分为普通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脑外科等,并多次在学会上介绍自己的操作方法,奠定了今天医学手术专科概念的基础。他的手术轻柔细腻,步骤有序,敏捷利落,慎重稳妥;在遇到突发状况时,他又能沉着冷静,及时发现问题。在操作方法和手术风格上,他形成了一套手术常规,有严明的操作规范。他改进了20多种普通外科手术方法,特点是稳、准、轻、细、快,以精准见长,被称为“裘氏刀法。”几十年来,裘法祖的手术未错一刀,开启了中国外科手术的新时代,被人们尊称为“中国外科之父”。面对这样的荣誉,他却非常谦逊地说自己远远配不上这样的称号,黄家驷等前辈才是“中国外科之父
20世纪60年代,器官移植作为新技术开始崭露头角,这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医术。裘法祖很快就带领学生开始器官移植试验,试验从狗的异体移植开始,在经历多次失败后,终于获得成功,在国内形成轰动效应。上海的同行慕名前来学习,他毫无保留地把经过和经验都告诉对方,他说:“如果他们借鉴了我们的经验能够获得成功,这也是我们的成功,中国的成功。”在上海的同行获得成功后,裘法祖连续做了13例器官移植手术,全部成功。后来,他长期引领我国器官移植事业。
裘法祖一生获奖无数,而在所有的荣誉中,他最看重的是“全国医德风范终身奖”。他常说:“只有好的医德、医风,才能发挥医术的作用。”他对手术极其负责,术前亲自清点器械、纱布,术后再一一核对,决不因为工作疏忽给患者造成痛苦。他对一些医生习惯依赖CT、B超等检查结果的做法颇有微词,认为很多病无须使用费用昂贵的仪器,普通检查都可以查出来。所以,他看病时一定要亲自摸一摸、听一听,如果是冬天,他还会把听诊器焐热了再给患者做检查。
裘法祖不仅精于医术,还善于发掘和培养新人。作为人民教育家,他以自己的科学态度、技术特色、品德操行和人格风范影响了外科学界几代人。他的学生中有不少是我国外科学界的骨干和带头人,包括“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首创断肢再植术之一的钱台庆、器官移植专家陈实、外科专家吴在德等。在众多学生中,他与吴孟超五十多年的师生情更是被传为佳话。受卫生部(现更名为卫计委)委托,他负责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外科学教材。他组织人选,草拟初稿并讨论修改,有时为了一句话、一个字反复推敲。二十多年间,他组织编写了五年制、八年制和研究生教材共一百余本,以及《黄家驷外科学》《普通外科学》等多部外科学经典著作。
裘法祖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他经常告诫学生: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是要紧。他对从医者的素质要求极高,认为“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他还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在做人方面,他也有句箴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这16个字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素材出处】
梅兴无:《医者仁心裘法祖》,载《同舟共进》,2021,2:41-45。(根据以上文献整理)(www.daowen.com)
【案例点评】
裘法祖的事迹包含以下思政元素:
(1)家国情怀。裘法祖在德国工作、生活已经稳定,但抗战胜利之后他毅然回到祖国,把一生献给我国的外科医疗和教育事业,并做出了卓越贡献,体现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和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发展而奋斗的责任担当。
(2)人文素养。他重视并强调医德在医疗中的作用,认为“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表现出对患者高度的人文关怀。
(3)敬业精神。他对患者有着高度的责任感,认真负责,绝不因工作疏忽给患者带来痛苦;为了更好地治疗患者,他精益求精,创造“裘氏刀法”,几十年未错一刀;负责主编外科学教材时,为了一句话、一个字反复推敲。这些都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
(4)科学精神。他率先对外科进行分科,积极探索器官移植技术,并创新和改进了“胃底横断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等20多种手术方式,体现了他锐意进取、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5)淡泊名利。裘法祖团队经过长期摸索,获得异体移植技术的成功,却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同行;被人称为“中国外科之父”却非常谦逊。“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的箴言更是他淡泊名利的真实写照。
【教学建议】
本素材可用于“外科学”课程总论部分的教学,也可用于器官移植部分的教学,由教师讲授。
(隆娟 罗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