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和而不流:雕刀游走下的艺术之路

和而不流:雕刀游走下的艺术之路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若能做到“和而不流”,就达到矛盾的统一。“和而不流”是一种价值取向,它不是哗众取宠,而求推陈出新。呐喊·香樟木而我在木雕创作意念中的“和而不流”则含有反其道而用之的意思。因此,我的“和而不流”就是挣脱这些桎梏,解放思想,独具匠心地读透木雕艺术这本“书”。在面对真实的生活压力下,我和其他从业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和而不流”的距离感。

木雕艺术,二者之间的关联和结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结合成为一件艺术品。只谈木雕,不讲艺术,那就是精细的木匠活,纯技术的,制作出来的仅是毫无生气的商品。空谈艺术而没有具体依附于木雕(或其他),那是抽象的。而木雕一旦被赋予灵魂,则如同有了生命的艺术品。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说:“只有把艺术理解为我们的思想、想象、情感的一种特殊倾向,一种新的态度,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与功能。”世间万物,物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是附着在物质中的,故先有物质,才有精神。木头是物质,而木雕艺术品便是艺术以木头为载体的精神产品。木雕与艺术合二为一,就是自古以来讲究的“和”。

早在先秦时期,“和”就是美学思想的先声,这在《美学大观》一书中就有论述。书中谈到所谓“和”,包括审美客体的“和”(与美相关),也包括审美主体的“和”(与美感相关)。艺术和审美享受适中,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就是“和”。

“和”的思想,不仅被用来阐述美和美感的规律,而且还作为艺术审美评论的标准。应注意的是,“美”与“美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美”是绝对的,客观存在的。一件木雕艺术品,它的美是绝对存在着的,用客观标准来衡量,它是美的。而“美感”是相对的,带有主观色彩的。根据审美者个人的思想境界,经历、文化、性格和喜好,所产生的美感各有不同。这和所谓观看莎士比亚戏剧“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是同样道理。

音乐艺术中讲究“和声学”,“阴阳五行”学说也以“和”为主旨。因此,我提出匠心读木应该“和而不流”。这是我个人的艺术价值观。在工艺美术领域,我认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为“和”;而人云亦云,人做我仿,不是“和”,而是“流”。

“和”的意义极为广泛,和谐、和美、和畅、和平、温和等。在艺术创作上应该是不拘一格,万紫千红才是春,这就需要百花齐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拒涓涓细流,才能汇成江河湖海。“中和”在古代哲学中具有“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和”与“中”是一致的,艺术上的中和之美,就是指艺术在内容、情感、形式、风格等方面的各种因素适度,结构和谐。中和之美是古人进行艺术创作的终极追求,也是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在“和”的标准要求下,就应不断增强雕塑艺术的学术研究氛围,使雕塑工艺与时俱进、木雕技艺日渐提高。

例如我的获奖作品《呐喊》就贯穿了“和”的理念,凸现了“和”的意。作品取名《呐喊》,寓意天灾不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物种灭绝等,皆起源于人们在工业高速发展中过度砍伐树木、恣意污染水资源、过度开采资源、无序破坏生态系统。作品借助天然材质形体,通过“拟人”手法,形象刻画,表达“天、地”的咆哮,意在唤醒人类对生态自然的重视和保护意识,让世间万物得以生生不息、恩泽后世。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人”置于天地之间,处于“和谐”与“和平”的世界之中,传承于古,宣扬于今,更应取法于“道”,共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和平”愿景,来作为对作品的“诠释”。作品借鉴学习国外当代优秀艺术特点与中国传统木雕精华,通过拟人夸张变形手法,随其形似。凭借风势登高呐喊,似在唤醒世人的执迷,情感自然,主题鲜明突出。

“和”应该是雕刻艺术工作者的一颗爱心。爱人类,爱大自然,希望能通过艺术的潜移默化,呼唤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莫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变成眼泪”。其寓意即在此。

