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时空行为视角研究城市居民活动空间

时空行为视角研究城市居民活动空间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作为社会与空间研究的重要承载体,形成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的分支具有其必然性。传统上的人类生态学派主要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将城市视为脱离于社会的独立实体进行研究,并基于经验观察建立城市空间的理想性结构模型。图2-3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基于以上方法,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建构了一个松散的等级系统,来理解以城市为载体的空间与社会关系。

时空行为视角研究城市居民活动空间

城市作为社会与空间研究的重要承载体,形成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的分支具有其必然性。沃思(Wirth,1938)将城市化进程归结为三个基本特征:人口数量增长、生活密度增加以及人口中的种族数量增加。每一个特征都会导致略微不同的一系列结果,将其综合在一起,各种结果之间相互加强,产生了一个不同态度、行为和社会组织的网络,体现了城市生活的特色。城市的集聚性、复杂性和异质性使其不容易被描述,城市生活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影响个人和社会整体的变化,一方面,个人的适应行为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纽带的松动,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反常行为;另一方面,城市多变的社会情境,使人们容易实现角色转换,导致匿名性,助长了反道德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保罗·诺克斯等,2009)。因此,城市成为社会问题表现的集中营,社会空间的研究也通常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因此,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在当代城市中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上的人类生态学派主要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将城市视为脱离于社会的独立实体进行研究,并基于经验观察建立城市空间的理想性结构模型(Park et al,1925)。他们认为,一个区域的特征不仅取决于物质空间,也取决于其居民的文化特征(Zorbaugh,1961)。芝加哥学派将城市空间经验性地划分为同心环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三大类型,这种分类在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中,通常被认为是按照自然属性的认识。这三大模式尽管在城市地理学科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受到了广泛的批判。从社会空间的角度来讲,他们没有考虑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变化(Pacione,2004)。

随后兴起的实证主义学派采用社会区的方法,概括性地描述城市社会空间的结构形式。舍夫基和贝尔(Shevky et al,1955)认为,随着工业社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工业化的深入,城市社会出现了三种趋向,即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空间功能分化、社会组织复杂化,导致了社会区的形成。他们的研究主要采用人口普查数据,通过计量手段来揭示以居住空间为主体的城市社会空间特征,如图2-2所示。对应着城市社会的三种趋向,形成了社会区划分的三个概念:社会经济状况、城市化(家庭状况)和隔离(种族状况)。不同的社会区因素形成不同的社会空间类型:社会经济状况的空间分异呈扇形;家庭状况多体现为同心环结构;种族状况一般呈分散的群组分布。这三种类型叠加在一起,就呈现出高度差异性和异质性的城市社会空间。

图2-2 社会区分析方法(www.daowen.com)

在沿用社会区概念的基础上,因子生态分析方法越来越成为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多从人口普查的资料中抽取人口特征、社会经济及房屋等指标为变量,对资料矩阵进行因子分析,按因子载荷量的高低对各因子冠以名称,如图2-3所示。因子生态分析现已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方法,其优点在于把较多的统计变量归结为较少的因子来说明观察对象的性质;缺点是大多数因子仅有抽象的综合意义,要求研究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因此应当用辩证的态度来看待这一方法。

图2-3 因子生态分析方法

基于以上方法,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建构了一个松散的等级系统,来理解以城市为载体的空间与社会关系。底层单元是“邻里”,是一个在人口统计、经济和社会等特征上具有广泛相似性的群体居住地域;第二层次是“社区”,作为一些生活方式的集合,社区内部人们的习惯、兴趣、思维和说话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均质性;第三层次以集体性为代表,是一种意识层面上的社区,具有明显的社区精神,不一定非要建立在地域一致的基础上,也可称之为“社会区”。基于非汇总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有时将个人或家庭作为底层单元,认为邻里的统计单元并非具有完全一致的相似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城市社会空间异质性的特征(柴彦威,2009)。

后期兴起的行为理论是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和补充,研究视角投向居民个人的迁居行为和日常活动行为,揭示基于个体行为居住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Brown et al,1970;Hägerstrand,1970)。这一方面的研究仍然是围绕着以居住空间为核心的社会空间认识,并未从基于地点转向基于人。种族—文化学派的关注点直指西方城市日益严重的种族隔离与社会不平等,并将研究核心转向族群文化对居住空间分化的影响(Clark,19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