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中有一篇福音书叫作《马可福音》,它的作者就是被奉为威尼斯守护神的圣马可。相传这位圣徒有个买不到就偷的习性,这也许与当年称霸地中海的威尼斯有某种相近之处。823年,圣马可的遗体从埃及偷偷运回威尼斯,为了供奉他的遗骸修建了圣马可教堂,不过,现在的教堂却是1063年重修的。圣马可教堂、钟楼,附近的威尼斯总督宫以及圣马可广场构成了欧洲最美丽的建筑群。
11世纪正是西欧在发展“罗马风”建筑风格的时候,厚重的墙垣,窄小的窗户,没有什么华丽的装饰,甚至连雕刻都不多。教堂朴素而坚固,耽于感官之美那简直就是一种罪恶。但是,我们看到的圣马可教堂豪华壮丽,极尽奢华之能事,它的灿灿金箔辉映着海面的迷离波光,与那些悒郁的“罗马风”建筑大相径庭。不错,圣马可教堂走在了当时西欧的建筑主流之外,这是因为威尼斯人的天性,也是因为威尼斯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更是因为这座教堂的特殊功能——它不是普通的大教堂,它是当年威尼斯总督的私人礼拜堂,一直到1807年这座建筑物才成为一个教堂。威尼斯地处西欧国家、拜占庭帝国以及伊斯兰国家之间,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会点。当它在10世纪日渐强盛起来之后,频繁的商业贸易和十字军东征更是带来了大量的东方信息,而威尼斯总督也需要向世人宣告这个城市的强大与辉煌,威尼斯不只是一个商业城市,它还是一个帝国,总督本人就是这个帝国的君主,于是这座私人礼拜堂成了他炫耀的手段,于是他们选择了拜占庭这个最能彰显帝国气势的建筑样式来修建圣马可教堂。
拜占庭帝国所奉行的是东正教,东正教强调教众的亲密团结,而不像天主教那样重视圣坛上的仪式,所以他们大多采用集中式形制来建造教堂,与集中形制密切相关的就是穹顶技术。典型的拜占庭教堂的平面不像“罗马风”的巴西利卡那样呈东西长、南北短的拉丁十字样式,它的平面是一个等臂的十字形,在十字的正中覆盖着一个穹顶,伸出的四臂又各有一个穹顶或者是盖上筒形拱。这种四臂长度相等的形制又被称为“希腊十字式”。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选用的正是这样一种经典的拜占庭样式,因为它不需像一般的教堂那样承担举行圣坛仪式的功能,所以这种集中式形制并不会对它的宗教功能产生妨碍,反而为它增添了宏伟的纪念碑性质。教堂的东西长250英尺,南北略短,约有220英尺,中央的穹隆直径达42英尺,屋顶上覆盖的一大四小的五个穹隆则具有阿拉伯风格。穹隆是通过帆拱支撑在柱墩上的,但为了显得高耸挺拔,建筑师在原有结构上又加建了一层高鼓座的木构穹隆,加强了建筑外部形象的统一感。事实上,这是一座综合了诸种风格的建筑物,任何样式,只要能增强它的气魄、增添它的荣耀,都会成为建筑师们的选择,而对它的装饰从11世纪一直延续到了15世纪,仿佛任何繁复的雕琢都不会过分,任何灿烂的装饰都不足以言明威尼斯的光荣。于是我们在它的西立面上可以看到哥特式的尖顶和金色浮雕、火焰式的发券,在它古老的大门上看到伊斯兰式的尖券,门楣上装饰着以金色马赛克作底的壁画。当然,最为著名的装饰是安置在二楼阳台上的四匹青铜马,它们是在一次十字军东征中从拜占庭掠夺来的。当年在君斯坦丁堡的皇宫里共同拉着一辆马车的青铜马如今却被分别安置在总督礼拜堂的西立面上,炫耀着威尼斯的武功。当然,铜马上正中山墙上雕刻着威尼斯的象征:一只展翅的狮子。(www.daowen.com)
圣马可的立面也许有点繁复得令人应接不暇,但当你走入教堂室内时才会真正知道什么叫作辉煌。在穹顶笼罩下的空间高度统一,一切都发着金光。拜占庭建筑发展了古罗马的穹顶技术,利用四个发券来支撑穹顶,从而打开了穹顶下的墙面,令内部空间可以互相沟通,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圣马可中央穹顶下的空间与前后左右的空间既相互穿插又融为一体,穹隆的底部则开了一圈拱形的小窗户用以采光。教堂的墙上布满了拜占庭式的圣像画,金色的底面发出抽象神圣的光芒,圣坛上装饰着宝石和翡翠,相传每一个到东方旅行的商人都要带回一些东西献给这座教堂。圣马可与当时贫于装饰的“罗马风”教堂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那个时候西欧的教堂内部幽暗重拙,人们需要用清修内省来表达信仰。但威尼斯,圣马可却不惮于用最华丽的胜景来装点这个因宗教之名而修建的建筑物。也许最贵重的珍宝代表了他们最虔诚的信仰,又也许最豪华的排场象征着威尼斯难以排解的虚荣心。
如今,宗教也并非不可或缺,我们在水城的雾气中漫步来到圣马可广场,教堂依然从迷蒙中透出一线耀眼的光芒,就像大海的波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