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木雕艺术:灵魂与大自然的默契

木雕艺术:灵魂与大自然的默契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生有几何,均付雕镂中,木雕就是我生活的全部。一斧一凿一刀雕刻的作品,是我的灵魂与大自然的默契,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是艺术,亦是人生。在雕镂人生的道路上,我对艺术感悟良多。以著名雕刻艺人蒋金辉为代表的雕工群体在台湾民间更是闻名遐迩。作为一名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雕刻艺人,我对当代艺术的关注不只是受到了美院教育的影响,还源自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区域的土壤孕育出的那种拼搏、果敢精神。

木雕艺术:灵魂与大自然的默契

行话说,时间是匠人的朋友。它检验着匠人的匠心是否纯粹,只有在持续的热情里,才能发现自己心灵的归属。艺术创作是无止境的,我的艺术追求也是无止境的。正如罗丹大师所说,“艺术,是人类最崇高的使命,因为艺术是要锻炼人自己了解世界,并使别人了解世界。”艺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木雕之雅永恒,木雕之艺不朽。刀落凿刻,雕世界万象;入木三分,刻真善和美。

人生有几何,均付雕镂中,木雕就是我生活的全部。一斧一凿一刀雕刻的作品,是我的灵魂与大自然的默契,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是艺术,亦是人生。我从艺30年,作为一名木雕创作者,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在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木雕在工艺技艺的同时,丰富它的艺术价值。每一刀下去都伴随着手指触感与思想的交流,需要有更深层面的创作思维为传统木雕带来新的方向。

幼时在木雕工作间的耳濡目染,是我最初的工艺启蒙,激发我造型表现的禀赋。泉州城中的庙宇造像、老厝里的雕梁画栋,都是我最自然、亲切的老师。这些无声的资源,成为我木雕研习路上的帮助,并锻炼着我细腻观察的心性。这种能力转移到造型中,即成为我写真物象的基本功。写真对于我而言,只是应物象形的开始。在木雕的造型过程中,写真不仅仅要把对象雕凿得逼真、形象,更要求雕刻艺人能游刃有余地利用木材的质感、肌理,将其与所雕形象相融合,进而升华作品的观念主旨。以雕刀代画笔,择原木为纸。在木雕学艺路上,我坚持着对雕刻最初的赤诚之心。我专注于木雕创作的动力,一是得良师导引,二是自信地释放创意。拜师泉州木雕界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先生,这是我木雕探索之路的转折点。拜卢思立先生为师,我不仅可以近距离接近工艺高峰,还可以自觉地理性思考作品的题材与表现方式等。

倘若把架上艺术再划分,则国画油画版画书法等都属于平面艺术,而雕塑是立体艺术。即前者是二维,后者是三维,有立体空间感。无论西方的“当代艺术”如何热门,我始终坚守传统,不受干扰,对传承弘扬民族传统的雕塑艺术痴心不改。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有“迹有巧拙,艺无古今”的论断。在艺术家看来,创新固然值得鼓励,但并不是衡量艺术发展的最重要的价值标准。雕塑艺术作品“水准的优劣比新旧更重要”。秉持传承与创造的辩证统一,这是当代雕塑界对于艺术可持续发展持有的一种基本态度。

木雕艺术有雕、有镂,有曲线、有直线,有点、有面。人生道路亦如此,有实在的,也有空虚的;有挫折和弯路,也有一帆风顺。但不平坦的总多一些。若要登上艺术造诣的高峰,就得付出攀登崎岖山路的艰辛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又返璞归真还于生活。正如汪国真的诗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在雕镂人生的道路上,我对艺术感悟良多。

木雕创作“四严”便是我体验的归纳。“四严”,即严肃的态度、严密的构思、严谨的刀工、严格的要求。展开来说:

严肃的态度。在相木、鉴木之初,对雕塑艺术要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怀有崇敬之心,不可任性随意。

严密的构思。在为木“立魂”时,构思要严密审慎,从多种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要有预期目标,脑中先有一个成型的轮廓。

