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雕刀游走下,为人共修

雕刀游走下,为人共修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给人共修”的意思就是古语所云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给人共修”的关键在于“共”和“修”,“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便是我“给人共修”的创作理念。要真正以“四给”理念指导创作,才能不被利所驱使,不为俗务所困,发力于刀锋斧刃,创造出为人民所喜爱的作品。给人以艺术美,让人们欢喜,有了希望和信心,从而达到共修。

雕刀游走下,为人共修

“给人共修”的意思就是古语所云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圣人哲理”“崇尚的历史人物”等传统文化常支配着人们的习惯,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在作品内容里,必须能体现一个民族的观念和行为,可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古人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所谓“格物致知”“修身养性”,就是从物质到精神,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是第一位的,是基础;精神是第二位的,是上层建筑。先有物质而后有精神。譬如先有雕塑作品的产生,才有鉴赏者感受到的作品的精、气、神。“给人共修”的关键在于“共”和“修”,“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个人的自我修养素质提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唯有做到人与人之间、雕塑品的作者与鉴赏者或拥有者(含收藏家)产生共鸣,共同提高修养,才能发挥作品效益最大化。这便是我“给人共修”的创作理念。

寿星·小叶紫檀

向工艺大师学习的同时,我自发地关注现当代西方艺术以及雕塑。作为一名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雕刻艺人,我对当代艺术的关注不只是美院教育的结果,更重要的是闽南区域的土壤中孕育着一种“拼”的果敢精神,凡是认准的事都会不折不挠地深入完成的精神。在以传统工艺美术为荣的闽南地区,在当代艺术方面也不乏值得骄傲的艺术家,如蔡国强、黄永砯、邱志杰以及他们气势撼人的作品。他们的当代艺术作品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在表达上,都激励着闽南地区的艺术家对新观念、新形式的渴求与期待。对于“70后”的雕刻艺人而言,当代艺术新观念的融入,无疑是丰富工艺美术创作的新源泉和新契机。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我所关注、思考的创作理念,自然成为我的木雕创新的来源。要灵活地将“自然型”的工艺雕刻概念,引入到人物塑形的雕塑造型语言体系中。《弘一法师》这件作品正是受到了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雕塑家罗丹的代表作品《巴尔扎克》的影响。罗丹将艺术形式与精神的美学问题,用《巴尔扎克》这件雕塑清晰地呈现在观者的面前。罗丹将其擅长的写实之“真”发挥到极致,将他所理解的东方美学元素,转化成为雕塑造型中的减笔。罗丹刻意减少巴尔扎克形象塑造中的细节,智慧地塑造巴尔扎克在冥想思索时的一刹那所蕴藏的激情。那被深藏、包裹住的精神力量,一如罗丹所说:“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传达情感。”(www.daowen.com)

“四给”理念的中心思想围绕一个“人”字,即提倡“以人为本”,作为一名木雕艺术的作者,在创作理念上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给予,即“给人”,而不是索取或回报。要真正以“四给”理念指导创作,才能不被利所驱使,不为俗务所困,发力于刀锋斧刃,创造出为人民所喜爱的作品。

艺术家创造木雕艺术作品不是为了把它束之高阁、藏之深山,而是为了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美的熏陶,推动人们去追求美的理想,去圆美丽的梦。给人以艺术美,让人们欢喜,有了希望和信心,从而达到共修。首先是从艺术作品美的具体感受开始的,木雕艺术作品的美是以具体感性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仿佛能够直接感触得到。作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欣赏者面前,令人见物思人,触景生情,产生内心的体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震撼。

祥云观音·红花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