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扬·凡·爱克:低地肖像画家的真实艺术之梦回繁华

扬·凡·爱克:低地肖像画家的真实艺术之梦回繁华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文艺复兴的艺术手册中,有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透视法则,也有尼德兰画家扬·凡·爱克的油画技法。扬·凡·爱克在生前已名满天下,受到四方赞誉。15世纪的尼德兰画坛,处处闪烁着扬·凡·爱克的光芒。扬·凡·爱克便诞生在这文化繁荣的“低地”。扬·凡·爱克就是当时备受推崇的肖像画家。扬·凡·爱克最美的画面,正是意在通过现实的真实来表达宗教的真实。

文艺复兴艺术手册中,有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透视法则,也有尼德兰画家扬·凡·爱克的油画技法。扬·凡·爱克是“15世纪初北欧最伟大的大师”,是根特祭坛画的创造者,也是油画技法的发明者。我们无法设想,倘若没有扬·凡·爱克这位旷世奇才,欧洲的画史将如何改写?

辉煌的一生

这样一位伟大的画家,原本应有许多趣闻轶事,然而,扬·凡·爱克的一生,我们却知之甚少。

我们只知道他生于1385年前后,出生地是一个叫作马塞克的城市。他有一个同样从事绘画的哥哥——胡伯特·凡·爱克。他们二人经常一起合作,但风格不尽相同。扬·凡·爱克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不仅擅长绘画,还钻研几何学、化学、制图学。

从1422年到1424年,扬·凡·爱克在海牙为荷兰伯爵服务;伯爵去世后,他便成为勃艮地公爵“好人”腓力[10]的内室侍从画师。他于1430年在布鲁日[11]购屋定居,接待王公贵族的来访,49岁始有妻室,7年之后与世长辞,享年56岁。

扬·凡·爱克在生前已名满天下,受到四方赞誉。与许多生前不为人知的画家相比,他的一生竟是如此辉煌。15世纪的尼德兰画坛,处处闪烁着扬·凡·爱克的光芒。他享有佛兰德斯[12]绘画之父的美誉,古尼德兰画家如佛莱芒画师[13]、韦登、鲍茨、梅姆林,无不出自这位北方鼻祖的门下。

艺术家的沃土

14世纪末至16世纪的尼德兰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国家。在欧洲,它和意大利一样发达、富庶、兴旺。社会的复兴,带来财富与文明的极大发展。扬·凡·爱克便诞生在这文化繁荣的“低地”。

尼德兰是一片低湿的平原,到处是河流、池塘沼泽。但它有着便利的水陆交通,是西北欧重要的交通枢纽。尽管政治上不断受到外国势力的控制,却没有抑制住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贸易中心。十四五世纪,尼德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平局面。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市民意识的形成,人们逐渐摆脱禁欲主义和教会的统治,学会关心自然,享受人生,开始追求强壮、健康、美和快乐的生活

丹纳说:“尼德兰人的眼睛和嘴巴一样贪婪,绘画是他们供养眼睛的珍馐美味”。懂得欣赏的民族,才能产生一流的画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日耳曼民族中,唯有尼德兰人会为了形式而爱形式,为了色彩而爱色彩,也唯有他们的艺术能运用形体而不受拘束,运用色彩而不流于火爆。他们的绘画,摆脱了哲学意向,避开了文学道路,是英国德国所没有的艺术。如果说意大利人是拉丁民族中最优秀的艺术家,那么,在日耳曼民族中,这个桂冠一定要送给尼德兰人。作为15世纪尼德兰绘画的集大成者,扬·凡·爱克的作品处处洋溢着炫目的真实感,好似一首现世生活的赞歌。

工场手工业的繁荣,加上对外贸易的开放,滋生了大批富有的豪绅。艺术品的买主,不再只是教会和宫廷,相当数量的新兴资产阶级成为新兴的艺术赞助人。在当时,私人购买艺术品,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向画家订购肖像,更是当时有钱人的时尚。这些城市新贵喜欢与艺术家来往,乐意出资订购艺术品,他们的要求和趣味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画家的创作。扬·凡·爱克就是当时备受推崇的肖像画家。

繁荣的城市是文艺复兴的沃土,但尼德兰的情形又与意大利不尽相同。在这块土地上,不曾出现过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或维拉尼,人的精神觉醒比较晚,思想长期禁锢在中世纪纪律和麻痹状态中,但对基督教的信仰与情感却比威尼斯佛罗伦萨深厚。尼德兰的文艺复兴是保守的,却又是独特的。画家歌颂现世的美好,也不忘表达基督的神明。扬·凡·爱克最美的画面,正是意在通过现实的真实来表达宗教的真实。

油画的发明

在成熟的油画技法问世之前,欧洲流行蛋彩画。蛋彩画技法也被称为丹培拉,采用鸡蛋黄为调料,溶合矿物原料作画,最后在画上罩上薄而透明的油层,形成如瓷器色釉一般的效果。这种画法使画面均匀,有光泽,且不见笔触,工细严谨,富有装饰趣味。

