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生活与休闲方式的变化是本书重要的发现之一,其在活动空间的表现上是城市居民闲暇时间增加、休闲娱乐生活多样、同伴陪同比率较高等,这表现出中国大城市居民已经进入到休闲时代。而休闲行为分析仍作为等同于工作、购物的类别,延续标准化活动空间的研究方法与视角,已经无法满足现实城市的需求,亟须对休闲本质进行的理解及对研究方法突破。
休闲行为是个人活动—移动系统的重要构成,具有时空间非固定性和体现主观意愿两大特征。时间地理学认为休闲行为能够相对灵活地安排时间点和空间地,居民更易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依据偏好或情感来自主决策。尽管休闲行为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但其通常在个人活动系统中需要让步于工作等固定性活动,处于活动安排的最末端,其行为决策的诠释极大地依赖于时空制约理论。从理论上来讲,时间预算和组合制约理论对休闲行为具有较好的解释力。休闲行为出现在个人活动安排的闲暇时间,其产生与闲暇时长、起始地点、周边城市设施所提供的活动机会相关联,同时也受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和行为偏好的影响。休闲行为通常伴随有同伴共同参与,行为产生和时空选址需要兼顾参与者的时间安排,这就形成了组合制约的影响,其反映了不同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休闲行为也是城市空间系统近年来变化的主要领域。现代性理论认为,居民在现代城市生活中获得了极大解放,拥有对生活的控制权和自由度,开始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休闲消费方式。随着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区域化发展日渐明显,休闲行为因其时空弹性化和主观能动性,成为实现居民行为空间拓展的先锋。在交通环境改善和人口压力增加的双重作用下,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开始向都市区甚至城市群的空间范畴扩展,而最早打破或打通这一空间壁垒的是休闲行为。荷兰交通调查数据显示休闲出行已成为城市间动态“流”的主要贡献要素,爱沙尼亚居民的休闲行为在城市间的时空流动性特征显著,欧美诸多城市都发现了休闲行为不受城市边界的限制而分布于更广阔的周边区域。(www.daowen.com)
休闲是最早打破城市空间边界的行为实践。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形式则从长时异地的单纯旅游向短时日常的消遣休闲进行转变,城市空间所承担的休闲职能越来越重要。从个人的角度来讲,休闲行为反映了个人的主观诉求,是关注生活质量、以人为本研究的切入点,但其在活动安排上具有时空非固定性特征,需面临让步于工作、购物等固定性活动。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来讲,在中国城市空间扩张与蔓延的趋势下,休闲行为通常会成为跨越城市空间和都市区的先锋,能够较为敏感地折射城市空间的问题,反映人的行为需求与城市空间供给之间的矛盾,为城市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休闲行为的社会维度挖掘及其社会空间透视具有重要意义,其在城市居民的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休闲行为赋予行为主体最大的控制权利,因此诸多研究将休闲行为的参与情况作为反馈社会群体生活质量的指标。女性由于承担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休闲行为的产生和时空分布相对局限;老人由于健康情况的下降,尽管休闲行为相对丰富,但空间范围有限;少数族群的活动空间通常集中在城市的衰退社区或边缘地带,休闲行为远不及社会主流群体丰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