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伍连德:鼠疫斗士与中国公共卫生先驱

伍连德:鼠疫斗士与中国公共卫生先驱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俄两国更以卫生防疫为由,准备抢夺东北三省的控制权。此后,死亡人数开始下降,1911年3月1日,死亡和感染人数清零。这场骇人听闻的世纪鼠疫大流行在经历7个月后最终被控制,这是中国首次尝试采用现代科学卫生防疫理念抗击传染病且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了扑灭鼠疫,他毅然“逆行”,主动承担了救民于水火的重任,并对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转化成实际行动。

【案例呈现】

伍连德(WU LIEN-TEH,1879年—1960年),男,字星联,祖籍广东,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中国卫生防疫、检疫事业创始人,中国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医学教育和医学史等领域的先驱,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主要筹办者,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也是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候选人。

1910年秋的晚清东北三省,鼠疫四处蔓延。这场瘟疫的发源地是当时沙俄西伯利亚地区。沙俄把中国工人和可能已经被传染的人用火车运送到中国,导致鼠疫进入中国东北,短短几个月时间便夺去数万人的生命。疫情重灾区哈尔滨笼罩在极度恐怖的氛围中,人们争先恐后地逃离这片寂静之地。日俄两国更以卫生防疫为由,准备抢夺东北三省的控制权。就在这时,在卫生防疫大臣的推荐下,伍连德身负国家重任来到疫区,救民于水火。他,是中国近现代医学界最早的“逆行者”。

鼠疫暴发初期,医疗设备极端缺乏,医护人员只有十几名,而且他们自身也没有隔离防护的意识,死亡人数持续上升。到哈尔滨以后,伍连德与助手背负着法律的严令禁止和巨大的舆论压力,偷偷解剖了一具鼠疫患者的尸体,在尸体中发现鼠疫杆菌。他断定病菌的传染方式是飞沫传播,排除了老鼠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肺鼠疫”一词正式由他提出。因此,他鼓励人们佩戴口罩,主张以隔离鼠疫患者和限制人群流动为防控重点。然而,他的观点却遭到外国许多权威科学家的质疑,因为这与鼠疫只能由老鼠或者跳蚤传播而不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传统观念背道而驰。日俄两国认为老鼠是此次疫情传播的途径,并开展了大规模的灭鼠行动,却没能阻止疫情的蔓延。法国著名医师、北洋医学堂首席教授梅聂坚决反对伍连德的观点,认为老鼠才是感染蔓延的关键。不巧的是,梅聂在给鼠疫患者做体格检查时未佩戴口罩,因此感染鼠疫去世了,临终前他终于承认此次鼠疫是经呼吸道传播的。

在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的情况下,伍连德指挥了一场疫情攻防战:将疫情最为严重的傅家甸分为四部分,每部分由具有防疫知识的医疗人员负责,并配备大量医护人员及安保力量,实行责任区域制度;借调1160名步兵管控疫区内的交通,禁止疫区内的人员相互往来,于1月21日将东三省与京、津等地的铁路交通完全关停,防止疫情继续蔓延到关内;借调了120节火车车厢作为隔离营。这样的创举,古今罕见。

然而,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链后,效果依旧不好。伍连德发现,疫情使大量人员死亡,加之天气极度严寒,挖掘墓穴、埋葬尸体极其困难,大量堆积的尸体成了病菌的天然温床。他立即上书清政府,请求集中火化鼠疫死者尸体。这种做法与中国传统的殡葬习俗相悖,且中国自古以来重视亡者尸骨,因此,这个要求遭到激烈反对。伍连德没有让步,表示愿意一人承担责任,并带着那些极力反对焚尸的乡绅参观堆积如山的尸体。看到遍地堆积的尸体,乡绅们理解了焚尸的必要性。于是,官员和百姓一致上书清政府,表示愿意为了扑灭疫情火化亲人的遗体。此后,死亡人数开始下降,1911年3月1日,死亡和感染人数清零。这场骇人听闻的世纪鼠疫大流行在经历7个月后最终被控制,这是中国首次尝试采用现代科学卫生防疫理念抗击传染病且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伍连德的鼠疫防治案例堪称世界流行病学史的典范,他率先带领中国防疫事业走向新的开端。

