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树立需要高校在以下7个方面持久不懈地努力,最终建立起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形成系统工程。
1.完善安全制度建设
所谓学校安全制度是指符合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以学校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安全预防和安全事故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各项制度。安全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首要任务是制定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使平安和谐校园有章可循。这要求各部门结合工作形势变化,制定一整套完善的安全工作制度,内容需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不仅要制定学生管理条例,而且要制定一些涉及学生安全方面的管理条例,如学生宿舍综合治理管理条例、学生外出活动审批制度、学生安全信息报告制度、实验室管理条例、校园治安管理条例等。这样,可以使高校在培养学生自我安全意识方面有章可循,也为学生在安全知识方面的自我养成提供理论依据。高校安全制度建设不仅提高了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增强了安全制度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转变,提高了安全效益。
2.加强安全管理网络建设
安全工作曾被普遍认为仅由高校保卫处承担,但当今高校必须纠正这种认识误区。高校安全管理网络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仅有高校保卫部的努力远达不到预期目标,必须依靠党、政、工、团及学生工作部门齐心协力。在具体操作上,形成校长负总责,各级管理部门权责明确、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宣传队伍、安全管理队伍和安全督导队伍,相互兼容、相互制约;健全安全工作管理网络,落实岗位责任,最终形成安全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树立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法律法规、校规校纪是规范大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判断大学生行为对错的一个基本标准。虽然各个高校都开设了法律方面的课程,也经常组织学生学习《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行为准则》等规章制度,但大学生仍然普遍缺乏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淡薄。有些大学生不知法、不懂法,有的学生违法后,还不认为是违法;有的学生相信违法后可以“私了”,不积极配合执法;更有的学生受到不法侵害后不知寻求法律的保护;甚至有些大学生知法犯法,这一点可以从大学生罪错行为的智能性、故意性中得到证明。
4.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根据当前在校学生中的人身安全意外事故的原因分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事故的起因是由学生的心理障碍造成的。由于环境的转变、校园竞争机制的引入、感情困扰、择业困难等因素,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逐年增多。在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发育时期,在思想和行为受到外界刺激或发生冲突时,很难控制情绪并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一旦经受矛盾、冲突和压力,其个性心理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和障碍,引起自我意识的缺陷,从而导致违法违纪和安全事故发生。因此,高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有必要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使其学会挖掘自身潜能,去更好地适应环境,使其能够全面客观地认知自我、完善自我,妥善地处理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障大学生安全的内在原因,健康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能杜绝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高校对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应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开设系列相关的选修课程,例如心理卫生课或者社会心理学课,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卫生知识;开设心理咨询服务,给学生建议、暗示、诱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种种矛盾与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缓解其焦虑、排解其苦闷、化解其矛盾,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矫正不良行为,提高他们正确认识和调节自我以及应付各种事件的能力。
5.开展全面生动的安全教育,树立和巩固大学生的安全观念
高校安全教育如果停留在原来的老面孔、老方法上,缺乏时代特征,势必缺少吸引力。为此,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注意根据新时期发生在高校或大学生中的安全问题更新与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不断完善教育形式,使之由传统单一型向开放多样型转变,由单纯说教型向耐心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并重方式转变,由传统的教育手段向具有更多科技含量的现代教育手段转变。(www.daowen.com)
首先,开设全面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将安全知识教育课纳入高校教学体系之中,设置各类安全教育选修课,固定学时和学分,培养安全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使安全教育课与其他课程并重,强化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高校有必要从师资、教材、课时、设备、经费方面给予保证,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日常教育。为了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必须结合高校特点和学生在校的不同时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新生入学伊始,不失时机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在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很有必要,毋庸讳言。在新生入校之初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使其入学后就初步确立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这对于他们较快较好地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适应新的独立生活,具有积极作用。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安排法律基础必修课、安全教育选修课,向全体学生讲解法律、安全知识,使得在校大学生在理论上建立健全安全理论体系。
总之,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全面、方法多样和手段新颖,更具时代气息,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增强教育效果。
6.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除在制度上加以约束,加强安全教育的力度之外,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也极为重要,在活动中培养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高校相关部门要在学生课余之际,各类节庆活动、纪念日、节假日期间,支持和鼓励学生社团积极开展一系列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将安全意识、安全知识融入有益的活动之中。各种活动的组织性纪律性能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入体会到,安全对自身以及他人、社会的重要性。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如智力竞赛、课堂教学、大学生辩论会、校园广播、网络和橱窗等形式,加强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
7.强化安全常识和安全技能的教育
当前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学生缺乏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让一些不法分子获得可乘之机,使大学生的身心受到伤害,因此高校有义务和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安全常识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是指大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应具备的安全知识,如一般用电安全、交通安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及避灾和逃生、防抢劫和抢夺、防人身侵害、防火灾、防盗窃诈骗、社交安全、心理健康等安全常识教育,这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存素质。通过安全常识教育,大学生能够了解各种安全事故发生的特点、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注意事项等。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生活常识与安全防范的基本知识,增强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既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也可以在危险时更多地帮助周围的人。当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增强了,安全事故也就自然减少了。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更需要高校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提高对大学生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做在前面,不断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良好安全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创建高效、平安、和谐校园的使命光荣而神圣,责任重大而艰巨,必须坚持以平安为目标,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制度建设,丰富德育内涵,拓宽工作思路,给大学生一段健康而精彩的大学生活。
【课后活动设计】
大学生社会经验少,缺乏法律意识,因此成为电信诈骗的主要受害人。
在班级里,由老师随意抽取两位同学,分配角色模仿电信诈骗桥段,针对骗子抛出的问题,临场做出反应,根据做出的反应,由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分析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