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于城市居民时空行为的研究成果

基于城市居民时空行为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个体行为的城市时空间结构研究是超越静态功能性的城市空间研究,克服已往研究中描述性的特征分析,从人的主体性出发,以个体行为为研究主体,讨论活跃在城市功能空间之上的“隐形”行为时空间,从而揭示城市空间的问题。落实到中国城市,基于个体行为的研究是城市空间进入内部调整阶段的必然需求,是讨论城市问题产生机制与解决途径的重要视角。

基于城市居民时空行为的研究成果

首先,时间与空间关联是城市时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特色。现代城市变化的快速性,使其在时空间中表现出活跃的动态性。基于个体行为的城市时空间结构研究是超越静态功能性的城市空间研究,克服已往研究中描述性的特征分析,从人的主体性出发,以个体行为为研究主体,讨论活跃在城市功能空间之上的“隐形”行为时空间,从而揭示城市空间的问题。通过行为与空间的互动机理研究,来讨论行为引导与改善城市空间建设的可能性。

其次,通过利用宏观整体刻画与微观个体分析的互补性,来开展城市问题的深层讨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城市研究,大部分均是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宏观整体研究,缺乏精细化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基于个体行为的研究作为宏观分析的重要补充,从深层机理的角度去理解城市宏观变化的产生背景和原因,将研究主体落实到个人,并力图服务于个性化的需求。中国城市现阶段需要宏观尺度的讨论,但微观尺度的分析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指导未来30年城市建设的前沿性课题。(www.daowen.com)

最后,基于个体行为的城市时空间结构研究实现了城市地理学从“现象描述”向“机理解释”的学科转向(柴彦威等,2008)。机理解释性研究是学科成熟的表现,城市地理学受人本主义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正逐渐完成这种转变。作为基于微观个体行为的研究,是从根本上把握城市动态变化的突破口。任何城市问题的产生都与“人”相关,行为作为个体人作用于城市空间的一种外在表现,是讨论人—地关系的途径。个体行为的时空特性又决定了研究维度的多重性,对城市问题产生根源进行剖析的复杂性。西方已有研究针对行为主观选择与客观制约的探索,正是建立行为与空间互动联系的具体操作。落实到中国城市,基于个体行为的研究是城市空间进入内部调整阶段的必然需求,是讨论城市问题产生机制与解决途径的重要视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