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雕刀游走:万刃一发的刀法艺术

雕刀游走:万刃一发的刀法艺术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雕刻师对刀法的精益求精就是一种工匠精神。刀法是每一雕刻师展示其技艺深度和难度、完成其艺术造型和成品的根本。可以说一旦主题构思确定,成败全在刀法。与石雕或根雕相比,木雕的刀法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较为自由地用刀。如同狙击手的枪、书法家的笔、神箭手的弓一样,雕刻家的刀具就是他制胜的法宝,一般不能与人共用。刀工的优劣与其使用的刀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雕刀游走:万刃一发的刀法艺术

中国的传统木雕雕塑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和根深蒂固的工艺技法。有所突破的木雕技法,需要“以刀代笔”使作品表现出立体灵动的情境语言,并释放出独特的韵味。

雕刻家构思好一件作品后,要通过刀法来实现。所以刀法是雕刻家实现自己创作构思的技术手法,也是形象地揭示艺术内容的技巧,是雕刻家的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与否决定着所构思的作品能否如愿完成。没有娴熟的刀法,构思得再完美,也只能力不从心,甚至事与愿违,以失败告终。所以,我自从少年时代迷恋上木雕起,就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苦练刀工刀法。为了练就手上真功夫,我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同时,以虚怀若谷的精神向名家学习,认真观察仔细琢磨,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开始时从平刀、圆刀入手,逐渐掌握了运刀的转折、顿挫、疏密、起伏等技巧,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刀法。

谈到刀工和工匠精神的关系,我认为要把一块自然生成的粗糙硬质木材雕琢成一件艺术精品,除了创作的冲动和对美的感悟,更需要有锲而不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而雕刻师对刀法的精益求精就是一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木雕的创作过程同样要有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面对一块可堪造就之材,雕刻师必须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各角度审视它、观察它,心中升腾起一种想象、一个造型,眼前浮现出一件木雕艺术成品,这就是大处着眼。待构思成熟、胸有成竹,才开始动手一刀一凿,精雕细刻地去完成。这“着手”之过程即贯穿着工匠精神,倘有半点闪失就可能造成不能弥补的缺陷而前功尽弃。

工匠精神古已有之,它是一种民族精神。其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尚书·大禹谟》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到《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从商周时期即有“百工”之盛,到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中国家具木雕艺人的“京木作”(北京)、“苏木作”(苏州)和“广木作”(广州)三大流派,都体现了工匠精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国外艺术作品也不乏工匠精神,如油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后的晚餐》中人物细微的表情,雕塑《大卫》人物的肌肉质感等,都是这些不朽之作的精髓所在。但国外的工匠精神更多倾注于制造业之中,一位瑞士钟表匠曾说:“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这一段话启迪了我们,在精细的制作过程中,必须摒除一切杂念,静下心来,以快乐的心态,不怕苦、不嫌累地完成操作。

在所有艺术品创作中,木雕是最需要有工匠精神的,一幅工笔画要耐心细心地画出每一片不相同的树叶,一幅遒劲的书法可以夸张地形容它“力透纸背”。而一件木雕作品之创作,其细微处可凸现每片叶子的经络,每个人物的头发、胡须皱纹,其力度可达入木三分。木雕所需的功力远在其他艺术之上,木雕创作者付出之辛劳也远非平面艺术可比。著名的珠宝老工匠刘大海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是“专注、敬业、执着、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对此我深有体会,一个具备工匠精神的木雕艺术工作者,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功利,多一份坚韧执着;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踏实勤劳;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质精品,方能以“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文化自信,在自己专攻的艺术领域取得一鸣惊人的成果。

刀法是每一雕刻师展示其技艺深度和难度、完成其艺术造型和成品的根本。写文章有章法,写字有书法,射击有枪法。当创作者心中腾升起一种创作欲望之后,木雕之艺术形象一经考虑成熟,就得动手操刀靠刀法去实现。这里的“刀”是泛指,包括各种型号的刀、凿、钻,以及电动磨、铣、刨等利器。雕刻师技术程度之高低,对作品细部理解之深浅,全体现在刀工上。可以说一旦主题构思确定,成败全在刀法。

