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雕塑最后呈现的,并不只是作品表现的形象,更多是内在的神韵,归付为一种对生活认知的寄托和方式。”雕像并不是简单地根据木雕表象“造像”,而是描绘内心对作品的理解,描绘和表现古代木雕的内在精神。我一直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另辟蹊径,让“巧”木表现出独特的“刻”意。
观察我的即兴雕刻创作《弘一法师》和《出水芙蓉》,可以发现这两件作品呈现出相同的特质。其一,从创作主题来看,两件作品都以塑造人物形象为重心。虽然在造型形式与审美风格上迥然不同,但这两件作品不再拘泥于木雕工艺品的装饰趣味,而是期望在作品中传递更多的文化元素给观者。其二,在传达雕刻作品的体量感与审美气质上,扑面而来的审美带入感,让主体形象的意境更加生动、感性。作品《弘一法师》将观者的视线聚焦在大师神闲气定的平静与安详中。我用大写意般的减笔雕凿,勾勒出弘一法师举杖前行的豁达和超然。为了体现大师内心禅修“渐入佳境”的境界,我省略了袈裟衣褶的细节,让其与红花梨的木纹融汇成为一个整体。作品《出水芙蓉》放大并夸张表现舞者的灵动,让涌动着的青春魅力释放在甜美的想象里。其三,两件作品都曾在限时竞赛中获得大奖。在规定时间里独自完成一件创作,不仅考量一位雕塑创作者全面、综合的木雕工艺技巧,更能体现其构思、立意和艺术观念。于我而言,奖项是一种激励,更是评委、同行对我的雕刻创意的欣赏和肯定。
我用阴沉楠木材质雕刻创作的作品《春秋》,则是致力于继承传统,雕塑神韵,同时发挥我所长,将中西文化融合于雕刻艺术,虚实结合,刚柔并济,形成了简洁、唯美、细腻的独特艺术风格。在创作作品中的人物时,我采用臆想具象的方式,捕捉历史人物的印象特征,适当运用抽象艺术的表现手法,着力刻画群雄争霸、战乱纷飞的战国时期,波谲云诡、充满传奇的人物形象。作品荣获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百花奖”金奖,并有幸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这八个字是我从事雕塑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悟出的修身之道。木雕作品之创作不是只为了获奖,更多是为人民大众,即佛教所说的“芸芸众生”,为人民大众提供高雅的精神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木雕既然是一种艺术品,就能够令人在观赏审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上的熏陶,将其转化为一种正能量。
热爱木雕艺术的人,就是终身和木打交道,与木结为永远的朋友,为木雕艺术而奉献青春。与此同时,自己也修身养性,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木雕艺术作品之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唾手可得,而是要经得起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要肯吃苦,经得起吃苦,对艺术的顶峰苦苦地追求,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唐代李颀《题璿公山池》诗云:“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说的是石头与禅的关系,其实木头亦与之同理。从石头、木头中能领会到“心专一境”的禅心,非一般世俗浮躁之人所能达到。
我创作的自然型阴沉木雕像《涅槃》是一尊弘一法师的坐像,他盘腿席地而静坐于蒲团之上,排除万念,一心禅修,几乎处于“涅槃”状态。“让木头自己说话”,是我从木里禅修中悟出来的禅心。正如作品《涅槃》所表现的弘一法师那样,笃志苦行,潜心戒律,深入研修的形态。我在创作作品时主要着意于渲染人物的清凉寂静,众苦永寂的冥思禅定意境。
李白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木里禅修就是从鉴木,雕木,乃至“玩木”的行为中自我修炼、自我完善。通过禅修,力求艺术的完美,将禅心化为善心,排除一切杂念,达到一心只为木雕艺术之境界,欲达此境界就必须“洗尽铅华”“交心于木”。
从木雕艺术中感悟“禅机”,从而自我完善,修身养性,全身心地投入雕塑创作之中,将自己与作品融为一体,在雕塑作品获得大奖的同时,创作者自身的才艺和思想道德也得到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说:“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这精辟的论述便是指导我木里禅修,贴近现实的准绳。雕塑艺术工作者要从木里修成一颗“禅心”就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还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亦“终不悔”。
要做到木里禅修,首先要认识“木”。“木”有两解,其一是“木”这个字;其二便是木材这种物质。一虚一实,虚实相济才是对“木”的全面诠释。“木”字是直立对称的,上方加一横是“末”字,指树木之末梢,细软无力;下方加一横是“本”字,指树木之根本在下面,粗壮结实。成语“舍本逐末”就是说丢弃了主要的、根本的,而去追求次要的、枝节的。“木”字给人的启迪大致如此。(www.daowen.com)
“木里禅修”的“木”,指的是作为雕刻的原料——木材,从木雕艺术品创作的过程中,逐渐进入禅修的境界。
天地生万物,植物大致有草本与木本之分。草本植物缺乏硬度,干细茎软水分多,生长期短,谓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只能用于编织含有艺术花纹的生活用具,且使用期极短。而木本植物大多实心水分少,相对草本而言,质地较坚硬,其中树龄长、树干粗、纤维细密者均可用于打造家具等经久耐用的生活用品,尤其是建筑物装饰和木雕艺术品,非硬木不可。
长年累月与木亲密接触,从木雕中享受艺术,创造艺术;从木雕中熟悉了木性,了解了木的全部,就像外科医生解剖认识人体的每个部分的构造一样。同时又和力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一样,木雕让我渗透了禅机,也使我悟出了哲理。
木是五行之一,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木有松柏常青,木是栋梁之材,木是棠棣之花。木为标杆,木作样板,木之价值不胜枚举。木里禅修修成正果,就是木雕艺术作品之硕果,也就是木雕艺术家思想境界提升之成果。《三字经》有云:“玉不琢,不成器。”其实木也同样,木材未经雕刻也成不了作品,未经加工,它的价值只能当柴烧。木材自深山老林中采伐出来,经过雕塑家之鬼斧神工,就成了身价百倍的艺术品。
每一尊佛像都有一个神话故事,如三宝、如来、观世音菩萨、罗汉、弥勒等,都传播着佛教文化,也彰显着民族传统的佛像雕塑艺术。但是出之于内心悟性的“禅”却是具体物象所表达不了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木头有结有纹,有疏有密,当你全神贯注在木雕创作中达到身心与木几乎融为一体时,就是禅修到家之时。彼时你就会因势利导,顺理成章地顺着木的纹理,朝着你意念的方向创作出满意的作品。将苦苦“修炼”化为享受的快乐,若没有多年的木里禅修,是达不到这般境界的。如果说相纹走刀、随形就象、运斧动凿是外功的话,那么从木里悟到禅机应该就是内功。只有内功、外功兼备,才能创作出完美的艺术品。
木纹虽有粗有细,有稀有密,但它们都是耿直的,从来不会交错或逆行,有如抚摸虎皮龙鳞,顺之则柔顺光滑,逆之则寸步难行。木雕纹路亦然,必须刀随形走,顺势而为,反之则会出现“败笔”。这亦是我从木里修到的禅机、禅悟。
木雕艺术创作的初心与佛法初心相似。对普通人而言,初心应是在人生的起点所许下的梦想,是一生渴望抵达的目标;对于木雕艺术家而言,初心则应是开始热爱并接触木雕艺术时的远大抱负,是追求艺术最高成就的梦想。
苏轼·阴沉楠木
岁月·荔枝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