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木雕艺术:优秀作品的多样化与广泛性

木雕艺术:优秀作品的多样化与广泛性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现木中藏“魂”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木“立魂”。无论是“藏魂”还是“立魂”都得先对木料有一番观察和抚摸,甚至有时还要敲击。待到对木料有了全面的直观感受,就该考虑在木中藏什么样的“魂”,或说为木立什么样的“魂”。在脑海里构思出预期的雕塑形象,便是为木料注入了一个“灵魂”。雕塑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藏魂”的多样化和广泛性。优秀的木雕艺术品就应该既能养眼,又能养心,真正做到“木里藏魂”。

木雕艺术:优秀作品的多样化与广泛性

中国雕塑界泰斗吴为山2016年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以心为塑,以魂立碑》。吴为山是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院长,他以雕塑名人、伟人见长。吴为山在文章里写道:“雕塑,不仅要形似,更要传神、铸魂。”“要通过凝固的形象,体现一个永恒的历史。”这些话给予我深刻的启迪。“传神”与“铸魂”就应该是人物雕塑的最高境界。

关于“立魂”,卢思立大师也有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所谓立魂,就是通过对木料的观察和抚摸、清晰判断出木料的质地质感,与木材建立内心的沟通和共鸣,心声木鸣,知道这块木料适合做什么题材的雕刻……然后,在内心深处先为木料灌输一种灵魂。”欲使静止、凝固的雕塑活灵活现起来,最根本的就是使其有“灵魂”、有神韵,让观赏者能入目入脑,久久挥之不去,能浮想联翩,是为成功之作。

我曾有幸观摩过著名雕塑家潘鹤于1956年创作的雕塑作品《艰苦岁月》。其整体雕塑手法自如,艺术形象生动自然感人,堪称经典之作。我观后久久不能忘怀,以至成为我创作之楷模。该作品之所以让观者无不为之动容,皆因雕塑透出一股神韵——长征中的“红军魂”,这就是此件雕塑的艺术魅力所在。

“魂”不仅藏于雕塑作品之中,其实每一块待雕琢的木料都有自己的“魂”。木头来自是有生命的树木,它给人类带来数不尽的好处,而人类所能给予的回报应是将它们那种特别的温和与美丽以及淳朴的品质尽量地体现出来、保存下来,并赋予其新的艺术生命。有的木料透着灵气,一眼就能发现,有的木料深藏不露,就必须去粗取精。“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重要的是注意保留其特型,突显其“骨感”。

发现木中藏“魂”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木“立魂”。有人说,“一件作品就是一首诗”,好作品就是好诗。诗有诗“眼”,木有木“魂”。无论是“藏魂”还是“立魂”都得先对木料有一番观察和抚摸,甚至有时还要敲击。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对其进行深入了解,有许多木料还要用到嗅觉来观察,如檀香木、楠木、樟木、松木等都有其特殊的气味。需要因材施艺,因势度形,创造出与自然同呼吸、共生存的木雕艺术品

待到对木料有了全面的直观感受,就该考虑在木中藏什么样的“魂”,或说为木立什么样的“魂”。在脑海里构思出预期的雕塑形象,便是为木料注入了一个“灵魂”。例如在创作《弘一法师》之前,我先对弘一法师李叔同生前的事迹、形象进行观察与了解,深感于其人格之崇高、德行之优秀。然后对木坯进行审视,将弘一法师之魂“藏”于木中。最终成就之作品从栩栩如生的形象中,能透出冷静哲理思维和对人格价值的追求,以及他独特的超凡脱俗的气质。

大自然传递给我们许多启示,有的木材外形不寻常、特征明显,可以直接启发作者的想象或灵感;有的木材外形比较中规中矩,需要雕刻者深思熟虑,苦思冥想。在木雕艺术里,变化多端的木纹常常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因素,有些木料的“残片碎块”不规则形状能引发我们联想起某种形象的存在。凡此种种,都与作者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技巧密切相关。

木雕艺术讲究的是“七分自然,三分雕刻”和“巧借天然”的创作原则。木雕艺术家根据木材的自然结构和天然纹理,凭自身的文化艺术、审美艺术的积淀,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经验,构思出有寓意性象征性的作品,能够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做到寓意而琢,寓艺于木,借木献心,木中有诗,诗中有木,方为自然之艺。

雕塑家罗丹说,“没有思想的艺术是没有生命的。”一块好木材,在不同的创作者手中,会被雕刻成不同的作品,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这除了技巧、手法上的因素以外,还因为创作者创作思想的不同,对事物认知和判断的不同,审美艺术修养的不同。(www.daowen.com)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雕塑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藏魂”的多样化和广泛性。科学家制造了一台机器人AlphaGo(阿尔法围棋),它会移动、会握手、会讲话,还会下围棋,能战胜人类棋手。但是它面无表情、内无灵魂,不会激发人们的内心感受,不会以情感人。它只是高科技产品。

雕像虽然沉默无声,静止不动,但它能表现出丰富的情感。眉宇间,眼神里,姿态上,都迸发出一股感人的正能量。人们似乎能从雕塑中听到谆谆的教诲,听到历史的故事,听到歌唱,听到呐喊……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罗丹的《青铜时代》影响了后世数百年。可以说,雕塑塑造了物的灵魂,所以它的艺术力量是无法用数字估量的。

如今的木雕艺术品,倘若保存得好,百年后就成了文物,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观崖·小叶紫檀

选题立意是作品的灵魂。木雕艺术家刀斧劈凿之前,要先有一个基本构思和框架。不同的作者对同一块木料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比如三个孩子看天上的一朵云,一个说它像兔子,一个说它像绵羊,而另一个说它像棉花。不同的看法取决于不同作者自身的思想意识及其对艺术欣赏的偏好。完全是主观意愿,而不像科学那样有客观的标准。

“藏魂”或“立魂”时,要将自己的创作立足于民族文化与现实生活之中,把文化理念、思维情感、品格气质与时代精神融合到创作中,让作品体现人与自然的亲近,赋予作品中华文化之魂。

一块未经雕琢的木头和普通的木头没有多少区别。即便形态有点异样,它仍然是一块普通的木头,人们不会对它另眼相看。一旦有眼光的雕塑家看中了它,觉得是可造之才,费尽心思,将它雕琢成一尊神像、一尊佛像或一尊人像后,就等于在其中注入了灵魂,让其有了神韵。这时的木头便已不是一般的木头,经雕刻家的手、刀削、斧劈和凿镂。它就有了“魂”,有了活力,它就活在观赏者的心中。人们会对雕像鞠躬、敬礼,甚至磕头、参拜或祷告。木雕艺术品已经化为一种精神力量,慰藉着人们,鼓舞着人们,激励着人们。

“养眼容易养心难。”优秀的木雕艺术品就应该既能养眼,又能养心,真正做到“木里藏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