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过山瑶、平地瑶、土瑶这3个瑶族支系已在贺州完全成形。与此同时,在富川和钟山等地瑶区还新形成了梧州人、民家人等两个汉族族群。这两支族群的分布地与瑶族犬牙交错,有部分习俗又大同小异,如不细加区分极易混同。
过山瑶分布于深山老林,大部分都没能定居下来,过着在山中辗转迁移的游居生活,有些甚至迁出了贺县。贺县瑶民赵进庆就于1932年过山迁居到了广东省连南县老君山。这一年,赵进庆带着盘二妹、盘三妹、盘四妹、赵满妹(赵进庆厶妹,贺县瑶族子女可随母姓,也可随父姓)等4位妹妹一起迁到了老君山。几年后,盘四妹因病早亡,另一个妹妹因为思念故土一家人又回迁广西。现在连南老君山赵姓过山瑶均为赵进庆这一支的后裔。从族谱上看,过山瑶都是来自不同地方的千家洞,流转于贺州各县区和相邻的江永、江华、恭城等地。
过山瑶居住分散,一般一个山头只有三两户人家,七、八户人家的村屯少见。房屋结构简单,多采用杉木皮盖顶,有一、三或五个开间,分上下两层,楼上堆物,楼下住人及烧煮。过山瑶的屋场都设在山坡,房屋空间较窄,厕所、猪圈及牛栏也多距屋不远。
平地瑶服装基本汉化,但在信奉方面仍与过山瑶近同,崇祭盘皇,还盘王愿,且三年一小愿、十二年一大愿。喜建盘王大庙,每逢节日都要拜庙。梧州人、民家人不设盘王庙。婚姻上,过山瑶多招郎入赘,嫁女者极少,且赘婿不受轻视。梧州人、民家人及平地瑶则多是嫁女,个别入赘,且赘婿没地位。
据族谱记载,梧州人祖籍地多在浙北,后迁到广东肇庆府,最后迁到富川。因肇庆与梧州相邻,口音与梧州相同,富川百姓就称这支人为梧州人。梧州人与平地瑶一样,在民国时,妇女都不裹脚,被称为“大脚人”。他们之间互通婚姻,当梧州人和平地瑶有婚姻关系时也可以被称为瑶族,如富川县朝东镇凤溪村居民本为瑶族,但村中的陈姓和翟姓是“梧州流寇”,他们到凤溪后通过婚姻,最后也融为瑶族。
族谱记载,民家人多是从湖南迁来,这一支族群妇女都裹脚,也称小脚人。在民家人、梧州人和平地瑶三个混居族群中,民国时只有平地瑶被称为“瑶牯老”。民国之前,也只有平地瑶考举人时受到限制。虽然平地瑶也有人当官,但由于是瑶族,较受歧视,所当之官职位都不大。而梧州人和民家人在民国之前是当地的主要统治者。经济上,民国之前,富川县民需交的税粮有官粮、民粮、瑶粮三种,平地瑶交瑶粮,梧州人和民家人交民粮、官粮。
平地瑶村落多是靠山岭的坡地,住户集中,少者几十户,多者百余户。因晚清至民国时社会动荡,常有盗匪打劫,清末至民国年间建成的平地瑶村落在各个巷道内都层层安置闸门。(www.daowen.com)
平地瑶民居建筑较好,都是火砖瓦房,形式上有三间平列和二间平列两种。一般都有楼,三间者都是二进,中间是厅堂。有前后两进均为厅堂的,也有前进为堂,后进为卧室的。厅堂内设有祖先神龛。两稍间的后进为住房,前进为厨房,或堆放零星杂物。二开间者也为二进,有的用一间的全部作厅堂,也有的用一间的前进为堂后进为房。另一间前进为厨房,后进为卧室。三开间和二开间楼上均不分间,也不住人,用来堆放谷子或其他物件。大多数人家都有天井,天井两边也有房子,分上下两层,楼下住人,楼上存物。
牛栏、猪圈都在屋后园地,只有个别人家因地太小,设在天井边。平地瑶每家都在屋后有厕所,多与牛栏猪圈相连。平地瑶盖房子都讲风水,盖新房时先起大门,竖门板时有亲朋来祝贺。
在平地瑶社会,同一祖先的某一个姓氏之下,由于子孙增多,往往分为好几支人。同姓的血缘亲族称为家族,分支后称为房,或房族,家族的关系要疏远一些,房族的关系较亲近。房下面是家庭。
平地瑶家庭由一个父亲血缘的两三代人组成,父亲是当然的家长,父亲死后由儿子掌握家庭,但如果父亲死后,儿子又未成人,尚不能掌管家庭,则由母亲管理,儿子长大了,再还权于子。
在平地瑶社会,祖辈遗留下来的山场或水田是家族的公共财产,全族共有,任何人不得私自盗卖或侵吞。公共山场和田土一般租给别人耕种,租谷主要用作清明扫墓祭祖开支。扫墓时,同姓同族各户选一代表,在祠堂内集体共食,60岁以上的男性老人还由族内设宴另行款待。
其他民族的人迁入平地瑶居住的村庄,每年须缴纳一定费用,因为瑶族祖规说不与外人杂居,且认为外人多了自己会吃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