“流”与“和”容易互相混淆。若能做到“和而不流”,就达到矛盾的统一。“不流”的主要含义是不盲从他人,坚持创新立场。若诸事万物都是同一种性质、同一个模样,世界将是一种多么单调、多么可怕的情景。不能一味为了维系生计,为了市场需求,无原则地效仿或随波逐流,而没有个人的艺术创作思维,一味地“拿来主义”,生搬硬套,窃取仿照。

必须明确的是,这里所讲的“流”不是流派的流,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各种艺术门类中,艺术家们因不同的风格、手法及表现形式而形成不同流派,客观地促进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这理所当然地应给予肯定。

我所提出的“和而不流”思维,是强调艺术家必须保持自己的创作特色和个性,不能落入俗套,不应跟着流行跑,而失去自己的独创性。正如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和而不流”是一种价值取向,它不是哗众取宠,而求推陈出新。(www.daowen.com)

古代,达至某一档次、级别,谓之“入流”。这本是来源于古代的官制。隋唐时期开始的官制有流内、流外之分,一品至九品官通称“流内”,九品以外通称“流外”,“流外”官员经考核后可以进入“流内”,这就叫“入流”。

呐喊·香樟木

而我在木雕创作意念中的“和而不流”则含有反其道而用之的意思。即艺术应是不受任何“流”的束缚的,用现代时髦的话说叫做“自主创新”。已经陈腐过时的老框框、旧条条,人为地设置“入流”与“不入流”限制并阻碍了艺术的发展。因此,我的“和而不流”就是挣脱这些桎梏,解放思想,独具匠心地读透木雕艺术这本“书”。

随着电气化自动机械加工工具日渐取代传统雕刻工具,木雕工艺品的生产也呈现出工场手工业化的状态。流水线式的生产作业,电脑操控下图像复制与转移更为便利,市场所需要的工艺消费品和艺术创作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装饰趣味。是要生存,还是追求艺术理想。在面对真实的生活压力下,我和其他从业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和而不流”的距离感。“和而不流”是一种艺术境界,它不求轰轰烈烈,只求质朴本真;“和而不流”是一种价值取向,它不求耀眼的光环,只求推陈出新。面对竞争激烈的木雕工艺品市场,我深知大众生活所需要的雕刻品不仅仅局限在佛道教题材,只要雕刻艺人有对美的感知与意识,就会有无穷无尽的表现题材。对我而言,衡量一件作品是工艺消费品还是艺术创作的标准就在于:对装饰意境“真”的原创性表达。转借罗丹所述之“真”:“在艺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能注意到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发现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到它们内在的‘真’。这‘真’,即是‘美’。”作为一名有着艺术理想的雕刻艺人,就应该努力地为木雕注入更富有“真”情感的装饰意趣,同时精进自身的木雕工艺品质。这是我的总结与心得,也是我一直坚守的艺术之路。

总之,“和而不流”是矛盾的统一。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大至国家,需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小至雕塑,亦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即有利于艺术发展的新时代,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同行之间互利互赢。在艺术的花园里,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观点都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象,这就是“和”的可贵之处。

“和”是艺术的共性,而“不流”则是保持艺术家独有的个性,唯有坚持个性、“独树一帜”才会有万紫千红的百花齐放局面。若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则必然是艺术的悲哀。我仔细观察过排列整齐的兵马俑,其面部五官各有不同,因为它们不是一个模子里浇铸出来的。这就是“和而不流”的诠释。

在《俊贤雕艺》一书里,我曾经阐述过,“和而不流”,这是我个人的艺术价值取向。在工艺美术领域,我认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为“和”;而人云亦云,人做我仿,不是“和”,而是“流”。“不流”的主要含义是不盲从他人,坚持创新,保持个性和自己的特色。“和而不流”是一种价值取向,它不哗众取宠,但不妨标新立异,要敢为人之先,推陈出新,创作前人之所无。我认为,应该将注目万物的“真”性情转化成木雕创作中的创意力。那绵绵不绝的创意力正是我“拼”尽全力去呈现的雕刻之“意”!

未来的艺术之路,我将本着“真”、迎着“新”而前进……

关云长·红花梨

思·荔枝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