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聚类分析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聚类分析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工作日的活动空间聚类快速聚类分析将北京居民工作日的活动空间划分为四种类型。2)休息日的活动空间聚类休息日居民活动空间的聚类结果按照四分法仍然表现出两类以休闲为主、两类以工作为主,但从居民样本在各类型间的分布来看,休息日以休闲型占主导,如表8-7所示。居民活动空间类型并未体现出较大的空间集聚性,即同一居住区居民具有不同的活动空间类型。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聚类分析

1)工作日的活动空间聚类

快速聚类分析将北京居民工作日的活动空间划分为四种类型。这种聚类方法是预设类别数量的,本书分别尝试了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认为四分法的四种类型已具有代表性,不断细分通常会使类别的特征过于集中且小众,对后续个人属性关联、时空路径观察不利。工作日活动空间四种类型的结果如表8-6所示,包括每种类型所对应的样本数量和指标均值,其中以工作型的居民占主导。

表8-6 工作日活动空间聚类结果

续表8-6

类型Ⅰ是典型的居家活动型,其活动空间主要围绕家庭住址周边进行,出行能力不强,交往对象也以家庭成员为主。从具体指标可以看出,尽管是工作日,但此类居民工作时长很短,居家时长近22小时,各类目的活动相关的出行均小于1km,交通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导,同伴选择为单独或核心家庭成员。

类型Ⅱ是普通工作型,除工作外的活动空间为近家型,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从具体指标来看,此类居民为典型8小时工作人员,工作地点距居住地有一定距离,其余活动地点均在家周边选择,交通方式尽管各类均有分布,但以公共交通最为重要。

类型Ⅲ是超长时间工作型,有较长的通勤距离,出行能力较强,公共交通和小汽车并重,整天以单个多目的出行链占主导。从具体指标来看,此类居民的工作时长高达10小时,购物、休闲时长较短,除睡眠时间外,其余空闲时间基本均用于与工作有关的活动。通勤距离较长,平均为6.69km,交通工具方面公共交通和小汽车均有选择,尽管两者的时长有所不同,但因出行效率有差异,很可能所完成的出行距离基本相当。

类型Ⅳ是兼职工作兼顾家务型,较多时长用于家外购物,并以公共交通为主要出行方式,交往对象为家庭导向型。此类居民的工作时长不足2小时,但购物时长较长且距离最远,一天中可能产生多个出行链,且有可能是多目的。在交通工具上,以公共交通时长最长,步行时长次之。单独活动或与核心家庭成员一起是其主要选择的非工作活动同伴。

2)休息日的活动空间聚类

休息日居民活动空间的聚类结果按照四分法仍然表现出两类以休闲为主、两类以工作为主,但从居民样本在各类型间的分布来看,休息日以休闲型占主导,如表8-7所示。

表8-7 休息日活动空间聚类结果

续表8-7

类型Ⅰ是居家或近家休闲型,整日活动均在家周边完成,出行时间和距离均较少,为家庭型交往模式。从具体指标来看,此类居民休息日的活动基本在家中完成,少量存在外出活动的也以整日单个出行链为主,出行以步行方式为主导,同伴选择多为核心家庭成员。(www.daowen.com)

类型Ⅱ为少量加班的向家型,比类型Ⅰ的居家时长略少,全天单个出行链且可能与工作相关,以公共交通出行为主。此类居民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可能是在家中加班;少量的外出活动可能也与工作目的相关。外出的交通方式以公共交通最多,小汽车次之。非工作的同伴也体现出偏向于共同居住的核心家庭成员。

类型Ⅲ是全天加班工作型,附属于工作活动外存在购物、休闲的少量安排,交通方式复杂。此类居民在休息日依然呈现出与工作日相似的时间分配安排,较长的通勤距离使其更多地产生单个多目的出行链,购物、休闲活动作为出行链上附属于工作的目的地。交通方式在各类均有分布,仍以公共交通最多。

类型Ⅳ是家外活跃型,购物和休闲活动占全天主导,且具有较好的出行能力和较广泛的交往对象。此类居民对休息日的时间安排具有较多的主动性,空闲时间一半在家、一半在家外。其表现出休闲和购物活动地点均与家庭住址有一定的距离,一天中可能发生多个出行链。交通方式上小汽车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而行为同伴上,在核心家庭成员、其他家庭成员和朋友等均有选择,说明其交往对象较广,社交活跃。

