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指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指南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各级组织应充分予以重视,大学生个体更要有明确的认识,自觉地培养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大学的各项任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指南

(一)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远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因素,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大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大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大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现实,能与客观世界保持有效的平衡,要做到这一点,根本的办法在于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和对待周围的一切。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科学地分析一切,冷静、妥善地处理一切,才会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防止心理反应的失常。同时,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懂得做人的价值,把个人的需要同祖国、人民的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使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出现挫折或不幸,也能乐观对待,充满战胜的勇气,而不致产生消极情绪或成为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2.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集体,与他人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经之路。而交往的特点是人与人的相互影响,在这种影响中,每个大学生以认同的方式把别人的行为、态度、价值观念吸收过来,并纳入自己的人格组织中,这样才能使自身与他人更相近一些,达到彼此了解意见、情感和要求的目的。正因为这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有重要作用。而要建立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首先必须教育大学生加强自我心理素质修养,养成体谅、尊重、理解别人的心态,克服刻薄、挑剔、怀疑、憎恶或仇视的消极心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才能使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坚定稳固的基础,同时也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增进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各级组织应充分予以重视,大学生个体更要有明确的认识,自觉地培养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大学的各项任务。

3.采取各种途径,磨炼大学生意志

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豁达大度,遇事冷静,常能做到自我正确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我国,学习、读书向来被赋予很高的价值,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本人把学习视为一种提高自己实力、改变现状、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学校这个群体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与其在同学中的地位和印象紧密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学业的关注是与对自我关注紧密联系的。因此,高校工作者应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

【知识链接】

四种人际交往的心理模式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利克·伯恩(E.Berne)依据自己和他人所采取的基本生活态度提出人际交往的四种心理模式。

(1)我不好——你好。表现为自卑,甚至是社交恐惧,根源于童年的无助感,这种态度如果没有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变,长大后就容易放弃自我或顺从他人,这些人喜欢以百倍的努力去赢得他人的赞赏。

(2)我不好——你也不好。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别人,放弃自我,陷入绝境,极端孤独和退缩。

(3)我好——你不好。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把人际交往中失败的责任推到他人的身上,常导致自己固执己见、唯我独尊。

(4)我好——你也好。相信他人,能够接受自己和他人,并努力去改变自身能改变的事物,善于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成熟、健康的人际交往的心理模式。

【课后活动设计】

活动一 归属感的建立

归属感是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重要的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归属感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在认为,缺乏归属感的人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社交圈子狭窄,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有家庭,有工作单位,希望加入某个协会、某个团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在群体内,成员可以与别人保持联系,获得友情与支持;成员间在发生相互作用时,其行为表现是协调的;同一个群体的成员在一致对外时不会发生矛盾和摩擦,彼此都体会到大家同属于一个群体,特别是当群体受到攻击或群体取得荣誉的时候,群体成员会表现得更加团结。

分组小游戏:

1.大风吹

目的:打破固有小团体,让每位同学与不熟悉的人坐在一起,让每位同学尽量与集体里的其他人熟识。

准备:宽敞的空间。

操作:所有成员围坐一圈,指导者发放口令“西伯利亚大风吹,吹到了戴眼镜的人身上”,戴眼镜的同学必须起身换座位。指导者发放完口令后,需马上占据一个位置。这样,就有一名同学没有位置坐,该同学将受到惩罚。惩罚结束后发放口令。指导语或为“西伯利亚的小风吹,吹到戴眼镜的人”,则没有该特征的成员起身换座位。

2.几人组

目的:让成员切身感受“无家可归”的感受,感受归属感的重要性。

准备:宽敞的空间。

操作:指导者发放口令“五人组”“七人组”等,所有成员需尽快形成该成员数的小组。有些同学可以顺利入组,但是有些同学可能会被独立出来。让被独立出来的同学站在所有小组的中间,体会没有归属感的滋味。依此循环几次,尽量让更多的同学体会到这样的感觉。

注意:如果在班级里举办的话,需要严禁一个宿舍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尽量让不同宿舍、不同性别的同学组成一组。

3.大树洞、小松鼠

目的:环境的变化、自身发展的变化会让人有个适应期,让学生认识到更好、更快地适应环境,调整自己的状态很重要。(www.daowen.com)

准备:宽敞的空间。

操作:所有人围成圈,三人一组,两人扮演大树,一人扮演树洞中的松鼠。指导者发号口令“小松鼠搬家了”“重修房子了”“大迁徙”,成员们分别进行的动作为:扮演松鼠的同学换窝,扮演大树的同学改变队友和位置,所有的人都变换位置。指导者在发号口令结束后也需要参与进来,这样就会有“无家可归”的成员被淘汰出局。

4.让我猜猜猜

目的:观察每个同学与他人的交往方式,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当面对对方积极主动的时候,自己是不是对对方有愧疚的感觉?当面对对方消极被动的时候,自己与人交往的热情会不会被浇灭?