“技艺精湛”是虚的说法,比较概念化,而按照具体操作来说雕刻师的“技艺精湛”就是“刀工了得”。古之讼师,提笔代人写讼状,一字可以定生死,因此被称为“刀笔吏”,说明他的笔如刀之锐利。如今我反其道而行之,以刀代笔在木头上刻绘各种花鸟鱼虫、良辰美景、英雄美女等艺术形象。

我用刀,讲求线条圆润、流畅而粗犷,遇到满意的材质,可以在下刀时产生一种纵横捭阖之快感。好比庖丁在解牛时操刀一般游刃有余,达到“手随心动,刀随手转”之境界。

石雕或根雕相比,木雕的刀法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较为自由地用刀。借用一位著名石雕工艺师的话:“对于质地非常好的材料,雕工应该低调,最好不要去刻他,要尊重自然。如素章,就是不施雕技,顺其自然。”这是对石材而言,因为石材开采自山中,形状大小各异,天下没有一模一样的石头,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三维造型。树根亦然,对于天然成形的美观的树根,根雕创作者只需略加修饰,即成一件艺术品,刀工几无用武之地。而木雕则不然,木雕创作者所面对的大多是一块块大小不等、无规则的三维几何体,不仅有色泽的差别,还有各自独特的个性。正因如此,木雕师才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刀工,在木材上自由驰骋的空间。“一张白纸,好绘最新最美的图画”,木雕材料正如同一张张白纸,全仗雕刻师以刀代笔,在上面绘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和多姿的人物形象。

木雕追求精雕细刻、玲珑剔透的刀工。木雕师既要会粗犷有力的斧劈刀凿,又要会细腻娴熟的刻画,所以只有掌握技艺并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刀法。木雕具备木纹与雕痕、光滑与粗糙、凹面与凸面、用圆刀排列、平刀切削等特点,它们所表现的艺术语言,其魅力是其他材质的雕塑无法达到的。

刀工是雕刻家用来实现自己创作构思意图的基本功,也是展示艺术内容的手段。运刀的转折顿挫、凹凸起伏,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生动自然,以充分体现木雕的材质美,表现作品的雕琢美。技高一筹者,艺高人胆大,就能运刀自如,否则仅仅是依葫芦画瓢,刀法死板匠气,不能成木雕之大器。

一件木雕艺术品,可以说三分在构思、七分在刀工。如同狙击手的枪、书法家的笔、神箭手的弓一样,雕刻家的刀具就是他制胜的法宝,一般不能与人共用。刀工的优劣与其使用的刀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对于刀具,我的实践经验是,平时必须“磨砺以须”,用时方能“及锋而试”,做到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木雕最基本的是刀法。”这是我向卢思立大师学艺悟出的道理。根据作品主题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刀法。一般来说,分体面用平刀,比较概括线条刻画用圆刀;现代题材用平刀较多,而传统题材的作品则多采用圆刀。用刀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灵活使用。掌握得好时,圆刀也可刻出直线,平刀也可刻出曲线。

圆刀,刀口呈圆弧形,主要用于圆形和凹痕处的雕刻。圆刀有正、反之别。斜面在槽内,刀背呈挺直形的为内钢刀,适合做圆雕。斜面在刀背上,槽内呈挺直的为外钢刀,能平缓地走刀或剔地,在浮雕中用途更大。内钢刀和外钢刀主要用于顶部或底部有凹凸层次的雕刻。对于不同的木质,二者“吃”木程度也不相同。对于外皮粗糙、内里松软的木料,内钢刀比外钢刀凿入更快更深一些;对于外皮光滑、内质较硬的木料,外钢刀凿入会更快更深,内钢刀则反之。掌握了这一要点,我在对不同的木料运刀时,就可把握好用力的分寸,更加得心应手。(www.daowen.com)

平刀,刀口平直如线,主要用于削平木料表面的凹凸,使其平整。平刀有大、小之分。大的平刀刻削大的平面,小的平刀刻削小的平面,均用于雕刻同刀口相平的地方、凸隆的部位、大面修光和大面开料。用平刀雕刻利落明快,棱角分明,给人爽利、明确和肯定的感觉。

