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阿旃陀石窟建筑: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

阿旃陀石窟建筑: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时所造的阿旃陀石窟,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石窟的建筑、雕刻和壁画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石窟建筑中国化的趋势更为显著。石窟的外部至唐代时已无前廊,外观的建筑成分也大大减少。多种艺术形式相映生辉,为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写下了精彩的篇章。

阿旃陀石窟建筑: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

大约是在汉代,白马驮经到洛阳古印度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很快受到广大百姓的信奉,也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初期的佛教不拜偶像,不信灵魂,没有盛大的仪式活动,因而其建筑也非常简单。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安放佛陀或圣徒遗骸的半球形建筑——窣堵波。

古老的佛教法规规定,僧侣要终年游方在外,以避免定居生活会受到某人或某地的影响,从而妨碍他们的修行。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僧侣们开始在人迹罕至的火山岩地区建造石窟,以作为定居隐修之所。石窟建筑费用低廉,结构坚固,环境幽僻,特别是在夏季炎热而漫长的印度,这些山崖上的石洞还具有冬温夏凉的优点,十分适宜修行。

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叫毗诃罗,即精舍式僧房,也就是僧侣们居住修行的地方。它们大多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四周有一圈凿出来的柱子,入口以外的三面开凿方方的小禅室,供僧人在其中坐地修行。这种形式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民居三合院的结构;另一种叫支提窟,开凿在几个毗诃罗旁边,是举行宗教仪式用的。支提窟的面积较大,而且是一个深度远远大于宽度的大厅,边上也有一圈围柱,中央靠后的地方立着一个就地凿出的窣堵波,供信徒集会膜拜之用。毗诃罗主要是供比丘修禅居住,因而也被称为“禅窟”,支提窟主要是供人瞻仰礼拜,因而也被称为“礼拜窟”。支提窟有作前后两室的,也有作单独一室的。其入口处有门,上面开窗采光。其平面有马蹄形的和方形的。内部装饰有在石壁上雕凿佛像,有在中心石柱雕造佛龛、佛塔,也有在石窟四周作壁画的。

从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印度北部开凿的石窟有上千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时所造的阿旃陀石窟,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石窟的建筑、雕刻和壁画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卷11就生动记录了阿旃陀石窟的位置、建筑、雕刻和民间传说。4世纪到8世纪之间,随着佛教的向东流布,印度佛教的建筑艺术也向东传播,石窟建筑也经由犍陀罗、葱岭、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传入中国的内地,并在中国辽阔的国土上处处开花,产生了一大批集雕刻和绘画艺术于一身的辉煌的石窟群。如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库车石窟,甘肃的敦煌石窟、炳灵寺石窟,山西的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河南的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河北的南、北响堂山石窟,四川的大足石窟等,无不体现出与古印度石窟间密切的渊源关系。

目前发现最早的石窟是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开凿于3世纪末或4世纪初。石窟的结构为典型的印度支提窟形式,窟的中央为一中心塔柱,而非窣堵波。窟中壁画上的佛像也有明显的印度阿旃陀石窟的艺术风格。

南北朝时期,凿崖造寺之风遍及全国,石窟的布局与外观虽然具有若干区域性,可是从总体上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一、初期如云冈16至20窟,皆为椭圆形平面穹隆顶的大山洞。窟前为一门,门上开窗,后壁中央雕一巨大佛像。如17窟的主佛高达15.6米,左右为侍立的肋侍世间菩萨,两壁又雕有许多小型佛像。佛像充满整个洞窟,十分局促。这类石窟数量最少,有些窟外还有木构的殿廊。

二、晚期云冈五大窟的第5至8窟,以及莫高窟中的北魏各窟,多为方形平面;规模较大的有前后二室,窟中央高中心柱,或雕刻佛像,或刻成塔形,窟顶为复斗形、穹隆形或方形、长方形平櫀。壁面雕刻华丽,除佛像外,还有佛教故事及建筑、装饰花纹等。窟内主像也与其他佛像相配合,比例上宾主分明且恰到好处,不再有过于庞大的主佛雕像。窟外多雕刻为火焰式门券,门上加一方形小窗。(www.daowen.com)

三、5世纪末至6世纪时开凿的石窟,前部多为带列柱,具有汉式建筑木构殿廊的形式。窟内多为复斗形天花,壁面不再满饰雕像,雕像外加龛。石窟建筑中国化的趋势更为显著。

隋唐是石窟凿造的高峰,凿造的功德主由帝王贵族到一般平民,形式和规模也由容纳高达十七余米巨佛的大窟到二三十厘米的小型浮雕壁像。其间大小各异的无数窟室和佛龛中,建筑和雕刻的界线已无法划分。石窟的外部至唐代时已无前廊,外观的建筑成分也大大减少。

隋朝的窟型基本上和北朝相同,多数有中心柱,但有些窟的中心柱已经改成了佛座。唐窟基本不再出现中心柱。初唐盛行前后二室的制度,前室供人活动,后室供奉佛像,盛唐后则改为单座的大厅堂,只有后壁凿佛龛容纳佛像,更加接近一般寺院大殿的平面结构了。龙门石窟的奉先寺,便和这种窟型相似。

唐代的敦煌、龙门,以及河南浚县、四川乐山等处,都有巨大的摩崖造像,其规模为前世所罕见。

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建造,是先从山崖开凿出深41米、宽36米的露天场地,仅此工程的耗时就花了3年9个月,开出石方3万余方。主像卢舍那佛,是由武则天捐助两万贯“脂粉钱”镌造的,佛像总高17.14米,光头部就有4米,主佛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和二金刚,高度皆为10米左右。

四川乐山凌云寺的大佛,依凌云山的天然岩石雕造,加上底座总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石雕造像。佛鼻高5米多,肩宽28米,脚背上可立上百人,人称“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历四代皇帝共90年才建造完成。原来的佛像全身彩绘,像外建有七层楼阁。明代时楼阁烧毁,只剩下今天的大佛巍然屹立。

石窟建筑,是集建筑、壁画与雕刻于一体的艺术,建筑的汉化趋势也反映在壁画与雕刻艺术之中,如六朝的面相丰圆,唐代的颊丰颐满,服饰也由最初的印度装束,逐渐转变为汉代的褒衣博带式。多种艺术形式相映生辉,为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写下了精彩的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