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京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研究区域介绍

北京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研究区域介绍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1世纪以来,北京居住区建设向外拓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如2004年五环外建设占31.11%,说明居住空间建设的重点由中心外缘区逐步转向昌平、通州等远郊区。综合以上信息,本书将北京城市内部的居住区划分为传统旧居住区、传统单位社区、改造后单位社区、商品房居住区和政策性住房居住区五种主要类型。

北京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研究区域介绍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位于京津唐都市连绵区的核心,其发展历程与中国经济、制度背景的变化息息相关,本书选择北京为案例城市,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北京在历史上呈圈层式扩展,城市道路呈环形与放射形相结合的交通网络,居住区建设也随着环路的建设向外扩展。新中国成立以前,北京城市建成区基本在二环路以内,解放后,政府在住房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将旧居住区住房分给单个居民或者一些规模较小而没有能力为职工提供住房的单位,经由单位分配给职工。20世纪50—70年代北京主要在二环至三环间发展,由单位主导建设的单位社区是主要的形式,既提供给职工就业场所,也提供居住、商业教育等基本的服务设施,代表性的居住区如三里河、和平里、同仁园等。20世纪80年代北京进入了郊区化发展阶段,但人口迁移主要在中心城市边缘地带,部分居住区开始建设在三环外。20世纪90年代北京居住郊区化速度加快,并扩展到四环外,后期已扩展到五环外。这一时期北京的居住建设相对多元化,包括以单位主导的新居住区、以政府主导的经济适用房小区、以市场主导的商品房小区,如望京、回龙观、上地等大型居住区。21世纪以来,北京居住区建设向外拓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如2004年五环外建设占31.11%,说明居住空间建设的重点由中心外缘区逐步转向昌平、通州等远郊区(马清裕等,2006;柴彦威等,2009)。

20世纪90年代,城市地理学者指出中国城市中存在四类典型的社区,即传统式街坊社区、单一式单位社区、混合式综合社区、演替式边缘社区(吴缚龙,1992);还有研究者指出中国大城市的居住空间总体上呈现出三个地带,即位于老城区的旧居住地带、以单位社区为主要特征的混合居住地带、郊区的新居住地带(柴彦威,1996)。综合以上信息,本书将北京城市内部的居住区划分为传统旧居住区、传统单位社区、改造后单位社区、商品房居住区和政策性住房居住区五种主要类型。(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