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状的革兰氏阴性菌,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原体,在几乎50%的人的胃部都存在,目前发现人类是这种菌的唯一宿主。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主流医学界认为消化性溃疡主要是由压力、紧张或刺激性食物引起的,复发率高,需要反复使用抗酸剂来治疗,有时还需使用镇静剂、抗抑郁药和心理干预等方法来控制,患者苦不堪言。直到病理学家罗宾·沃伦(J.Robin Warren)和西澳大利亚皇家医院的医师巴里·马歇尔(Barry J.Marshall)发现并证实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形成和复发密切相关,才使这种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的消化性溃疡变成配合使用一个星期的抗生素即可治愈的疾病,直接扭转了几十年来的错误医疗与诊治。
1979年,沃伦在一位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体标本中意外地发现了一条奇怪的蓝线,他用高倍显微镜仔细观察,发现有一种弯曲样杆菌紧贴着胃上皮,有规律地存在于黏膜细胞层的表面及黏液层下面,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细菌。紧接着,沃伦继续在其他活体标本中寻找这种细菌,发现这种细菌总是出现在慢性胃炎标本中。沃伦意识到,这种细菌可能与慢性胃炎等疾病有密切关系。当时的医学界认为,健康的胃是无菌的,因为胃酸会将人吞入的细菌迅速杀灭,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沃伦,大家都觉得这纯粹是标本污染造成的。再说,沃伦也只是个病理科医生,并未接触过临床,也没人愿意给他提供帮助。但沃伦并没有因此放弃,一直寻找能与之合作的医生。
1981年,沃伦遇到了对消化性溃疡研究感兴趣的内科医师马歇尔。他们以100例接受胃镜检查及活检的胃病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内部都有幽门螺杆菌。这个发现验证了沃伦观点的正确性,他们提出“消化性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这个假说。这一年,沃伦44岁,马歇尔31岁,他们提出的这个“年轻”的假说直接挑战了当时的主流观点。按当时的情形,说溃疡是由细菌引起的,就像在说地球是方的一样,医生们还是不相信会有细菌能生存在酸性很强的胃里。
沃伦和马歇尔并没有因此气馁,他们顶着压力继续研究,对一些患有多年溃疡症并已经威胁生命的患者进行为期两周的抗生素试验治疗,大部分患者逐渐好转。与此同时,他们也进行了动物实验,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们无法感染动物模型。马歇尔意识到,要想尽快证实这个理论,必须有一个有效的人体实验对象。在慎重考虑之后,他决定“以身试菌”,这样他就有可能亲身体验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的真实情况。
1984年的一天,偶尔吸烟和饮酒,没有胃肠疾病,胃镜、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检查均正常,确定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马歇尔吞服了含有大量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吞服细菌的最初几天,马歇尔除了感觉肠蠕动增加外,没有其他不适。可是5天后,冒冷汗、进食困难、呕吐、口臭等症状接踵而来,妻子劝他赶快治疗,他却想着做更多详细的实验和观察,坚持不进行治疗。苦苦等到第10天,马歇尔在完成各项检查后才开始进行治疗。他们在胃镜检查时发现,马歇尔的胃黏膜上果然长满了这种“弯曲的细菌”,同时有穿过胃壁而出的白细胞正努力吃掉并杀死这些幽门螺杆菌——这就是造成胃溃疡的原因。当人们惊呼这种“疯狂举动”的同时,也逐渐承认了幽门螺杆菌才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罪魁祸首。
沃伦和马歇尔造福了千千万万遭受溃疡病困扰的患者,两位科学家也因此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素材出处】
王咏雪:《马歇尔:“以身试菌”的科学狂人》,载《大众科学》,2014,10:26-28。(根据以上文献整理)(www.daowen.com)
【案例点评】
幽门螺杆菌发现的过程包含以下思政元素:
(1)科学精神。沃伦和马歇尔发现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密切关系,挑战了当时的主流观点,即使顶着巨大的压力,他们也没有气馁,依然继续自己的研究,表现得客观理性,说明批判性思维在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大量可靠的资料得出了对消化性溃疡致病机理的正确认识,是严谨求实的表现;根据对这个致病机理的认识,用自创的抗生素治疗法治疗溃疡,最终造福了无数的溃疡患者,体现出探索创新的精神。
(2)奉献精神。马歇尔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设,竟然冒着危险“以身试菌”,正是这种伟大的献身科学的精神推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3)辩证思维。幽门螺杆菌具有细菌的一般性质,但也具有它的特性:可以感染人,却不能感染动物,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只有了解病菌的共性与个性,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教学建议】
本素材可用于“药理学”课程“抗消化性溃疡药”内容的教学,由案例引出药物分类。
(隆娟 董晓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