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法规: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的方向与路径

高等教育法规: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的方向与路径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其核心是依法办事,依法治理国家。这为进一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在法治轨道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确保公平正义体现在社会各个层面。

高等教育法规: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的方向与路径

(一)依法治国的内涵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提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高度,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党的十九大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纳入“八个明确”,把坚持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因此,依法治国的内涵,是实行法治。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其核心是依法办事,依法治理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依法治国的意义

法治,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现代社会治理的智慧结晶。法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治理方式,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是大国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宝,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回望改革开放40多年的辉煌历程,我们党始终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始终把法治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考虑、谋划、推进,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充分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深入发展,就越需要法治体系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不断为解决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交织叠加,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法治建设宏伟蓝图徐徐展开,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充满生机、成就辉煌的法治中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清晰地描绘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路线图,为以制度建设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把航定向,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高度重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的使命担当。

这为进一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在法治轨道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也有利于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不断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际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三)依法治国的价值目标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要求。坚持宪法法律至上,以良法促进发展,以良法保障善治,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无论是从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角度还是从依法立法的角度来看,宪法法律至上理念均深刻体现了党对立法的重视以及对立法工作的解读。社会主义法律本身就具备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这同时也是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共同意志。

2.加强人权法治保障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意味着立法工作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党中央进一步提高了对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视。人权理论和观点是我们需要深刻研究和学习的内容,它既详细阐明了“应该坚持和发展怎样的人权事业”,又详细解释了“应该怎样发展人权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民对于人权保障的要求是一项最基本的诉求,而这一点不但需要通过加强人权教育和人权政策来实现,更需要以法治手段来做有效保障。

3.强化权力制约监督

在治国理政中,权力制约监督发挥着重要作用。领导干部要具有规矩意识。所谓“规矩意识”,具体体现在依法依规办事上面,即以规则思维来提高法治思维。权力应当要有制度来进行约束和监督,还应当在阳光下运行。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在法制的规制下权力才会充分发挥出权力的价值和作用;反之,便会出现以权谋私,给整个社会造成极大危害。这充分说明了强化权力制约监督的重要性。

4.确保社会公平正义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美好,还追求精神生活的美好。而公平和正义,正是美好精神生活的基本表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即指确保各项社会利益分配制度的公平性与合理性,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公平正义。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确保公平正义体现在社会各个层面。(www.daowen.com)

(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要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方向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离开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建不起来。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保证全面依法治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阔步前进。

2.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针对中国法治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

3.要坚持系统思维,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重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加强宪法实施,坚决纠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还要紧紧围绕提高立法质量和立法效率,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既要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还要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路径[1]

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律乃是治国之重器,有了良法,才能实现善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可以促进全面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正所谓“良法善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关键在于充分遵循立法活动规律,科学立法。首先,切实保证立法程序的规范性,积极创新立法的方法、技术及手段,使立法过程不断规范与科学。其次,应始终遵循民主立法的原则。在立法之时充分考虑到最广大人民的意愿,不断扩大公民的参与途径,使所立之法得到公民的认同。最后,要坚持依法立法,严格按照宪法及法律所规定的程序来开展立法活动,加强立法合宪合法性的审查,并进一步完善立法备案审查和监督机制。

2.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

建设法治政府是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路径,所以必须不断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通过推进依法行政,可以更好地实现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依法行政中包含了许多内容,例如依法执法、依法定规、依法制定规范性文件等。依法行政要求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做到严格、规范、公正以及文明执法。转变政府职能也是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针对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简政放权、创新监管等,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尽快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正确地行使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公信力执行力

3.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通过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不仅可以进一步实现司法公正,更可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不畏险阻、不惧困难,努力破解在具体实践当中的各种阻力,应当要进一步明确司法职权配置,不断健全和完善司法为民机制,积极创新司法事务管理制度,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司法诉讼程序,真正使司法责任制落到实处。同时,还要深入基层了解一线司法情况,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司法为民。

4.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文化建设也是一个关键内容,因为只有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因此,应当加强培育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开展多样化、多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丰富法治教育活动的内容,以此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法治认识和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还需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让法治贴近人民群众,引导人民群众将法治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