准备:宽敞的空间。

操作:所有成员围成内、外环形两圈。听指导者的口令“开始跑”,内圈同学按顺时针、外圈同学按逆时针跑步,直到指导者喊停。内、外圈成员面对面一一对应站好,在指导者喊“一,二,三”后,每位同学做出以下动作中的一种:食指点一点、握手、拍拍肩膀、拥抱。尽量要求每位同学同时做出,观察每位同学面对不同对象时的反应。

讨论和总结本次活动的意义。

活动二 凝聚力的建立

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群体活动目标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凝聚力外在表现于人们的个体动机行为对群体目标任务所具有的信赖性、依从性乃至服从性上。

分组小游戏:

1.分组、小组成员相识

目的:小组分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

准备:五六张海报,每张海报剪成10份。

操作:把所有剪碎的海报混合后每人抽取一角儿,抽中同一张海报的分在一组,并且给自己的小组起名字,定口号和手势。小组成员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互认识(姓名、专业、籍贯、口头禅、最爱的食物),两两之间相互认识后,扩大范围,直至小组成员完全认识。完成任务的团队需要接受大家的考验。

2.解开千千结

目的:团队合作,靠集体的力量解决困难,体会团队支持对个人的意义和重要性。

准备:宽敞的空间。

操作:每组成员手拉手成为一个圈,看清楚自己的左手和右手是谁,确认后松手,在圈内自由走动,指导者叫停,成员定格,位置不动,伸手拉左右手,从而形成许多结或扣,不能松手,但可以钻、跨、绕,要求成员设法解决难题,恢复到起始状态。培养成员的耐心,以及互相配合、齐心协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排除困难、解决问题后,请成员分享活动的感受。成员常常会主动谈出对团体互助等感受,体会和确认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信任跌倒

目的:建立团体信任感和培养团体融洽关系。

准备:宽敞的空间。

操作:成员两两成对,一人倒,一人接。当指导者喊“倒”,倒者身体垂直向后倒,脚跟直直倒下,倒到一半时,接者平稳地接住。然后互换角色。做完后在小组内讨论。活动难度升级,小组成员围成圈,一人站在中间,闭眼旋转,当指导者喊“停”时,向后倒,正对的成员接住。讨论团体成员相互信任的重要性。

4.坐地起身

目的:促进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准备:宽敞的空间。

操作:要求每队成员围成一圈,背对背地坐在地上,依靠互相借力同时起身,切记不可用手撑地站起来。在此过程中,指导者要引导同学们坚持,坚持,再坚持,因为成功往往就是再坚持一下。

5.抢滩登陆

目的:集思广益,团队合作,形成互帮互助的好风气

准备:每组6个海绵拼图,可视为水流速度极快的一条河上的落脚点。

操作:练习开始时,每组第一位同学将拼图放在自己的脚下并踩牢(假设这是一条水流速度极快的河流,只有将拼图踩住才不会被冲走),用这种方式向前进,后面的同学依次踩在前面同学放下的拼图上,每块拼图必须有人踩在上面,可以多人踩一个。最后面的同学负责将拼图向前传递,使第一位同学继续前进。多人站在一块拼图上时,要互相扶持,互相保护,不能让队员落入河流中。讨论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6.同舟共济

目的:集思广益,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努力尝试,靠团队力量克服困难,达成目标。

准备:每组一张大泡沫板或其他替代物,可视为大海中的一条船。

操作:练习开始时,指导者要求将泡沫板铺在地上,代表汪洋大海中的一条船。现在,需要团体成员同时站在“船”上,一个也不能少,必须同生死共命运。随后让成员们想方设法使全体成员同时登上“船”。行动之前团队可以充分讨论,拿出最佳方案。行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成员同心协力,集思广益,人拉人、人背人、叠罗汉等各种方法,体现团队的合作。当成功地完成任务后,指导者可以要求将面积减半,继续试验。完成后可以继续将面积再减半。随着难度增加,成员会越来越努力,团队的凝聚力空前提高。练习的过程中成员会忽略性别、年龄等因素,全组一条心,练习的结果常常出乎成员们的想象,成员创造性地发挥全组智慧,也让成员充分体会团结合作的力量。

7.传递关怀

目的:增进友谊,传递爱心

操作:每位成员背后贴一张白纸,其他成员可以在上面写下对他的祝福、寄语、联系方式等。

讨论并总结本次活动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