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成果

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成果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女尸和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的男尸中均发现血吸虫卵,证明2100年前我国即有血吸虫病的流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血吸虫病流行严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我国血吸虫流行的疫区绝大部分是鱼米之乡,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疫区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全国人民的利益。

【案例呈现】

血吸虫病是血吸虫成虫寄生在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和肝脏附近门静脉系统的血管里,在那里吸血、产卵、排出毒素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在我国分布的是日本血吸虫,产卵量大,每条雌虫每天产卵约1000~3500个。血吸虫病发展到了晚期,患者的肚子逐渐胀大、积水,因此有些地方把这种病叫作“大肚子病”。它除了一般传染病的传染特征外,还有40余种哺乳动物能成为传染源,给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女尸和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的男尸中均发现血吸虫卵,证明2100年前我国即有血吸虫病的流行。在漫长的岁月中,血吸虫病肆无忌惮地横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疫区,造成了“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血吸虫病流行严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我国血吸虫流行的疫区绝大部分是鱼米之乡,血吸虫病防治(下简称“血防”)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疫区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全国人民的利益。因此,这个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血吸虫病分布范围广,流行因素复杂,再加上经济条件和科技条件的限制,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1955年,我国专门成立了中共中央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毛泽东主席亲临上海杭州等地视察,鼓舞了疫区党政和群众战胜血吸虫病的信心和决心。当时采取领导、专家和基层血防干部三结合的方式,从1955年起每年出版全国《血吸虫病研究资料汇编》,1956年首次出版了具有指导性的《血吸虫病防治手册》,对全国开展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群众性的防治工作起了促进作用。大批专家、科研人员深入现场,在短短几年内,基本上摸清了我国血吸虫病的分布范围、流行因素和流行规律。与此同时,家畜血防也开展了调查和防治工作。

以江西余江县为例,从1956年春至1957年冬,该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填旧沟、开新渠、灭钉螺、治病患运动。先后为灭螺填掉旧沟347条,全长19万余米,填土一百多万方,开新沟119条,全长11.6万余米,挖土44万余方;扩大耕地面积532亩,改善灌溉面积1500多亩。他们还用铲草积肥、三光灭螺等多种方法,消灭屋基、墙脚、树蔸、石桥缝中的钉螺。经过两年苦战,余江县人民消灭了传染血吸虫病的祸根——钉螺。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人民战争”,将公共卫生运动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在防治血吸虫的同时,修建了新的水利工程,一举两得。1958年6月余江县率先宣布消灭了血吸虫病,毛主席闻讯,欣然写下了名为《送瘟神》的光辉诗篇。到1959年2月中旬,全国有190多个县(市)达到了消灭或基本消灭的标准,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

20世纪60年代,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将血防工作与“向湖滩要粮”的生产结合起来的群众运动,使血防工作继续深入。80年代初,我国开始使用吡喹酮,血防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我国对大湖洲滩和大山区的防治对策进行了探索,发现消灭传染源和易感地带是一种比较好的和可行的对策。1985年,中共中央血防领导小组公告:“至1984年年底,全国已治愈血吸虫病病人一千一百多万,消灭钉螺面积一百一十多亿平方米,有七十六个县(市、区)消灭了血吸虫病,一百九十三个县(市、区)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到1985年底,我国原有的371个流行县市中有271个达到了消灭和基本消灭的标准,广东、上海、福建、广西四个省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之所以能治愈这么多病人,关键措施之一就是重症者治疗全部免费;之所以能消灭那么大面积的钉螺,关键是发动数亿农民参与查螺、灭螺。余江县蓝田畈的刘金元,患血吸虫病后肚大如鼓,家人已为他准备了薄棺匣,但他却被救活了,还当上了大队支部书记,1977年当选为中共十一大代表。

80年代后期,由于当时的机构改革,社会经济体制和自然因素的变化,群众下湖的频率增高,导致湖区血吸虫病的回升。1989年,全国急性感染血吸虫病人数达到13000余人。因此,1989年底,党中央在南昌召开会议,号召“全民齐动员,再次送瘟神”。1989年以后,国务院加强了对血防工作的领导,制定了防治规划,增加了投入,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提出“控制疫情、控制传播、阻断传播”的新策略,制定了防控和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改善了管理机制,引进世行贷款,并于1992年和1995年在各地建立了防治试点,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浙江省于1995年宣布消灭了血吸虫病。

党中央和国务院坚持把人民的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为确保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目标的实现,2004年2月,国务院成立了血防工作领导小组,并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血吸虫病疫情。有关部委继续提出《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年—2015年)》和《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2004年—2008年)》,对血吸虫防治工作的重点进行了规划。2006年4月,国务院第463号令公布了《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这是55年来血防工作经验的总结,也为今后的血防工作指明了方向。《条例》和中长期规划都强调,重点要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这实际上是要以生态学的观点来解决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这个时期,通过采取切断传染源、净化环境、封洲禁牧、加速控制传播等手段,我国的血防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坚持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转变,大大加快了我国血防工作的进程。同时,党和国家在血防的长期规划中还提出了组织领导、经费保障、法规和政策保障、机构和人员保障、技术保障。200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以特急明电通知疫区各省和有关部委,指出进一步做好血吸虫病传染源的控制工作,2008年起全面推广有螺地带禁牧措施,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像抗洪、抗灾一样关心血防工作。在党的领导下,血防工作必将走向最后的胜利。

素材出处】(www.daowen.com)

王溪云、邹慧、杨一兵等:《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回顾与展望——庆祝建国60周年血防成就回顾》,载《江西科学》,2009,06:871-876。(根据以上文献整理)

【案例点评】

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历程包含了以下思政元素:

(1)人民至上。血吸虫病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巨大危害,党把这个传染病的防治当作大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血防工作,体现了党“人民至上”的理念。

(2)制度优势。血吸虫病的重症患者全部免费治疗,发动亿万群众参与查螺、灭螺,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集中力量办大事。

(3)家国情怀。为彻底防治血吸虫病等传染疾病,一大批科学家抱着对新中国的赤诚之心和对人民健康的牵挂,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身心投入寄生虫研究,为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教学建议】

本素材可用于“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医学蠕虫学部分“血吸虫”内容的教学。教师可将素材提供给学生自学,并留下问题:血吸虫的防治很困难,我国为什么能取得血防工作的显著效果?

(隆娟 赵燕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