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贺州瑶族地区的宗教庙宇及风水林概述

贺州瑶族地区的宗教庙宇及风水林概述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贺州瑶族地区的庙宇主要存在于平地瑶地区,过山瑶地区的庙宇不仅数量较少,庙宇建筑的体量较小,而且,由于过山瑶四处迁居,其所建庙宇也大多被其他族群改为他用。又称土地庙,在瑶区庙宇中它们体量最小。社子坪和虎头脚社庙毁坏严重,神像和祭台均已流失。风水林主要见于富川平地瑶村寨,是贺州瑶族地区不以建筑形式存在的天然宗教场地。

贺州瑶族地区的庙宇主要存在于平地瑶地区,过山瑶地区的庙宇不仅数量较少,庙宇建筑的体量较小,而且,由于过山瑶四处迁居,其所建庙宇也大多被其他族群改为他用。据土瑶口述历史称,他们祖上每迁移到一处都要建一座盘王庙,但由于年代久远和历史变迁,现在这些庙宇已难寻踪迹。如沙田镇白虎村土瑶先人曾迁居于平桂区沙田镇芳林村附近,并在芳林村建立了马子盘王庙。民国建立芳林中学,将马子庙改成校舍,现在则变成为贺州第二高级中学的校址。

(一)七星庙。流行于富川县劳溪过山瑶地区,庙中供有风王、雨王、正庙王、雷王、禾魂五座神像。在二月社、六月社、八月社、十月社时全村集体燃香纸、供猪肉祭拜。

(二)社王庙。又称土地庙,在瑶区庙宇中它们体量最小。瑶区传说,土地是奉盘古郎之命掌管禾苗长势和保佑人畜兴旺的神。瑶族大多散居山区,耕地少,对土地尤其珍视,祭拜土地社庙的风俗习气也特别浓郁。富川瑶村后山风水林中一律都设社庙。

瑶族有过山迁徙的习俗,一些地方的居民虽然迁走,但常会留下社庙遗址。随着不同支系不同家族的瑶族反复迁入,并反复建立社庙,许多瑶区社庙遗址的保有数量甚至超过村庄数量。仅富川县麦岭镇黄牛井村就有社子坪遗址、石鼓山遗址二处,其邻近的桃美岭村也有虎头脚遗址一处。这些遗址中所保留的神像造型不一,社庙的建造年代也各不相同。

富川县麦岭镇黄牛井村社子坪社庙遗址

现存的石鼓山社庙,没有庙宇建筑,只是将石雕神像置于崖厦之下,神像前设一块长方形的石板作为拜台。拜台的前面还设有香炉。神像大部已被严重毁坏,特别是头部破坏更为严重,仅有3件神像仍然保留头部。神像头顶冠部左右各出一角,面部被磨成一个平面,然后用阴线对五官作简单刻划,身体的其它各部为圆雕。社子坪和虎头脚社庙毁坏严重,神像和祭台均已流失。

富川县劳溪山过山瑶对社王供奉特别隆重,祭社时,不仅要点香,用糯米糍粑供奉,有时还要将土地神放在玉米地边,祈求社王保护庄稼不被风吹、鼠咬和野猪吃掉。他们打得野猪之后,将头、尾、腿都用来祭土地,还要用一只鸡陪供。只有祭完土地之后,自己才可烹煮野猪吃,吃时还不许说话,否则,人们认为下次会打不到野猪。

土瑶地区在村头路旁常可看到社王庙。庙的建筑形制是以木柱承重,顶盖茅草,四面无墙,一面靠山。供台以三合土夯筑,上面供着几块石头。每块石头前放一个土碗作香炉。每年至少祭祀三次:农历二月、六月和八月的初二日,目的是祈求土地社王保佑庄稼长得好。(www.daowen.com)

(三)风水林。风水林主要见于富川平地瑶村寨,是贺州瑶族地区不以建筑形式存在的天然宗教场地。富川县每个定居较久的平地瑶村旁均保留一山古树,称神林,也称风水林。山林的每株树均被认为是灵物,绝对禁止砍伐,也禁止破土动工搞建筑,尤其禁止随意大小便和在林子里讲亵渎神灵的话。林中还必定建有简单庙宇,供奉社王、盘王、土地或本境神祇。

