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至明代宣德年间,贺州瑶族只有一些零星起义。从明代正统年间响应桂平大藤峡起义、广东罗榜山起义开始,直至明末二百余年的时间内,贺州进入瑶族大规模起义的历史时期,其中又以昭平府江起义规模最大。
元早期,见诸史载的贺州瑶变仅有一次。昭平县《樟木林镇志》载:元初“狗儿巢”(今凤凰乡)瑶、壮起义,杀樊相国全家。元代贺州瑶族起义主要集中于元末,见诸史载的共有4次:
(一)元统元年起义。湖南永州档案局编的《永州大事记》记载:“元惠宗元统元年(1333年)十二月,广西(指贺州)瑶变民攻湖南,陷道州,千户郭震战死,变民焚掠而去”。这次起义直到来年才被讨平。“惠宗元统二年(1334年)三月,广西(贺州)瑶变复起,杀同知元帅吉列思,掠库物。遣右丞脱鲁迷失将兵讨之。”
(二)唐七起义。《元史·本纪第三十八·顺帝一》载,元统二年(1334年)九月,富川瑶族领袖唐七和唐廿十一率瑶族再次起事,他们“据其山险,连引数百里,大掠贺之临贺、富川,亦出道之永明、江华”。他们还先后攻占富川、贺州、恭城、阳朔、贵港、江永、江华等州县。元遣广西宣慰使都元帅镇国将军章伯颜统发河南、江西、湖广诸军及八番义从军镇压。唐七和唐廿一被擒杀。
(三)唐大二起义。元至元元年(1335年)四月,湖南道州瑶人唐大二与其部将蒋丙发动起义,攻占江华县城后,又攻打治地在今八步区贺街镇的临贺县城。《元史》载:“元至正元年(1340年)夏四月丁丑,临贺县民被瑶寇钞掠,发义仓粮赈之”[82]《明太祖实录》也载“瑶贼陷贺州”。
(四)蒋丙起义。《元史·本纪第四十一·顺帝四》载:至正三年(1342年)九月甲子,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巩卜班擒道州、贺州徭贼首唐大二、蒋仁五至京,诛之。其党蒋丙(道州人),自号顺天王,攻破连、桂二州。
因瑶人与民人相互争夺土地等生产资源,明代从洪武年开始,贺州瑶区一直动乱不止。但在正统之前,贺州瑶族的起义规模都比较小。正统前,明朝贺州瑶族起义共有3次:
(一)富川灵亭山瑶民起义。这也是明代贺州瑶族起义最早的一次:“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四月,广西指挥使言:‘平乐府富川县灵亭山、破纸山等峒瑶二千余人,占耕内地,啸聚劫夺,居民被扰。其恭城、贺县……等县之民,逼近瑶洞者,亦被其害’”[83]。官兵来追剿时,他们便“逃匿岩谷,及兵退,复肆跳梁”。这次起义虽然也波及到到恭城、贺县及湖南的道州永明、江华等县。但当年秋收时分,由于广西都指挥使司急调大批官军会同湖南永明、道州诸卫官军前来搜捕,义军退入山谷。官军入境后,“收其所种谷粟”,镇压了这次起义。
(二)盘大孝起义。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在富川逃吏首赐的参谋下,富川瑶民在盘大孝等人领导下发动起义。起义军攻占县城,杀死以知县徐原善为首的一帮县官。并使“统兵临境”之广西都指挥耿良丧师。他们还控制了广西富川、恭城及湖南永明、江华、道州等地。洪武二十三年,明朝廷急令广西都指挥使韩观与千户廖春督兵征剿。韩观会合永明、道州诸军,屯境围攻,盘大孝被擒。事后,韩观上奏明朝廷:“富川县灵亭乡乃瑶蛮出没之地,虽征剿累年未尽殄灭,恐复有乱者。”[84]为此,洪武二十七年,为防瑶变再起,明朝廷把梧州守御千户所徙入富川城中。