1911年4月,在伍连德等人的精心筹备下,“万国鼠疫研究会议”在奉天(沈阳)顺利召开,伍连德因为在扑灭东北鼠疫大流行中有着历史性的贡献而当选大会主席。这是近现代在中国本土举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世界范围的学术会议,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也极大推动了中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发展。此后,伍连德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继续参与后续的几次大规模的鼠疫和霍乱大流行的防治工作,并创下多个“第一”:创办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常设卫生防疫机构“东北防疫事务总处”;创办中华医学会及其会刊《中华医学杂志》,参与创建首家国人独资经营的大型综合西医医院——北京中央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建专门培养医学人才的滨江医学专门学校(今哈尔滨医科大学);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制定了第一部中国自己的《海港检验章程》;用英文撰写并出版了第一部《中国医史》,向世界介绍中国医学史……

早在1924年,梁启超就对伍连德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唯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1935年,伍连德作为首位华人候选人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理由是在肺鼠疫防治实践和研究上的杰出成就以及发现旱獭在其传播中的作用。

如果这些光芒太过耀眼,那么,日常生活中也有伍连德的贡献。如今的旋转餐台是他发明的,公筷、公勺是他建议使用的,2020年,用来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口罩就是以“伍氏口罩”为原型制成的,他的隔离、预防措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离世60年以后,他的学识和智慧依然守护着中国人民。

素材出处】

毛艳梅、吴俊、潘海峰等:《博学载医,赤心爱国——纪念鼠疫斗士和中国公共卫生先驱伍连德》,载《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8:1021-1024;陈英云:《伍连德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实践意义》,载《继续教育研究》,2018,10:51-57。(根据以上文献整理)

【案例点评】(www.daowen.com)

伍连德的事迹包含以下思政元素:

(1)爱国情怀。他毕业于剑桥大学,却回到满目疮痍的祖国,并且用自己的学识守护中国人民,这种选择源于对祖国和骨肉同胞深沉的热爱,他已经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2)责任担当。为了扑灭鼠疫,他毅然“逆行”,主动承担了救民于水火的重任,并对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转化成实际行动。

(3)科学精神。他通过解剖尸体发现了鼠疫杆菌在人之间的传播,正式提出“肺鼠疫”的概念,就算权威人士质疑、反对,他也毫不退缩;用分区负责和切断交通、建隔离营的方法来切断传染链,这种创举在今天依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举措体现了他客观理性、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4)坚持原则。为了控制传染源,他不惧与传统观念、传统势力斗争,坚持焚烧尸体,说明他内心坚定且勇敢,也说明了科学抗疫的重要性。

(5)民族自信心。在“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中,伍连德因为在扑灭鼠疫大流行中的杰出贡献而当选大会主席,说明中国人在科学领域也能做出令人瞩目的成就。

(6)勤奋学习。正因为他有着高超的专业水准,才能在此次鼠疫防控中有出色的表现,说明专业知识对于胜任工作的重要性。

(7)国际视野。伍连德制定了第一部中国自己的《海港检验章程》,用英文撰写并出版了第一部《中国医史》,向世界介绍中国医学史,体现了他维护国家主权与形象的决心,用行动积极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教学建议】

本素材可用于“医学微生物”课程动物源性细菌部分“鼠疫耶尔森菌”内容的教学,与“731部队的活体实验”分别作为正反面教材,由教师讲授,可作为课前预习或课后补充材料提供给学生自学;也可用于“预防医学”课程绪论部分“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发展简史”的介绍,以及“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内容的教学。

(隆娟 位秀丽 刘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