钟山县两安乡沙坪村平地瑶寨后的风水林

(四)盘王庙。土瑶和过山瑶经济有限,所建盘王庙并不多。富川平地瑶地区盘王庙相对较多。每座盘王庙所供神像包括盘王、刘娘传说中的人物及一些道教和巫教神祗,共有16尊,盘王居中,其右是庙王、武功娘娘、两名道教师、太尉判官、土地。其左是白马大王、刘仙娘之子、白龙王、白仙娘、两名刘仙娘之女、刘三姐、云飞。刘仙娘与白龙王是夫妇。盘王庙主要在2月28日、5月28日、8月28日、11月28日和开春节祭庙,祭庙时要杀一头猪,请两名道师。平时也有许愿,如遇小孩有病就到庙中祭祀求神。

八步区黄洞瑶族乡都江村盘王庙内殿

(五)刘娘庙。是供奉刘娘神像的庙宇总称。以富川县柳家乡、莲山镇、白沙镇、富阳镇、古城镇为中心,广泛流行于毗邻的恭城、八步、钟山等县区和湖南的道县、江永、江华等地。在富川县共有柳家乡的淮南庙、富阳镇涝溪山的双石庙、莲山镇大莲塘村的统管庙和白沙镇的水源庙等。其中,只有柳家乡的“淮南庙”将刘仙娘和白龙王的神像放在主位。

柳家乡“淮南庙”历史悠久。史载它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第一座“淮南庙”座落于柳家乡柳家源西岭山下淮南河边的柳家初中校园南面,光绪十六年(1890年)曾经重修,光绪版《富川县志》第三卷·营建志·坛庙条、《古今图书集成·方與汇编·职方志》“寺庙考”条等文献对它均有记载。1967年6月17日“淮南庙”被拆毁后,民间将庙中的刘仙娘等神像暂移至富川县柳家乡凤岭村红岩山脚的红岩山洞中,洞前原为一小寺庙[1]。1996年,当地百姓正式筹资建“淮南灵宫”于红岩山侧。据柳家乡凤岭籍人徐长乐撰写的“淮南灵宫序文”碑记述,明朝初时,明太祖登基始敕封得道刘仙圣母、白龙帝君、郎君小娘诸神,登坐淮南宫殿。万民感其德泽,敬奉朝拜,香火盛极一时。2003年,百姓又在富川县柳家乡茅樟村旧祠堂处增建“淮南宫殿”祭拜刘娘。“淮南宫殿”内有碑刻:相传,明洪武年间,藩兵侵犯,民不聊生。刘娘为救国救民挺身而出,巧用蝗蜂毒蛇阵,击败藩兵得胜回朝。明成祖朱棣降旨敕封得道刘仙娘。然刘娘不恋朝中高官厚禄,提请封银三百两,返回富川庇佑万民。君皇恩准,刘娘谢恩回到富川柳家,在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下山凤地建立“淮南庙”,与祖籍双石庙的夫君白龙帝君,孩儿郎君小娘、贺县的云溪、恭城的黄太尉、湖南永州的刘三妹、莫仙娘等八位神仙共同庇佑各地臣民。自永乐年间始建“淮南庙”以来,富川各地乃至毗邻的恭城、八步、钟山和湖南的道县、江永、江华等地,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由于年深月久,至民国初期“淮南庙”已修建3次。第三次毁于公元1967年农历七月二十六日。

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当地群众特别是妇女都要进“淮南庙”祭拜刘仙娘。当地称这种祭拜活动为“下茶”。传说,农历六月十三是刘仙娘诞日,六月十五是白龙帝君诞日。因而,这段时间也是刘娘庙的庙会日。每年秋收后的白露期间,当地群众会组织“刘娘出游”活动。每三年或五年还要举行一次大型的出游活动。神像出游前一夜,庙会组织请来巫公主持“调庙”仪式,历时好几个小时。期间,巫公边作法事边唱念“请仙娘”等词[2]。还要将刘娘庙内所奉众位神灵的传说从出生到成仙、功绩等一一念出。第二日,刘娘等神像开始出游。神像在每个村的巡游时间为两天一夜或两天两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