钟山县花山洞一带的苗瑶山民也响应盘大孝起义。他们四处出击,富川千户守御所不能抵挡。洪武二十三年十月,正千户钟益受征调从河南领兵抵达今钟山县花山镇(明代属平乐府富川县十一、十六都)镇守。二十四年,明朝复令湖北黄梅卫千户张尔光率兵前来镇压。钟、张二军在花山峒逐岩搜捕。二十五年,事平,张调京卫,钟益被授富川额外守御千户,留屯花山峒。
(三)廖六把起义。宣德二年(1427年),富川瑶族首领廖六把率民起义,镇远侯顾兴祖率兵攻打,但没能完全平息。正统元年(1436年)十二月,湖广、贵州总兵官萧授调湖广、贵州重派兵攻打,起义平息。
从明朝正统年开始,广东的粤北起义、罗榜山起义和广西的大藤峡起义都波及到了贺州。尤其是粤北起义,各地瑶族互相串联,彼此支持。广西的瑶族起义军多次攻入广东、湖南。“贼势不独岭南,且越江西,湖广界”[85]。正统十一年(1446年),大藤峡侯大苟所率的起义军打出广西,分路进击,其中一路经富川、贺县进入湖南江华、宁远、桂阳等地。这些起义极大地动摇了明政府在两广地区对瑶区的统治,贺州瑶区呈现不可控状态。志书中说:“明代……三江诸蛮遂桀骜不可制,而环贺之富、昭、苍、怀,有群起响应者。贺治东逼连山排瑶,北则江华壮寇,二百余年中,六里受其扰害,兵戈不已。”[86]
景泰元年(1450年)二月,富川县灵亭乡(今古城镇)瑶民盘姓子、廖八子等人串联湖南江华、永明(今江永)等地瑶民于富川八尺漯起义。他们结寨立栅,自称“胜道君王”。三月二十八日,这次起义被广西总兵田真部剿灭。盘姓子和廖八子战亡,其余义军被“招抚”,分别安置于特设的三十六源。富川瑶族地区“源”一级的基层行政建置从此时开始设置。
《天顺实承》卷301载:天顺三年(1459年)三月,贺县瑶族义军与连山义军联合作战,打到湖南江华。荔浦、富川等地起义军也纷纷响应。广西都指挥佥事邢斌说:“今桂林、平乐等府,荔浦、富川等县,贼巢遍地,民不聊生。虽有哨兵分捕,但官兵少,猝难应御。”[87]
1461年,富川、贺县、昭平等地瑶民先后起事。1463年(天顺七年)四月,大藤峡义军与贺州昭平府江的壮族义军联合约数万人,“欲入广东,流劫乡村”[88]。先是府江义军越过湖南界,“流劫桂阳等州县”。继而,大藤峡义军又“由平乐过江,欲攻湖南地方”。[89]
从明天顺年间至成化二年,贺县桂岭一带时有瑶变发生。明朝先后派征蛮将军颜彪会同两广巡抚叶盛以及湖广总兵官李震、佥都御史韩雍等人率大军至广西“平瑶乱”。《明通鉴》载:“是夏(明英宗天顺六年六日),湖广总兵官李震,率师由锦田、江华抵云川、贵(桂)岭、横江诸寨,破瑶贼。”
成化、正德年间,有一支瑶民起义军经常活动在府江沿岸的大小桐江、洛口、昭平仙回等村寨。他们“挟短兵长弩,出府江劫船”[90]。后被都御史韩雍、陈金讨平。又据记载:“仙回诸贼围永安州,复要执知州,掠其印,要厚赎始得出。当是时,道路梗塞,城门昼闭,永安、荔浦,几至陆沉。”[91]这支义军中以杨钱甫所领导的起义队伍势力最强。他们以三峒、仙回、高天诸寨为中心,互相依倚,经常出击两广交界地区。
正统以来,明代贺州瑶族起义蜂起,大小战事更是无数,仅大型起义就有13次:
(一)昭平破城起义。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大藤峡瑶民起义军与昭平府江瑶民联合起事,两广总督朱英所筑昭平土城被攻破。这次起义成为贺州瑶族府江起义的起点,直到明嘉靖时(1522-1566年),府江兵备道郑茂大力镇压,破峒寨270所。连续数十年的贺州府江瑶族起义才开始逐渐转弱。郑茂还设堡戍守。但瑶壮义军仍凭险袭击府江官船。郑茂多次督军围剿。并令昭平、古眉二土司扼险,增设仙回、马尾二营,连接永安要塞,修复广运、足滩二堡,控制官道。
