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震撼!梦回繁华,印度阿旃陀石窟

震撼!梦回繁华,印度阿旃陀石窟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阿旃陀石窟于12世纪时遭到废弃,之后又逐渐被泥土流沙和崖壁的攀缘植物所覆盖,险些为世人所遗忘。阿旃陀石窟的建筑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支提窟,意为佛殿,是藏放舍利的塔庙,也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印度古代绘画在阿旃陀石窟保存得最多,水准也最高,因而这里被称为印度古代绘画的宝库。阿旃陀石窟于198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印度最重要的佛教石窟,也有人将其称为继泰姬陵之后的印度第二大名胜。

震撼!梦回繁华,印度阿旃陀石窟

在孟买的东北方,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奥兰加巴德城以东106千米处,在滔滔的河水,起伏的丘陵,幽深的山谷,秀丽的景色之中,有一处月牙形的峡谷。在距离谷底100余米高的山腰间,错落有致地排列着29个石窟,绵延550米,环抱成新月形,石窟的建筑规模、雕刻壁画的高超技艺都足以令人惊叹,这便是久负盛名的阿旃陀石窟。它在佛光普照的印度历史中,在绚丽多彩的佛教艺术中,犹如一朵耀眼的奇葩,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阿旃陀石窟的开凿时间,相传为公元前2世纪左右,前后历经1000年之久。中国唐代僧人玄奘游学印度,于638年,即唐贞观十二年到达印度摩诃剌陀国,到过阿旃陀石窟,并在《大唐西域记》中对阿旃陀石窟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雕塑绘画以及当时的盛况做了细腻生动的描述。玄奘的文字,是历史上有关阿旃陀石窟最早的记载,也是关于阿旃陀的最为详尽和最为珍贵的历史文献。多少年来,《大唐西域记》一直成为考古学家研究阿旃陀石窟的经典。

然而,阿旃陀石窟于12世纪时遭到废弃,之后又逐渐被泥土流沙和崖壁的攀缘植物所覆盖,险些为世人所遗忘。直到1819年,英军马德拉斯军团的一连士兵在这里演习,有士兵不慎从平原的边缘跌落到瓦沟拉河河谷,才发现了此处河谷崖壁上的洞窟。这个偶然的故事,不禁让人想到1940年那个在法国北部的峡谷崖壁上攀岩玩耍的儿童,和那些被他们无意间发现的拥有两万年历史的拉斯科洞窟岩画,为这绚丽的宝库平添了一缕传奇。

石窟建筑本是佛门弟子在雨季修身养性、研读经书的地方。阿旃陀石窟的开凿并没有总体设计方案,而是在开发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现有的规模。依照印度佛教石窟发展的阶段来划分,属于早期佛教石窟的有第4、5、8、9、10、12、13等窟,尤以第13号窟为最古,其开凿年代可上溯到公元前2世纪;其余诸窟,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便已动工,但整体工程,可能延续到3世纪才完成。此后沉寂了近四百年,时至4世纪,即笈多王朝的强盛时期,造窟热潮再度兴起。先后开凿了第6、7、11及14至19号窟,直到6世纪中叶才告结束。晚期开凿的石窟,基本上排列在两端,即第1、2、3和第20至29等窟,建造年代约自6世纪中叶到8世纪为止。

阿旃陀石窟的建筑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支提窟,意为佛殿,是藏放舍利的塔庙,也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支提窟的面积较大,是一个深度远远大于宽度的大厅,其入口处有门,上面开窗采光。佛殿顶部呈拱形,其平面有马蹄形、也有方形。殿中排列着数十根石柱,把殿分为内殿和中殿。中央靠后的地方立着一个就地凿出的窣堵波,供信徒集会膜拜之用。另一种为毗诃罗,即僧房,是僧侣们居住修行的地方。它们大多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四周有一圈凿出来的柱子,入口以外的三面开凿方方的小禅室,供僧人在其中坐地修行。这里的29个窟中,9、10、19和26窟为佛支提,其余的25座皆为毗诃罗。

通过阿旃陀石窟窣堵波的变迁过程,不难寻到佛塔演进的轨迹。在公元前1世纪开凿的最古老的石窟里,支提窟当中置窣堵波,天然岩雕,周围是不加任何雕琢的石柱。佛塔的覆钵是单纯的半球形,坛基上也没有任何装饰。比如9、10两窟的面貌,还可以寻到模仿竹木构造的痕迹,装饰非常简朴。到了中晚期,如第19、26两窟,佛塔的正面雕出了佛像,取代了塔的地位成为主体,半球形的覆钵已降为附属性装饰,还加上了华丽的塔剎和伞盖,周围列柱的柱头、柱身也施以复杂的雕刻和彩绘。由此得知,佛塔最初作为安放释尊遗骨的墓葬,在佛教建筑中居中心地位。早期佛教中不拜佛像,佛教信徒们只是对着佛塔礼拜,随着时间的推移,佛像逐渐产生,并取代了佛塔的地位,成为礼拜的对象。(www.daowen.com)

石窟的装饰更趋精美,不仅反映在支提窟中,也反映在毗诃罗上。后期的僧房也不再是过去的朴素无华,而成了富丽堂皇的雕塑和壁画的世界。石窟建筑本身就是建筑、雕刻和壁画的综合体,阿旃陀石窟的璀璨光芒,很大程度上也来自那些保存至今的雕像和壁画。特别是那里的壁画,堪称印度古代最优秀的绘画作品,对当时中国和东南亚的佛教石窟都有很大的影响。

阿旃陀石窟的雕刻可分为佛教造像与装饰艺术两类。中期时雕刻艺术趋于成熟,如第16窟的说法佛造像,雕刻技法纯熟,人物力量充沛。另外如第19窟精细华丽的列柱及板框上的采花女子像,以及外厅的蛇王像等,都是阿旃陀石雕佛艺术的杰出代表。晚期的雕刻更加精美,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如第26窟佛陀降魔和涅槃场景,第1窟3米高的释迦牟尼雕像,不仅体量大,而且人物刻画细腻精巧,形态优美,正是笈多艺术古典风格的经典之作。同时,石窟的四壁常常布满佛传和佛本生故事的浮雕,石柱上还雕有活泼的飞天和女神像。

印度古代绘画在阿旃陀石窟保存得最多,水准也最高,因而这里被称为印度古代绘画的宝库。阿旃陀壁画的前期画风典雅细腻,后期画风大胆豪放、变化无穷。但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阿旃陀辉煌壮观、精美绝伦的壁画全是构图紧凑、比例匀称、造型健美、色彩层次分明的精品,充分显示了印度古代艺术的高超造诣。其中以1号窟中著名的手持莲菩萨像最令人难忘,以第17窟三十三天下凡和调伏醉像等内容的壁画保存最为完好。

阿旃陀石窟的雕塑和壁画的主要内容是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还有一些反映的是笈多王朝的宫廷生活。虽然主题是宣扬佛教,却也展现了一派活生生的生活场面,从城市宫廷到草野田舍,从王公贵族到牧童农夫,有的高贵庄严,有的鄙俗滑稽。在表现女性形象时,充分发挥自孔雀王朝以来药叉的优雅典范和笈多式的古典美学思想,人物体态丰满,形象高贵典雅,肌肤富于质感,蕴藏着强烈的生命力量。

阿旃陀石窟于198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印度最重要的佛教石窟,也有人将其称为继泰姬陵之后的印度第二大名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