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中期贺州瑶族政策与俍兵入贺

明中期贺州瑶族政策与俍兵入贺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中叶开始,两广瑶区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瑶变事件时有发生。从明中叶的正统年以后,明朝采取了以剿为主的治瑶政策。征瑶的第二个策略是“以夷攻夷”,在广西就是执行俍兵制。[101]在执行土兵制瑶的政策后,壮族俍兵源源东来,贺州的壮族人口有了显著增加。是明朝统治者征调来“平乱”和“屯田守险”的俍兵及其亲属。

明中期贺州瑶族政策与俍兵入贺

明代中叶开始,两广瑶区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瑶变事件时有发生。虽然瑶区有屯田官军驻守,但“官多庸懦,士多老弱,军政不修,军威不振”且多逃亡。弘治年间,广西屯防官军由洪武、永乐时的12万人降至1.8万,屯军已无法对瑶变事态起到震慑作用。从明中叶的正统年以后,明朝采取了以剿为主的治瑶政策。

征瑶的办法首先是困瑶。就是调集官军对发动事变的势力进行包围,将变乱之民围困于山上,不让他们下山,并收割他们种下的粮食。“四面分守,截其出路,彼既不得掳掠,又不得耕种,不过一二年,皆自毙矣。”[98]“于秋成时…列屯贼境,扼其要路,收其所种谷、粟。彼无粮食,势必自穷,乘机擒戮,可绝后患”[99]。同时,还限制和禁止铁器、大米食盐、布匹等物资进入瑶山,对瑶山进行经济封锁;对“兴贩鱼盐等物进入瑶峒买卖”的商贩“出榜严加禁约,违者处以死刑”。明万历年,为镇压昭平县和富川县黎天龙所率的瑶、壮冲突,明朝廷“于(府江)西岸仙回复古眉而与高天、冲口为一军,军一千六百人,备陆内、六章。于龙头矶为一军,军一千人,属汉官,备马尾、田冲、黄牛及三峒。于上峒、古西复峰门为一军,军一千六百人,备羊厄、峰门、卢仙、大喃,兼视中峒。于下峒、东练、南源为一军,军一千人,备大宅、东瓦,皆屯田”。

征瑶的第二个策略是“以夷攻夷”,在广西就是执行俍兵制。俍兵是明朝官府从广西西北面调集到贺州屯田防瑶的壮族士兵。这些俍兵作战勇敢,其所屯之田均分布在瑶人与民人的交界地或瑶人下山道路的隘口,起着隔断民人与瑶人联系的作用,防止双方发生摩擦。巡按广西御使冯彬说:“广西之患,莫甚瑶壮,与其招募以防贼,不若招募以剿贼。据其巢,耕其土,……广西一省,狼人居其半,其三瑶人,其二居民。以区区二分之民,介蛮夷之中,事难猝举。且免差应调,土狼积习,今日应募以平之者,安知他日不各据其地转而为贼乎”。扶持屯田俍兵占据肥田沃土发展势力以防瑶族叛乱,是明政府的重要策略。冯彬还说:“所调各处土官既至,宜厚加犒赏。俾其各认地方,从所径便,自抵贼巢。所得贼财,尽以与之,官军人等不许抽分科夺。”兵部尚书王竑还建议:“广西土官人等,有能招集土兵、狼兵杀败蛮贼,平定一村一寨者,即给以冠带具奏,量与官职。”朝廷一些官员也认为“(广西)左右两江土官所属,人多地少,其狼兵素勇,为贼所畏。若量拨田土兵于近山屯种,分界耕守,断贼出入,不过数年,贼必坐困”。瑶区的官军和屯兵在“以夷制夷”策略指导下强占瑶田,这导至瑶族与官府间的矛盾更加激烈。明巡按御史冯彬认为:只有强制征调土民,“各带器械,助官军攻守。官给牛具、种子,耕种贼田,就给兵款食用,图成灭贼之计”[100]。府江要地昭平堡“瑶壮率出为患,乞令上林土知县黄琼、归德州土知州黄通,各选子弟一人,领土兵各千人,往驻其地。仍筑城垣,设长官司署领,拨平乐县仙回峒闲田,与之耕种”。[101]

在执行土兵制瑶的政策后,壮族俍兵源源东来,贺州的壮族人口有了显著增加。到清代,贺州昭平的民族人口比例甚至出现了壮七、民二、瑶一的局面。现在贺州平桂区的鹅塘镇芦岗村、沙田镇逸石村、八步区南乡镇等地的壮族先民都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贺州。

八步区桂岭镇上马壮寨

瑶人主要住在山上,民人主要住平原,俍兵的屯田所就主要设在山麓。因而,迄今贺州民族居住区的总体分布趋势仍是瑶族在山上,壮族在山脚,汉族在平地。而且,越是容易发生瑶族冲突的地方,壮族村寨的布局越是密集。(www.daowen.com)

钟山县城至清塘镇地带历史上“为内八源门户,瑶贼出入经此”[102],为扼断“在县西隅与恭城接壤,深入穷谷”的一十六都和内八源等地瑶民的下山通道,明朝生员周真义招黄、姜、韦、莫、覃五姓壮丁留驻清塘,并在此地建立了古田壮村。钟山县壮族韦氏的族谱记载:其先祖居住在庆远府东兰州,明朝年间有梧州反乱,太祖忠英、忠良奉旨征服……,奉上司明文,安扎岩口清塘一带;万历四年拨入昭平里第一排,……钦赐桔芬四哨以作剿贼酬劳之功。族谱中同时还反映了当地壮族覃氏的来源。

昭平县仙回乡黄姓壮族亦是明朝万历初年为弹压英家、仙回两地瑶、壮少数民族起义而来的土官。他们进入贺州的始祖是古眉寨巡检司黄仲拙。

明代晚期,昭平人黎天龙所率瑶壮起义军的最主要根据地是黄姚镇界塘村五指山和今钟山县同古镇一带。明朝廷在平定这次事变之后,调集俍兵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在同古特设“土龙”巡检司,在黄姚设黄姚小营,并于松拍、骑龙、顶高、鸭公、高梁等五处设营屯田。今钟山东坪、凤立、罗望等壮族村寨,就是这些屯田官兵的后裔。今崩江村的壮族潘氏也是明万历初年随军镇压五指山瑶、壮起义而授职土龙巡检司的潘积穰后裔。

八步区鹅塘镇象脚村壮族覃氏、里松镇壮族陈氏、南乡镇壮族韦氏及平桂区沙田镇桥头村壮族黄氏等姓氏族谱均记载,他们都是明代俍兵的后裔。他们的入贺先祖均来自广西西部的河池、宜山、南丹一带。是明朝统治者征调来“平乱”和“屯田守险”的俍兵及其亲属。平桂区鹅塘镇和沙田镇的壮族先祖其所屯守的地方正是扼守土瑶、小尖头瑶和包帕瑶下山进入贺县沙田、莲塘、贺街、黄田等民人居住区的出山之口。

八步区南乡镇东部与广东连州“排瑶”聚居区相接,西南部沿着桂岭河顺流而下,可进入八步区的黄洞、贺街、步头等地的瑶区。南乡镇有大量壮族人口,他们的先祖当年也是以俍兵身份被迁来屯垦,其目的是防范连州、黄洞、贺街、步头等地瑶民联合造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