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研究,基于时空行为视角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研究,基于时空行为视角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空间分析的对象与单元仍然是居住区,而不是城市的主体“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移动性、流动性,尤其无法对接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居民在多个空间尺度间自由穿梭的社会现实。个体的自我实现占据了社会最有利的地位,个体成为自身生活的原作者,人们很难再以功能区域、居住地点来划分这些“为自己而活”的独立个体。

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研究,基于时空行为视角

地理学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自人类生态学派建立以来,经历了社会区分析、因子生态分析等研究重点的转向与提升(Kempen et al,1998),但动态特征分析仍然不足。现有的社会空间分析仍然延续着社区分异、居住隔离等传统研究视角,并未太多关注现代社会居民流动性的增强,如居住地点的不固定、空间归属感的缺失等现实问题。社会空间分析的对象与单元仍然是居住区,而不是城市的主体“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移动性、流动性,尤其无法对接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居民在多个空间尺度间自由穿梭的社会现实。

基于个体行为的社会空间透视,试图通过个体行为的时间与空间规律分析,挖掘不同群体的活动空间特征,并以活动空间模式为要素,理解城市社会空间的特征与变化。形成这一理论实践的保障源自于两个方面:第一,社会学界开始关注现代社会的高度分化,这造成了整体意识的消失,形成了“被围困的世界”。个体的自我实现占据了社会最有利的地位,个体成为自身生活的原作者,人们很难再以功能区域、居住地点来划分这些“为自己而活”的独立个体。社会学家开始意识到个体化社会所潜藏的风险,并试图通过理性建构人为秩序来消除现代性后果的消极作用(Bauman,2000)。第二,随着现代信息通讯技术(ICTs)的使用,手机全球定位系统(GPS)等设备成为居民随身携带的定位终端,这极大地丰富了时空行为研究数据的来源。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时空行为的地理计算及可视化方法也取得了突破(Kwan,2004;Miller,2005)。这些均为时空行为模式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数据、方法等多方面的保障。(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