(二)韦万起义。明弘治年间(1488-1505),昭平府江西岸壮族头领韦万率兵攻破永安州(治今蒙山县城)。昭平全县瑶壮响应,杀死府江指挥使张敞。直到正德十一年(1516年),都御史闵圭和总督陈金调两广兵压境,起义才算平定。(www.daowen.com)
(三)昭平堡起义。弘治八年十二月,昭平府江一带瑶族“寇平乐县昭平堡”[92]。起义军还于府江沿岸抢夺官商船货,官军不敢追捕。《明实录》:“广西府江自平乐以下昭平以上,俱有官军守堡。但府江每秋后,水落河窄,舟行近岸,多为瑶贼所劫。军堡隔远,不能趋救。”
(四)贺县起义。正德二年(1507年),贺县瑶壮联合起事,至1511年才被两广总督熊绣镇压。正德六年(1151年)九月已酉“广西怀(集)、贺等县瑶贼平”[93]。
(五)邓李护起义。正德十年(1515年),富川瑶民邓李护、梧州流民陈大佑,率领群众联合攻打富川千户所,千户黄铠被掳。
(六)全文清起义。正德十二年(1517年),都御史陈某领兵剿杀瑶族首领全文清,并镇抚今钟山县罗溪、罗旧两地和富川县龟石、擎田等地瑶民。
(七)倪仲亮起义。嘉靖初年,倪仲亮、邓良朝、李三第在贺县领导瑶壮起义。首先在黄洞、弓山、螺石一带活动,队伍急增至数千人,并与广东连山义军联合,活动于广西贺县、广东连山、德庆、封开及湖南的衡、永、郴等地之间,历时达30余年之久。嘉靖二十七年,提督两广侍郎张岳与镇守两广地方总兵官征蛮将军太保兼太子太保平江伯陈圭等人调广西土兵及两广官军共7万人,分哨进剿,起义失败。
(八)邓文经起义。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平乐府和富川县派兵于大庄、大岷、小岷、沙溪源和槽碓源等地镇抚富川县西乡(今钟山两安镇)的瑶族首领邓文经、莫狗里所率瑶族义军。
(九)隆庆年起义。隆庆三年(1569年),府江三洞中的昭平、平乐、蒙山等三地瑶壮联合起义。以此为标志,昭平府江沿岸瑶族起义复又变得激越。1571年4月,两广总督殷正茂提议治壮、瑶五条措施,坐镇昭平专防。一方面采取抚瑶措施,派兵船在府江上巡逻,发盐给瑶、壮人以使其停止劫夺。另一方面采取防的措施,砍伐沿江草木以便观察瑶壮的活动,增加堡兵粮饷,以加大震摄力。与此同时,还派重兵征剿。但瑶壮起义并未因此停歇。1571年,杨公满领西斫、仙回义军攻破永安州(治今蒙山),杀死知州杨惟执,都御史谭纶与总兵俞大猷计划进剿,经年未敢出兵。府江兵备使陈其乐为此被贬。但即使防守措施严密,这年九月,贺县与界邻的广东怀集县瑶民仍在覃公浪、吴父晐、覃父敬及广东连山县李公旺等人领导下起事,平乐县鱼狗峒等地的瑶民响应,活动于府江两岸,前后3年。隆庆六年(1572年)10月,总督殷正茂与广西巡抚郭应聘调兵6万,以李锡为总兵,水陆并进,进剿昭平、平乐、蒙山三峒。义军在杨钱甫等人的率领下与官兵鏖战达4个月之久,直到次年元月战斗方告结束。官军首破古西、岩口、赤鱼、青靛;西岸兵破太平、古田、马尾、彪滩、仙回;东岸兵破黄洞、古冒、水产、河冲[94]。杨钱甫被俘。三峒耕田悉数分给官军屯垦。为防止这次瑶族起义波及信都平原,贺县亦组织力量对铺门镇中华村石城作了加固维修。