据说选用那些乡村农家母鸡产的蛋,画出来的妇人面庞才会更加艳丽。但蛋黄容易变质等局限,促使画家们继续寻找更为理想的材料。油画在欧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拜占庭时代就有人试验过用油做绘画媒剂,1200年,僧侣西奥费尔·鲁济罗斯撰文介绍了用亚麻仁油和阿拉伯树脂制作颜料的使用方法,13世纪末在英伦三岛出现过类似油画的绘画。

14世纪末15世纪初,凡·爱克兄弟在总结前人作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找到一种新的调和剂,纯粹的油画从此诞生。这种调和剂不仅能使颜色易于调和,便于运笔,而且可以层层敷设,画面透明鲜亮,富有真实感。而且利用这种调和剂,画面干燥时间不快不慢,颜色附着力强,色彩鲜艳牢固。据说这种调和剂是“白布鲁日光油”和亚麻仁油的混合物。而所谓的“白布鲁日光油”,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精馏松节油。

这种由凡·爱克兄弟发明的技法很快传播开来,成为欧洲绘画的主要形式。有史料记载,意大利画家安东奈洛·达·梅西纳(1430—1479)将凡·爱克兄弟的油画技法从尼德兰带回威尼斯,并传授给众多画家。自此油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在欧洲大陆流行开来。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成名或许也和勇于尝试油画技术有关。达·芬奇因其私生子出身,无法成为律师和医生,在他十来岁时被父亲送去委罗基奥的绘画工坊。原本只是一个小学徒的达·芬奇,大胆地将当时意大利尚不流行的油画技法引入画作,不仅得到了委罗基奥的肯定、众人的赞赏,也迎来了最初的名气。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而意大利人却不是油画技法的发明者?古希腊罗马艺术传统和科学的知识体系使意大利艺术家成为再现自然的高手。而北方文艺复兴美术直接脱胎于中世纪的哥特式[14]艺术,没有古希腊罗马艺术的血脉,也缺乏理论探索科学的精神。艺术家对自然的情感,体现为描绘景物时的绝对忠诚。对一个尼德兰画家而言,若是看到树木,便会清晰地描绘每一棵树木;若是看到树木,便会精心的刻画每一片树叶。他从不有意识地删繁就简,也从不计较工作的烦琐。尼德兰艺术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事物精细入微的描绘。而成熟的油画技法,在表现对象质感与细节方面的能力可谓举世无双。(www.daowen.com)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扬·凡·爱克在场”

阿尔诺芬尼,是卢卡的富商兼银行家,也是意大利美第奇家族在布鲁日的代理人。1420年被封为勃艮第公爵“好人”腓力的顾问,移居布鲁日,成为扬·凡·爱克的朋友。1434年,扬·凡·爱克为他和他的妻子创作了《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该画为木板油画,尺寸为89.8cm×59.7cm,描绘了尼德兰典型富裕市民的新家庭形象。画中的阿尔诺芬尼和他的新婚妻子正在洞房中迎接贵客,他举起了右手,象征矢志爱情;新娘则伸出右手,放在新郎的左手上,宣誓要永远做丈夫的忠实伴侣。华贵臃肿的衣饰是尼德兰市民中富有阶层的装束。新娘头戴绉边白丝头巾,俗称“包头帕”,是当时流行的打扮。有人根据画中的样子说她已怀有身孕,其实,腆腹也是当时女子装束的一种时尚。室内的所有细节,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性,使人联想婚姻的幸福。画中洋溢着虔诚的气氛,传达出市民生活的欢愉。

这幅画的奇特之处,在于画面背景那面小镜子。这是一面富于装饰性的凸镜,镜框呈圆齿形,框周围的圆饰中镶刻了十幅耶稣受难图。镜中不仅能看见这对新婚者的背影,还能看见站在他们对面的另两个人,有人推断他们即是扬·凡·爱克夫妇。镜面左侧那扇画成弧形的窗户,显示了画家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它除了装饰之外,还丰富了画面的空间,使画中有画,引起观众的联想,大大增加了画面的情趣。后来荷兰的风俗画也常常用到这种画法,如奎恩廷·梅齐斯1514年创作的木板油画《银行家及其妻子》等作品,这种小镜子的手法屡试不爽。

除了画中小镜子的运用,这幅作品最为令人叹服的地方是其描绘的精细入微。这幅《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继承了细密画[15]故事情节丰富的特点,还借助油画技法表现色彩与质感的优势,成为西方绘画史上擅长于细节刻画的典范之作。

尼德兰人多信仰基督教,在做礼拜时,要携带附有细密画插图的祈祷书(又称日课经),尤其是王公贵妇,在无聊的礼拜仪式中,常常借着这些刻画精细小幅画面来消遣解闷儿。这种流行于十三四世纪的细密画,情节丰富、描绘精致细腻。15世纪著名的凡·艾克兄弟都精于此道,他们把细密画插图的精细特点在油画中发扬光大。画中小镜子的镜框四周镶刻十面更小的镜子。十面小镜子里是十幅耶稣受难图,细小到了极致,向我们展示了尼德兰细密画独特的风采和油画技法的极致效果。再如画中的新娘,粗布头巾、光洁肌肤、纤柔发丝、毛呢外衣、衣服的裘皮镶边,无一不详细交代,各种质感描绘得细腻入理。还有阿尔诺芬尼夫妇头顶那只金光闪烁的吊灯,刻画精微,亦为现代摄影者所叹服。

