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犯罪原因:父母不良行为引发利己主义心理

大学生犯罪原因:父母不良行为引发利己主义心理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母的这些不良行为常常会诱使子女产生不良行为,形成利己主义、自私狭隘、生活无目标等不健康的心理,而且年龄越小,其个性受父母影响越大,越易实施犯罪行为。当这种关心演变为溺爱,就容易养成独生子女严重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倾向,与社会交流困难,且诉求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在这种心理压抑下,大学生极易报复社会,造成犯罪。

大学生犯罪原因:父母不良行为引发利己主义心理

(一)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在人生观上,不少大学生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利己主义

当前及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独生子女都将是大学生的主力,他们在家是“小皇帝”,家长万分溺爱,对其不合理的要求也会尽量满足,这就极易形成极端的自我中心意识,导致他们颐指气使,容不得半分相左意见,进而发展为极端的利己主义。这非常不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不少大学生将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大学生,从小生活在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极易形成攀比的不良风气,缺乏正确的消费观,盲目高消费,甚至不少大学生颓废地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这些不但会使大学生养成骄奢虚华的不良习惯,而且当其物质消费得不到满足时,很容易引发经济上的违法犯罪行为。

2.法制观念淡薄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是很多大学生并没有较强的法律意识。首先表现在观念上,不少大学生对法律并没有充分的重视。据网络不完全调查统计,不少学生认为法律无用,他们被当前社会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所左右,认为法律不过是一纸空文,甚至认为只有胆小之人才会守法。这种观念上的错误使某些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其次表现在行为上,有些大学生不了解法律知识或对法律条文一知半解,甚至误认为某些违法行为是合法的。不主动了解相关法律常识渴望权利但又逃避义务,导致某些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3.义气交友,容易冲动

大学生性格外向,相同家庭环境、相同爱好者容易玩到一起,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甚至拜把子,称兄道弟,当其中一人受到委屈,就有可能一时意气用事,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4.心理扭曲

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恋爱关系等问题,成为大学生面临的重要考验。而对于各高校来说,师资力量有限,不能针对所有学生一一把脉,如果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调控能力,就会出现抑郁、迷茫、不安等心理障碍,不利于其成长和发展,甚至会走上歧途。

(二)家庭原因

1.环境因素

家庭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文化环境、家庭对社会的认同感等。家庭的环境因素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家庭气氛的冷暖直接影响大学生性格的养成。有的家庭矛盾比较严重,丈夫殴打妻子,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揭短厮打等,使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甚至每天充满着恐惧、忧虑和失望。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子女极易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甚至有攻击敌视的倾向,为逃避不祥和的家庭气氛,子女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

2.心理因素(www.daowen.com)

家庭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家长的行为失范和家庭的亲情缺乏等。家长行为失范的主要表现是道德水平较低,行为不检点、不文明或有不良嗜好,甚至有违法犯罪行为。父母的这些不良行为常常会诱使子女产生不良行为,形成利己主义、自私狭隘、生活无目标等不健康的心理,而且年龄越小,其个性受父母影响越大,越易实施犯罪行为。

3.结构因素

家庭的结构因素主要是指独生子女家庭、家庭结构的残缺等。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享受着父母甚至是更多亲属的关心。当这种关心演变为溺爱,就容易养成独生子女严重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倾向,与社会交流困难,且诉求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在单亲家庭,有的父亲或母亲把全部希望和亲情倾注于子女而过分溺爱,在畸形的物质刺激下,子女的物质欲望被无限放大;有的对子女要求过严,提出的要求过高,使其难以承受;有的热衷于个人享乐或忙于赚钱等,对子女放任自流或遗弃。这些都极易触及子女自尊的底线,而成为大学生走上极端的触发器。离异再婚家庭子女对继父(母)很敏感,不能较快适应继父(母),父(母)子(女)关系变得不协调,对新家庭满意程度低。

4.功能因素

从家庭经济功能上讲,许多本应坐在教室里接受教育的子女却由于家庭的经济原因而过早地外出打工赚钱或跟随父母做工经商而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过早地承受生活之重。有些家长只注意子女的物质需要和学业成绩而忽视思想教育,他们包庇护短,对子女的缺点不指明不教育,甚至反而加以袒护。也有的家长信奉棍棒教育,使子女身心遭到严重创伤,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性格变得孤僻、自卑、冷漠、暴躁。在这种心理压抑下,大学生极易报复社会,造成犯罪。

(三)社会原因

1.政治因素

在政治上,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不管政治、经济制度还是教育、人事制度等都显现出不少问题,社会不和谐、经济发展不平衡,甚至官僚主义、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上行下效,使得不少大学生缺少对法律最基本的敬畏,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2.经济因素

在经济上,我国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只要有商品经济必然会有各种形式的竞争。马克思说:“违法行为通常是由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因素造成的。”在高校入学与就业竞争日益复杂和尖锐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能安心学习,他们跑关系,伪造学习经历甚至学历、学位证书,这既败坏了社会风气,又可能成为某些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开始。商品经济条件下,金钱成为人上之人、特权阶层的重要标尺,而当前的分配制度又造成贫富分化的日益严重,不少人失去上升的阶梯、目标和动力,或转而自甘堕落,或者被迫为追求经济利益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教育因素

在当前政治和经济大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略显苍白。当前我国中学教育应试色彩很浓,所以高校就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但是近年来,在扩招的冲击下,不少高校师资力量比较缺乏,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说服力不够,这就不能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还很容易引起逆反心理。再加之有的学校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资质不够重视,也就很难提高其效果和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