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4人痘苗:现代免疫学的开创

4人痘苗:现代免疫学的开创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减毒方式通过连续接种获得“熟苗”,提高安全性,与现代疫苗中传代培养获得减毒活疫苗的方法一致。人痘接种术从选痘苗、培育痘苗到接种痘苗都充分展现了现代免疫理论。这种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也是现代免疫学的开端。

【案例呈现】

天花曾肆虐全球,夺去无数人的生命。198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成功消灭天花,这也是最早被彻底消灭的人类传染病。在人类与天花病毒的斗争中,我国最早发现天花的传染性并开创性地接种人痘苗预防天花。这个方法经古代丝绸之路推广至海外,启发了牛痘苗的发明,为人类消灭天花开创壮举,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世界性发明,体现了我们古代先进的科技文化,是现代免疫学的先驱。

天花大约在汉代传入我国,在唐朝后流行日益广泛,成为危害严重的流行病。唐朝以前的医家对天花病毒的症状、危害有了较为正确的描述,对天花的预后也有了初步认识。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一次暴发流行的天花;隋朝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录了天花患者的表现,并提出可能是伤寒致病的假说;孙思邈提出天花是一种传染病。宋元时期,人们对天花、水痘、麻疹等疾病加以区分,并进一步认识到天花的传染性,提出了一些判断天花预后的方法。明清时期,人们对天花的免疫有了明确的认识,并根据天花出痘的时间、部位、颜色和形态等,对感染天花的预后有了较为准确的判断。更重要的是,人们观察到一个村落天花患者症状相似、每个人一生只会出一次天花、患病以后机体具有免疫能力、下次天花流行时不再感染等情况,明确了天花的传染性和可预防性,这些对天花的认识为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中国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最早可能在宋代就已出现,明代已形成科学的接种方法,包括辨认天花病毒毒性强弱,筛选毒力弱的表达株、减轻病毒的毒力等,而这些方法都蕴含着现代免疫和微生物学理论。这种减毒方式通过连续接种获得“熟苗”,提高安全性,与现代疫苗中传代培养获得减毒活疫苗的方法一致。人痘苗接种方法也不断改进,主要有“痘衣法”和“鼻苗法”两种,其中“鼻苗法”符合天花通过呼吸途径传播的特性,相当于自然感染的隐形感染,免疫效果好。人痘接种术从选痘苗、培育痘苗到接种痘苗都充分展现了现代免疫理论。康熙年间,老百姓都害怕出天花,康熙皇帝知晓人痘接种术并大力推广,接种后便“皆无恙”;非常多的医书也记载人痘苗达到了“百不失一”的程度,证实了人痘接种术的安全有效。

中国的人痘苗接种术对外传播,启发了牛痘苗的发明。明清时期,这个接种术日臻成熟,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和阿拉伯商人可能充当了传播媒介,传播了人痘接种术。18世纪早期,这个技术又通过英国驻土耳其公使夫人传到英国,并在1722年天花疫情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8世纪末,英国医生詹纳(Edward Jenner)发明了“牛痘接种法”。当英国全国推行人痘接种术的时候,在乡村行医的詹纳兼做人痘接种工作。一位挤奶女工告诉他,自己因为感染过牛天花、在手上长过痘疤,因此不需要再接种人痘时,詹纳的脑子里突然闪过了一道亮光:是否能用牛痘代替人痘进行接种呢?1796年,他在男孩菲浦斯身上试种牛痘成功。然后,更加安全的牛痘接种法取代了人痘接种法,并随着英国殖民者的足迹传到了全世界。现代人马伯英曾经对人痘苗与牛痘苗的有效保护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接种人痘苗成功率为97.4%,接种牛痘苗成功率为96.6%,而未接种牛痘苗或人痘苗的27例中有24例患天花并留下后遗症,可见,种痘可明显预防天花,且种人痘苗与种牛痘苗无显著差异。

中国古人发明人痘苗已有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并且启发了牛痘苗的发明,为世界范围内消灭天花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种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也是现代免疫学的开端。

素材出处】

马伯英:《中国的人痘接种术是现代免疫学的先驱》,载《中华医史杂志》,1995,3:139-144;马伯英、邝丽诗:《中国的人痘与牛痘——纪念詹纳发明牛痘200周年》,载《科学》,1997,3:48-52。(根据以上文献整理)(www.daowen.com)

【案例点评】

本案例包含以下思政元素:

(1)文化自信。中国古人用智慧和探索发明了人痘苗,为天花的预防、牛痘苗的发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展现了中国古人非凡的智慧和传统医药的巨大魅力。

(2)科学精神。古人通过观察明确了天花的传染性和可预防性,并创造性地用减毒法培育出疫苗,蕴含和体现了现代免疫和微生物学理论,体现了客观理性精神;中国古人培育疫苗,詹纳受到人痘接种术的启发,发明了牛痘苗,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使用生物科技制品疫苗来防治疾病,这些都说明了探索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3)辩证思维。病毒危害人类健康,但通过人工减毒、灭活等方法制成疫苗,又可以预防病毒的传染,利用病毒进行利害转化的实践体现了辩证思维。

【教学建议】

本案例可用于“医学免疫学”课程绪论部分的教学,也可用于“预防医学”课程传染病预防与控制部分“免疫规划”内容的教学,由教师介绍。

(李平飞 高志婕 刘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