严谨的刀工。从动斧开粗坯开始,直到每刀每凿都要谨慎从事,掌握分寸,该深则深,该浅则浅。多一刀、少一刀都会影响整体。有人说木雕是做减法,泥塑是做加法,有一定道理。泥塑错了可以抹去,而木雕错了则无法弥补。

严格的要求。在作品完成前最后的修细样时,要有一丝不苟的严格要求。人体的脖、肩、腋、肘、腰、膝、踝等细部,面部的头发、胡须、鼻翼、唇角、耳窝等,都要清晰体现,不能含混而过,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留瑕疵。(www.daowen.com)

艺术创作是痛苦的。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往往是一条不断否定自己、不断接受失败,而后不断超越自己的艰辛求知之路。作为年轻的艺术创作者,我同样绕不开这条必经之路。对于艺术创作上的成败,我十分坦然。我认为,艺术成长要允许失败,创作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有时花了好长时间精心构思创作完成一件作品,却因为一点瑕疵,就得推倒重来。所以,为了让自己时刻保持创作激情,我已把创作当成一种乐趣,当成自己的兴趣点、情绪发泄点。我把艺术创作当作一种调节心情的方法,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沉浸在创作里。

为丰富人生阅历,我更广泛地汲取各地民间雕塑艺术的精华,我走遍东南沿海、八闽大地,还到台湾进行两岸木雕艺术交流。在考察中我了解到,自明清至近代,台湾民间工艺的雕刻艺术体系,随着闽南泉州、惠安等地引入的木雕艺术得到长足发展。以著名雕刻艺人蒋金辉为代表的雕工群体在台湾民间更是闻名遐迩。

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密切,福建和台湾民间也出现较多的木雕艺术传播和交流活动,对木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其艺术流派依雕刻手法不同而分为福州派、泉州派等流派。从大陆赴台的福州、泉州雕刻工匠,在台湾各地制作了大量石雕、木雕艺术作品,使海峡两岸民间传统工艺和雕刻艺术品的交流融合达到新的高度。如:丰原慈济宫的十八罗汉、北港朝天宫的文昌帝君、普陀岩观音菩萨像等。这些作品造型生动、雕刻精美,堪称雕塑精品。

台湾之行令我受益匪浅,更增强了我对木雕艺术创作的自豪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指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文艺,是一个民族最稳定的文化DNA”。由此可见,闽台两地同属中华民族,有着同样的“文化DNA”。

“行走改变命运,眼界决定高度。”艺术无法追求速成,讲究的是厚积薄发,一定的积累之后,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追求作品的卓越,是一个艺术家最基本的目标,追求目标的力量皆来源于生活,只有切身地去体验,才能真正把灵魂注入作品中去。在工作中,向工艺大师学习的同时,我也关注西方近现代以及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作为一名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雕刻艺人,我对当代艺术的关注不只是受到了美院教育的影响,还源自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区域的土壤孕育出的那种拼搏、果敢精神。凡是认准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我都会不折不扣地去完成。

我曾经想尽办法,克服各种困难,连续7年到欧洲参观和学习,特别是学习意大利的古典建筑与现代艺术。接触雕塑20多年来,我致力于继承传统雕塑神韵,擅长将中西文化融合于雕艺,虚实结合,刚柔并济,形成了简洁、唯美、细腻的艺术风格。

在雕镂中,人生没有虚度;在人生中,雕镂使我充实。每当我全身心投入木雕创作时,便浑然忘我,完全沉醉在雕镂的世界里,心无旁骛,只顾握紧手中雕刻刀,一刻一画,雕琢作品,也雕刻人生。一旦来了灵感,有了新颖的构思,我便会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一发即不可收。这就是“浑然忘我,形在木中”的艺术冲动,常人难以体味。

雕镂人生是创造美的人生。观赏一件木雕艺术品,通过其外在的美,探测到内在的美;从艺术品的美,折射出雕件创作的美;由雕件及其作者的美,激发出观赏者的审美意识,呼唤其美的心灵。“人之初,性本善。”很多时候,艺术作品能够唤醒人性中固有的美好、善良和正义。美的创造永无止境,雕镂人生也是没有终点的。

月老·小叶紫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