三角刀,与木刻版画所用的三角刀相似,刀口呈“V”字形。大三角刀用于刻出较长的边线,如腰裙位置、衣纹草裙。小三角刀用于修镂细部。

斜刀,顾名思义乃刀锋如斜线的刀具。斜刀的用法在技法中称为“勒”。人物修光时,碰到死角、逆手的地方或是无法处理的纹路时,使用斜刀就能雕刻出其他刻刀所达不到的效果。所以前辈艺人雕刻花板,大都使用斜刀,可雕出各种人物深浅变化的花纹。

此外还有磨光刀等,就不再赘述。按卢思立大师的话说,“原始材料的形态反映是具体的物象,任何具体的物象只要存在美的元素,就都能构成雕塑的对象。”这就全凭刀法上的因势利导、随形就象,从“原始美”中创造出“真善美”,刀法之举足轻重,岂容忽视。雕塑家要有“工匠精神”,雕塑家的“工匠精神”在于对艺术有敬畏之心。创作时先深思熟虑,而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从不粗心大意。所有这一切,最后全仗刀法来实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精湛刀工之练就,是要下苦功夫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年来,我坚持苦练刀工,从不浪费宝贵的“练功”时光。我也时常外出参观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时候到工艺车间观看雕刻师们打坯、磨光、修光和染色;有时候在展览会上细品参展作品的细节,看优秀的雕刻作品如何做到地脚光洁、线脚平整、刀法平整、图案洁净、无疮疤、不脱落。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每次外出参观学习归来,我都有极大的收获。刀工也有了“万刃一发”的长进。我坚信,好刀法是学出来的,也是练出来的。

说到刀法,必然连带说刀具。“良马配金鞍,英雄配宝刀。”神枪手也要有自己惯用的狙击枪,随便换了一支别人用过的枪,他就未必百发百中。书法家也一样,通常要用自己的笔才能写出一手好字。雕刻艺术家更是讲究使用自己得心应手的刀具。

传统的木雕刀具主要有圆刀、平刀、斜刀、翘头刀、月弯刀、中钢刀和三角刀等。此外,做木雕还要会做泥塑,木雕和泥塑二者相辅相成,属同一体系。因此,刀具中还少不了泥塑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卢思立大师常说:“打磨各种刃器就是修行。磨刀是很考验人毅力的技术活,所以学木雕先要学会保护好工具,再就是要会磨。这才是好艺人的基本素养。”老话说“三分手艺七分家什”,看一个人的手艺如何,只需要观察一下他的工具便能知晓。而从工具的保养修饰也能看出手艺人的素质高低。刀具的保养是一门重要的功课,主要就是磨刀,不同的刀具有不同的磨刀方法和要求。我之所以略有成就,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来自大师的言传身教;二是来自自身的实践体会;三是来自观摩并虚心学习别的好经验;四是来自阅读专业书刊;五是重视刀具、刀法。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影响着传统的木雕工具和刀法。如手持电动工具有电动手枪钻、曲线机、电磨机、多功能手提式修边机、手提式小型雕刻机和手提式磨光机等六种;大型机械有木雕打坯机、电脑雕刻机、三维立体雕刻机等,达到十四种之多。电动工具的使用无疑极大提高了木雕创作的效率,也减轻了雕刻师创作中的体力劳动强度。但我注意到,运用现代科技时,绝不能抛弃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刀工刀法的精粹,因为它是木雕艺术赖以发展的根本,毕竟科技和艺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科技只能服务于艺术,而代替不了艺术,正如电脑打字只是数码产生的符号,而只有手写的字才能被称为书法艺术。

离苦得乐·红花梨

刘海·阴沉木

学无止境,刀法的研习是一辈子的事。从创作实践中,我探索出刀法的运用不仅要传承名师的指点,更重要的是创新。在雕刻中注重表现物象的质感,用刀要有韵律,通过刻纹的粗细,雕刻出神韵来。尤其是边刀、侧锋,若运用得好,最能凸现艺术品的个性特征。这种独特的艺术韵味,一般的俗品、商品自不可相提并论。至于依样画葫芦的仿造品,那就更是等而下之。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通过阅读各种艺术书籍增长了知识、开拓了眼界。但在“双百”方针的学术氛围里,我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观点,保持自己的个性特色。我的刀法得益自卢思立大师的真传,而青出于蓝便是我努力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