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规划与居民活动空间研究

城市规划与居民活动空间研究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交通规划的应用时间地理学的时空制约理论对人类活动的可达性测量有着深远影响,这正是城市交通规划研究的重要组成。城市交通需求量的建模分析一直是交通规划界研究的热点。2)城市规划的应用城市空间动态性分析是时间地理学重视时间维度分析所进行的重要规划应用。郊区居民通勤空间研究是城市空间动态性分析的延续,也是进行社区规划应用的重要方面。

城市规划与居民活动空间研究

1)交通规划的应用

时间地理学的时空制约理论对人类活动的可达性测量有着深远影响,这正是城市交通规划研究的重要组成。时间因素的考虑,在交通规划的实践中越来越重要(Shaw,2006)。

城市交通需求量的建模分析一直是交通规划界研究的热点。基于道路网络平衡的交通需求模型是针对传统四步法的不足,运用原型GIS系统作为支撑设计而成,总结了GIS的优势在于多模型的真实表达、数据完整性的增强、高效的用户界面和高效的平衡算法(Miller et al,1996)。为了解决土地利用与交通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动态关系,时态GIS数据挖掘方法允许对两者相互的影响关系进行不同时空尺度的比较。规划者可以通过对空间、时间、属性变量的操作,借助系统所提供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的功能,来识别和度量土地利用与交通的相互作用(Shaw et al,2003)。布哈特等(Bhat et al,2002)将空间分析理论与交通需求模型相结合,运用多层面分析的框架进行离散选择模型表达,并应用于波士顿地区购物活动停留点的研究;借助GIS进行数据汇总和模拟展示,经验性地分析了区域实际的交通问题。戈洛布(Golob,2000)从时间利用的角度,认为出行产生与户外活动相关联,移动时间是整个时间利用中的一部分,由此对原有交通模型进行了完善。

交通系统的优化分析主要针对城市交通系统的不合理布局而提出改进和解决的方案。由于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在空间上的复杂性以及时间上的变化性,使得其成为城市化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而将时空观引入交通规划的研究起源于对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的识别。近期的交通优化系统是在GIS环境中将时间临界逻辑法中的动态拥堵模型和最短路径法整合到系统中。GIS对数据库的管理能力、绘图式的用户界面和地图的可视化,增强了系统决策支持的有效性。米勒(Miller,1999)以盐湖城为例,对动态的交通网络进行了最短时间路径的测算。韦伯和关美宝(Weber et al,2002)的时空测量理论也引入了对交通拥堵现象的考虑。阿默德和米勒(Ahmed et al,2007)发展了交通系统的时间—空间理论,将通过实际的地理空间来刻画的地理距离与通过两点间的移动时间来刻画的时间距离进行对比,以空间扭曲程度来识别城市道路设施和交通拥堵程度。

交通安全监控与交通优化分析常常是并行的。萨多恩等(Sadoun et al,2007)为地方公共交通公司设计了对行驶的公共汽车实行实时监控的管理系统,完成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分析,可支持特殊时间段内某些地点所发生的交通事故总数的查询,从而保障正常行驶,减少事故发生。李等(Lee et al,2007)的研究是运用英国哈里斯地区近五年的交通事故数据,利用基于GIS的贝叶斯判断法(GIS-Based Bayesian Approach)进行了各路段的交通风险估算,并进行了高风险路段的预测。

2)城市规划的应用

城市空间动态性分析是时间地理学重视时间维度分析所进行的重要规划应用。在行为数据大量丰富的背景下,城市规划者对人口集聚规律的把握有助于交通问题的解决和城市地块参数的确定。意大利米兰市基于手机通讯基站数据所进行的城市“移动景观”(Mobile Landscapes)研究表明,居民时空行为分析有助于进行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及城市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对于不同时间尺度居民活动时间节奏的分析,能够间接反映出城市地块的土地利用特征和强度,如通过白天和夜晚活动强度的不同而判断商务办公区和居住区。另一方面,通过与GIS地理数据库的结合,可以把居民分布表现在真实的地理空间上,绘制出城市的动态地图,揭示居民在城市空间中的活动规律(Ratti et al,2006)。爱沙尼亚塔林市的城市公共空间组织与规划研究,结合时间地理学的个体活动制约理论,讨论不同行为个体发生活动的时空间特征,从而分析城市空间人流集聚与扩散的规律,指导交通设施规划和评估规划政策。实验希望通过微观个体时空行为的视角,来弥补“静态”城市规划方法不能解决的居民现实生活的动态性问题,以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是对时间地理学规划思想的深化和实践(Ahas et al,2005)。(www.daowen.com)

郊区居民通勤空间研究是城市空间动态性分析的延续,也是进行社区规划应用的重要方面。米兰市的城市动态地图表明,城市人口集聚区清晨出现在郊区,随后逐渐向市中心区推进,中午停留在城市的核心办公区。这说明米兰市已经开始出现城市空间错位的现象,居民的职住分离情况较为明显(Ratti et al,2006)。塔林市则对都市连绵区郊区居民通勤行为的时间节奏和空间分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活动的时间节奏与城市工作地、学校、服务设施和休闲设施有明显的关联,且工作日与休息日具有显著差异:工作日居民主要集聚在城市核心区,而休息日则停留在城市郊区。结果说明城市设施空间与居住空间分布存在空间不匹配的现象,对城市空间的调整具有指导意义(Ahas et al,2007;2010)。

3)旅游规划的应用

旅游规划对时间地理学规划思想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小尺度景区范围规划主要针对旅游线路设计、旅游者时间导航设计等方面;而大尺度跨境旅游则主要面向旅游季节周期、游客空间流分析、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等主题。

针对小尺度旅游景点的分析以日本神户北野旅游街区和耶路撒冷阿克古城为案例。朝仓等(Asakura et al,2007)采集小样本手机移动数据,在相对有限的街区范围内开展“半天的旅游者”跟踪行为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在街区景点停留时间、设施利用类型等行为方式上具有不同的偏好,这些行为规律的研究为服务设施、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提供了相应的规划建议。舒瓦尔等(Shoval et al,2007)对阿克古城的研究利用GPS来收集旅游者跟踪数据,通过序列分析法辨别了典型的游览路径,加入了时间维度的路径分析,对景区的线路设计、旅游者导航信息的提供具有指导意义。

大尺度跨境旅游分析以爱沙尼亚和中国香港地区为案例。阿哈斯等(Ahas et al,2007)对爱沙尼亚全境17个月的国际漫游通讯行为数据进行了分析,探索了手机移动数据在国际旅游市场分析中的作用。该研究首先对游客来源进行了统计,根据首次通话活动发生位置判断了不同国籍旅游者入境的交通方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主要旅游城市、重要交通路口旅游者来源的比例与季节变化,从而帮助研究者和规划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爱沙尼亚国际旅游者的行为模式,为不同国籍的国际旅游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服务、旅游设施和旅游市场推广计划。舒瓦尔等(Shoval et al,2010)以中国香港地区为案例地,研究跨境旅游者在城市内的时空活动规律,既关注了城市旅游景点目地点的选择,也关注了个体旅游者的时空路径特征,紧密结合时间地理学的时空观,为城市旅游规划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