3)个人属性的关联分析

本节的研究尝试避免过去先入为主的活动空间类型划分,而是从行为特征指标入手来挖掘,得到典型的活动空间类型。研究除了提供类别外,更让研究者再返回来思考具有怎样社会经济属性的居民会产生此种活动空间,他们是否在空间上具有邻近性等问题。因此,聚类分析的后续研究是将活动空间类型与个人属性进行关联,并分析其相关性。

工作日居民典型的活动空间与个人属性的相关性如表8-8所示,分别从居住社区、性别、年龄、收入等方面深入。居民活动空间类型并未体现出较大的空间集聚性,即同一居住区居民具有不同的活动空间类型。其中,较明显的差异体现在类型Ⅲ上,即长时间工作型,当代城市家园和回龙观的分布比例较高,说明郊区居民长距离通勤已深度影响了其整日活动空间。性别差异在空间类型分布上略有差异,女性在类型Ⅰ和类型Ⅳ中较多,即居家近家型,而工作型的比例较少。在年龄上,当居民超过50岁后,会明显从类型Ⅱ和类型Ⅲ向类型Ⅰ和类型Ⅳ流动,这说明个人生命周期与活动空间特征具有重要联系。在教育水平方面,类型Ⅰ的居民多为低教育程度,而类型Ⅱ和类型Ⅲ则主要为中高等教育程度居民。在家庭小汽车拥有量上,类型Ⅲ长时间工作型有相当比例是家中拥有1—2辆汽车,可能是由于长距离通勤、长时间工作的需求,迫使部分家庭购买并使用汽车;也可能是由于小汽车使用者所承受的交通拥堵,使居民较早出发、较晚回家而避开高峰。

表8-8 工作日活动空间类型与个人属性的相关性

  休息日居民典型活动空间与个人属性的相关性如表8-9所示。从居住社区角度来看,交道口和前海北沿两个胡同社区的居民在类型Ⅲ整日加班型的分布较多,这可能由于胡同居民从事低等级服务业的比例较高,通常没有双休假日。郊区居民,如来自当代城市家园、方舟苑、望京花园、回龙观等,属于类型Ⅰ(居家或近家型)比例较高,说明居住地离市中心较远、服务设施配套不全等会导致居民休息日更多被困于家中。在性别上,女性在休息日仍然较多属于类型Ⅰ和类型Ⅳ(居家或近家休闲型和家外活跃型)。在年龄方面,50—59岁居民属于类型Ⅳ广泛活动与交际类的比例较高,此年龄段的居民面对的工作压力已减少,而身体状况通常良好,因此在空间活动上比较活跃。在教育水平上,高教育水平在类型Ⅳ的比例也较高,其活跃度较好,此种特点也表现在高收入群体上,这表明社会地位越高的居民对城市空间利用、社交网络分布更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家庭小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也会促使居民在休息日走出家门,更广泛地利用城市空间和与人交往的机会。

表8-9 休息日活动空间类型与个人属性的相关性

续表8-9

4)工作日与休息日的关联分析

活动空间是以个人为单元,而前述的分析将工作日与休息日分开来聚类,时空路径图更是提供了活动空间的特征。本节将个人工作日与休息日活动空间的类型进行了关联分析,如表8-10所示,其所表征的意义是北京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将活动与出行任务以怎样的方式在工作日与休息日之间进行分配。结果表明,工作日为普通工作型,而休息日为居家休闲型的比例最高,占20%以上;工作日为普通工作型,休息日是为家外活跃型的比例居次,占14.9%;工作日与休息日均是居家型的居民也具有一定比例(11.9%),可能对应着无业或退休人员;工作日超长工作的居民,通常会在休息日选择居家或近家休闲型(8.5%)。这种以个人为线索,对居民工作日和休息日活动空间类型进行关联的分析,更体现了长时间居民对日常生活的安排与组织,是全面认识行为空间和活动空间的一种手段,更为弥补社会空间研究的动态性不足提供了解决途径。

表8-10 工作日与休息日活动空间类型的关联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