扬·凡·爱追求的是再现生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正如他写在《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后墙上的文字——“扬·凡·爱克在场”。他的这件作品代表了这个“视觉灵感卓越的时代”,他们强调每一个细节,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这种匪夷所思的精细刻画,不仅滋养了眼睛,还赋予画面一种独特的深层内涵。

大概是笃信宗教的缘故吧,尼德兰的绘画和尼德兰的生活一样,充满了象征。就连形形色色的生活琐物,也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千万别把它们看成一般的背景或道具。比如在扬·凡·爱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射进室内的光线和头顶的吊灯,象征上帝之光永恒照耀;圆镜代表永恒;狗象征忠诚不渝,妻子的白色的头巾象征纯洁,绿色的衣服象征生命……这里的一切摆设和色彩都暗含了某种象征意义,透露出浓厚的宗教情绪。

《根特祭坛画》——生活与艺术的百科全书

《根特祭坛画》是欧洲文艺复兴初期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是15世纪尼德兰社会的一面镜子,一部尼德兰社会宗教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它还是尼德兰绘画的经典之作,一部“尼德兰绘画的百科全书”。

《根特祭坛画》是安置在根特市圣巴沃教堂中的三叶式祭坛画[16],有如三叶屏风,左右两扇屏风能够开合,内外两层共有画面23幅。画中表现的是上帝的盛典,描绘与宗教有关的人物和场景,而相较于中世纪以来的祭坛画,却少了许多神秘与怪诞,处处流露着世俗生活的气息。借宗教形式描绘世俗生活,已是当时尼德兰绘画中十分流行的做法。

根特祭坛是规模宏伟层次复杂的建筑物(3435cm×4435cm),当祭坛关闭起来,可以看到外侧的两层构图。外侧上层,描绘了《受胎告知》的场面。外侧下层,描绘了两个约翰,即施洗者与福音传道者的雕像,跪在他们两侧的是供养人[17]——根特市长及其妻子的跪拜像。市长约多库斯·威德,因年事已高,面部肌肉显得十分松弛。他虔诚地跪在圣像前,露出谨小慎微的紧张神情;与他相对的妻子,一脸的世故中透出浅薄和泼悍的性格,像个刻薄的管家婆。庸碌、自私、虔诚地信仰上帝,却尖刻地对待平民,当时尼德兰典型的暴发户形象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幅画作就像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着当时活生生的社会。

每逢节日,屏风的翼部展开,祭坛比平时大了一倍,显得开阔隆重,大气磅礴。上帝是内侧整个画面的中心,也是唯一面朝观众的人物。他身上的色彩,具有烈火熊熊似的燃烧一般的声势。画在上帝两边的是圣母玛利亚和施洗约翰。圣母玛利亚和施洗约翰的两侧描绘着歌手,歌手两侧便是亚当和夏娃的出现。内侧下层描绘了《羔羊的礼赞》。

作为整个祭坛画主体的《羔羊的礼赞》,题材取自《圣经新约》启示录第五章内的经文,以“受难的羔羊”象征耶稣基督,表达了对受难基督的礼赞。画中端坐的上帝即“圣父”,羔羊耶稣即“圣子”,在羔羊上空飞翔的光芒四射的鸽子代表“圣灵”,这便是基督教经常宣扬的中心思想——“三位一体”。据《圣经》描述,在这神秘而庄严的场面中,还有着“各国各地方来的人”:祭司与苦行僧、先知与使徒、殉教的圣徒与修女,从四方汇合而来,围绕着基督献身的象征——神圣的羔羊。在这幅画中,每个人物都好似来自真实世界,来自画家身边的生活,各国朝臣显然已被画家描绘成形形色色的尼德兰市民形象。

画中的上帝、圣母以及教士,全都身着华衣,从众人头上缀满珠宝的冠冕,到上帝脚下熠熠闪光的金冠;从衣料的质感到脸上的细纹,细腻的笔触、娴熟的技巧,无一遗漏地贯穿于每一个细节。画家在这幅画中展现了深厚的细密画功力,并且运用了刚刚试验成功的油画颜料。画中前所未有的细腻笔法与绚丽色彩,令当时的观众大为震惊。

在画面中安排广阔的远方景色,是尼德兰的绘画一大特征。《羔羊的礼赞》的背景,好像一幅全景式的尼德兰风光:起伏的山峦,浓郁的树林,林立的哥特式建筑,优雅的小花,绿草如茵的大地,其中充满了大自然的明媚和欢愉。《羔羊的礼赞》,是对基督的礼赞,更是对自然的礼赞!

画家对细节的渴望带动了颜料的创新,而颜料的改进又促成了细节描绘的登峰造极。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尼德兰绘画比肩于意大利的强大实力。油画技法上的贡献和无比精致的画面,成就了扬·凡·爱克在文艺复兴绘画史中的至高地位,使他无愧于“15世纪初北欧最伟大的画师”的美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