(十)黎天龙起义。昭平黄姚与钟山同古交界地带属明代富川县上四屯。明万历初年,上四屯壮族酋长黎福庄与其子黎天龙于五指岩(今昭平县黄姚镇界塘村)和白帽岩(今钟山县燕塘镇黄宝村白帽山)发动起义,贺州瑶壮多有归附,队伍迅速发展到一万多人。万历二年,天龙父子率众围攻今属钟山县公安镇的邓塘、廖屋二村,抓获富豪欧孝廉,直逼富川县府。万历三年(1575年),大中丞广西巡抚吴文华在给府江兵部副使徐作的檄文中称:“定百粤,必先定昭平。”[95]黎天龙起义,也是明代贺州最后一次大型的瑶壮起义。
万历四年,黎天龙又率众千余人出击贺县桂岭。广西巡抚调兵拦阻,天龙败归五指岩。与白帽(今钟山花山)友军互为声援,转攻平乐府江。广西巡抚增兵镇压,黎福庄被擒并受降做官。官府招降天龙,被拒。天龙扎寨土龙村(今钟山同古),竖黎天朝大旗。这年11月,徐作调兵配合总兵李锡围剿义军。当月占领白壁,12月占领白马、板燕。万历五年(1577年)6月占领六勒。11月,上四屯参将吴京督师占领福村、茅花、大梁、五指。天龙在土龙的大寨和在界塘的五指岩驻地均被攻破,被迫退至韦峒(今钟山县清塘乡桔芬村)。12月,官军又功取铁钉、穿水、黄祈、大洞、捧岩等义军据点。然后集中兵力攻下五指山的二、三岩。翌年正月,五指山最后据点被攻破,黎天龙兵败身亡。
昭平县黄姚镇五指山
岩头石空唪天龙巢遗址在山头上有绕山城墙
岩头石空唪天龙巢遗址石门
贺州迄今仍保留有这次起义的七处义军根据地遗址,它们分别是:今昭平县黄姚镇界塘村五指山出气岩山巢、黄姚镇界塘村总管山牛崆巢、黄姚镇界塘村岩头石空唪天龙巢、黄姚镇扬村白马巢,今钟山县清塘镇桔芬巢、钟山县红花镇北曹村山马巢和今昭平县巩桥镇罗望村金鸡巢。
(十一)张公禄起义。万历元年(1573年),昭平南源(今昭平五将)张公禄与阳朔廖金滥组织南源义军余部袭击古西、岩口等地官军,占据峰门、山湾等营。郭应聘再次发兵征讨,夺回峰门、山湾,并派兵屯守二营[96]。《平乐府志》载:直到明万历六年(1579年),明将陈应春、韩泰戌利用叛徒在义军中制造内乱,至张公禄和廖金滥父子被擒,这次起义才最终告败[97]。
(十二)盘花婆起义。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府江道兵部副使林廷升出巡昭平。把总曾唯因与北陀壮族头领黄朝田有隙,趁机诬告黄头领谋反,并随即将黄下狱问罪。黄朝田数千部众在今昭平县北陀镇的乐群村筑城与朝廷对抗。府江瑶壮向来风雨同舟。2月,瑶族首领盘花婆为支援北陀壮族,率众攻打龙塘营,活捉提调指挥使朱元庆全家。3月,另一瑶族首领唐则婆率众攻打平西、下陂,杀死官员黄汝贤和前来救援的官员张懋功等10余人。荔浦瑶族韦扶仲和平乐岩头、恭城寨面等地瑶族群众纷纷举旗响应,或袭击官军,或攻城夺堡。7月,总督戴耀火速移镇平乐,调兵进剿。他以都佥事董元镇为总兵,孟宪文、侯国弼、李应扬为副总兵,在参将杨元、都司甘霖、游击郭酉科等人的协助下,统兵6万,分道进击。义军寡不敌众,北陀古城被破,起义失败。为此,北陀、九冲一带村寨被改名称为“大赦”、“平恩”。嗣后,官军攻入昭平北部、东北及恭城、荔浦等地。戴耀随后还报请设置北陀抚夷同知。接着,又于万历二十八年(1660年)重筑北陀城,派重兵镇守左右二营及九十八营堡。戴耀这次重剿之后,明代贺州瑶族府江起义从此平息。
这次起义据点北陀古城迄今仍有部分保留。其城墙内为夯土,外包青砖。城墙高二丈,周长三百六十四丈,共三门,门上有楼。现仅存北陀中学至北门一段的城墙长约三百米。
(十三)排瑶起义。崇祯十七年(1644年),怀集(明属广西,今属广东)排瑶起义,被官兵围剿转移至今钟山县地,富贺监军道周士元父子率兵追剿,被起义军击败,周氏父子阵亡。
昭平明代古城城墙遗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