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陈鸣远的紫砂陶艺,文人雅士与紫砂艺人的往来密切

陈鸣远的紫砂陶艺,文人雅士与紫砂艺人的往来密切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人雅士与紫砂艺人的往来密切,是明清以来宜兴陶艺界的一大特色。陈鸣远的紫砂作品有文玩、博古、茶具,以及像生[6]。陈鸣远的紫砂茶壶常以造型别致取胜。陈鸣远细腻的塑艺、巧妙的构思,使这只“三友壶”集文学寓意与视觉乐趣于一身。陈鸣远的作品中还有一堆花生,尤为可爱。陈鸣远的紫砂作品不仅形制精巧,而且款识精美。

热爱紫砂收藏的朋友,一定不会对享有“清代第一制壶大家”美誉的陈鸣远感到陌生吧?

陈鸣远,名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他出身壶艺世家,活跃于康熙年间。清代画家汪文柏赞叹他说:“陈生一出发巧思,远与二子[5]相争雄。”他的紫砂艺术上承明代,下开清代,继承传统壶艺的同时,创造性地将陶塑融入紫砂制作,在紫砂壶上塑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动植物造型,为紫砂壶艺术开辟出新的天地,无愧为“清代第一制壶大家”。

文献记载,陈鸣远“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紫砂工艺,是古代文人不可缺少的案头摆件。文人雅士热衷于紫砂壶的收藏、品评与把玩。文人雅士与紫砂艺人的往来密切,是明清以来宜兴陶艺界的一大特色。善结翰墨之缘的陈鸣远,作品中的陶塑风格也在自然写实之外,散发着深厚的文人雅趣。

陈鸣远的紫砂作品有文玩博古茶具,以及像生[6]。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像生,如莲蓬壶、莲蓬杯、蚕桑壶、黄瓜水注[7]、茄子水注、葫芦水洗[8]、花生笔架,以及小巧的菱角、慈姑、藕片、栗子等。这些像生陶塑造型逼真,生动传神,创造出各种情趣盎然的艺术境界。

谈到宜兴陶器,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茶壶。陈鸣远的紫砂茶壶常以造型别致取胜。他跳出明代以几何形制壶的局限,将自然界的花草蔬果、鸟兽虫鱼造型融入紫砂茶壶,如松段壶、南瓜壶、梅干壶等。“蚕桑壶”即是一例。这只壶高6.7厘米,口径4.0至4.8厘米,壶身扁圆折腹,下部素面,上部是一幅生气活现的蚕啮桑叶陶塑。俯视之,可见壶盖上落有一片竖起的桑叶,桑叶上伏着一条全蚕,正在全神贯注地啮咬桑叶。在被啮破的叶洞中,还有八九条蚕半露脑袋正在忙碌。桑叶脉络清晰,破洞破眼无数。壶把处的桑叶边缘,以及盖子直柄处还各有一颗桑葚。如此丰富的细节,着实值得细细把玩。另有一款“三友壶”,亦是将自然生趣与实用壶体巧妙结合的精心之作。松者,四季常青;竹者,经年不凋;梅者,耐寒开花,被古代文人誉为“岁寒三友”。陈鸣远细腻的塑艺、巧妙的构思,使这只“三友壶”集文学寓意与视觉乐趣于一身。

在陈鸣远的作品中,数量最多,质量最好,且最具特色的是文房雅玩,如水注、水洗、臂搁[9]、笔架、笔筒等。它们大多取材于瓜果蔬菜的自然造型,清新秀丽,充满生活情趣。看似案头小摆件的黄瓜、茄子等,细细观察,才发现是水注。其中最为精妙的设计是水注的注口和气孔。气孔多藏在乍看之下不易察觉的隐蔽处,如一片叶子的背面,或是半截豌豆的下边,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注口虽处在显眼的地方,但会设计成茄子的蒂,或者菜叶覆叠的空隙,这种自然而然的处理,谁会一下想到是有实用功能的注口呢?(www.daowen.com)

陈鸣远的作品中还有一堆花生,尤为可爱。既可看成是案头清供、陶塑摆设,又可兼作笔架。水注、水洗在大小比例上与其摹仿的蔬果实物有一定差距,而这堆花生的体量则与真实的花生基本等大。初看,数枚花生只是随意堆放,并列煞费苦心的经营。而细细品味,才知是“于不经意处见匠心”。尤其是那唯一的一枚裂口花生,无论是位置还是姿态,皆恰到好处,倘若没有它,此作必灵气全失。

中国传统美学不以人工的精巧为尚,而以“天然去雕饰”“宛自天开”为最高境界。清代紫砂陶艺家陈鸣远的作品,无不体现着这种追求。

陈鸣远的紫砂作品不仅形制精巧,而且款识精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徐喈凤修《宜兴邑志》时,破例将尚处壮年的陈鸣远录入其中,并称赞他道“鸣远工制壶、杯、瓶、盒诸物,手法在徐士衡、沈士良间,而款识书法独健雅,有晋唐风格”。精美的款识无疑给情趣盎然的艺术品又增添了一分色彩。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收藏风气炽热,且存在“重名气不重品质”的现象,导致陈鸣远紫砂仿品的大量出现。旧上海的古董市场造就了一批紫砂陶器的仿古名家,其中以蒋燕亭、裴石民、顾景舟三人仿陈鸣远最为知名。他们以陈的风格为依据,尽可能隐去本人原貌,给今天的收藏者造成千万真伪难辨的困局。然而,难以辨别并非无法鉴别。一般说来,紫砂壶的鉴定首先看里外表的颜色,年代久的,表面会蒙上一薄层褐色物质,即所谓的包浆。年代越久,器物的包浆越厚。这层黑褐色是自然形成的,用手抹不去,用水洗不掉,而且分布自然,有些还发散出暗亚的光泽,入手可鉴。制伪者为了模仿包浆效果,用墨汁、鞋油等进行涂抹,但往往黑得不自然,而且容易擦掉。近代仿古名家顾景舟仿制的两款陈鸣远壶,现代分别由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院与私人收藏,其表面即有涂黑做旧的痕迹。鉴定的另一要点,是看材质。时代越早的陶泥颗粒越大,清前期的陶壶,一般都有突起的颗粒,中期以后,陶泥渐细,颗粒渐少。真品与仿品,非同出一人之手,技艺必有不同,更有些相隔年代久远,原材料亦不相同,因此只要细心分辨,真伪还是可以区分的。

紫砂陶艺的收藏原本不比书画,可以后加题跋、印章等供藏家鉴赏。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收藏大家龚心钊别出心裁,他为陈鸣远设计的藏盒与众不同,以瘿木或硬木制成,裹以丝绵包面,并在藏盒内贴上标签、题识、朱色印文,大大提升了紫砂陶艺的收藏趣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