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贺州瑶族地区社会矛盾激化

贺州瑶族地区社会矛盾激化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瑶族常为争夺近山的水旱田土与毗邻的汉、壮族发生矛盾,这引发岭南地区大量的山场、田土纠纷。明代瑶族继续实行刀耕火种的游耕方式。瑶族移到新迁入地之后,常因对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重新分配导致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明代为防瑶族起义采用驻兵屯田制度。为此,瑶族可耕之地迅速减少,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到明中期,岭南瑶区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瑶族与官府之间的矛盾也日益难于调和。

宋代以来随着大量瑶民不断进入,岭南人口快速增长。再加上南宋至元代因战乱导至大量中原农耕民的迁入,岭南出现了较大的人口压力。瑶族常为争夺近山的水旱田土与毗邻的汉、壮族发生矛盾,这引发岭南地区大量的山场、田土纠纷。史书对这方面的记载屡见不鲜:“田地多被瑶人侵占,粮累民赔”[63];“占耕内地”、“居民被扰”[64];“瑶寇不时出没……近山多荒田,为贼占耕”[65]

明代瑶族继续实行刀耕火种的游耕方式。“刀耕火种,食尽一山则移一山”[66]。“今岁此山,明年又别岭矣”[67]。瑶族移到新迁入地之后,常因对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重新分配导致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明代为防瑶族起义采用驻兵屯田制度。这些驻兵所屯之田很多原本都是瑶族的土地。明朝将起义农民的土地称为“贼田”,剿平起义之后,将取得的土地分给官军或招募土兵耕种。明代中期后,朝廷所能支配的土地已经所剩无几,用来奖赏、分封给功臣、官员和屯兵的土地只能依靠兼并基层农民的土地。为此,瑶族可耕之地迅速减少,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到明中期,岭南瑶区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瑶族与官府之间的矛盾也日益难于调和。嘉靖二十五年六月,巡按御史冯彬在筹谋镇压瑶族起义的对策时就说:“广西之患,莫甚于瑶壮。……克敌制胜要在有兵。广西兵不满万而贼数万,每岁必召募以剿贼,……据其巢,耕其土。……盖贼之所穴,皆美田肥土,我兵无不愿得之者,因其愿而令之,蔑不胜矣。”[68]再如:“隆庆六年,巡抚郭应聘破府江贼,以三峒、东西岸、仙回(贺州昭平仙回)、高天各田,分给土目领种[69]”。具体做法是:“上中峒属之把总齐凯,领田一万三千三百八十亩有奇;下峒属之土舍覃文举,领田八千六百六十亩有奇;东岸属之土族岑仁,领田一万五千二百亩有奇;西岸龙头矶诸兵领田五千一百九十亩有奇;仙回诸兵领田八千二百六十亩有奇;永安、高天、古带诸兵领田二千二百亩有奇。”《广西通志》载:“万历元年题准广西清出瑶壮占据田土,除平乐荔浦、永安原系民田拨还耕种、办纳赋役外,其余具拨今立土司募兵领种,每兵给田十亩,其大小头目酌量加添,三年后方行起科,每亩上征三升,一应差徭,悉行蠲免。”[70](www.daowen.com)

从成化开始,官府还对广西少数民族实行食盐封锁政策。成化元年,明朝编修官丘浚上疏说:“广西不产盐,而两江(指明代广西的左、右江道)尤为难得,宜严立私贩之禁,量为功次等则,以为赏劳士兵之资。”[71]盐禁使得深山之中的少数民族只得另寻食盐替代品。“山深路远不通盐,蕉叶烧灰把菜腌。”[72]为了获得食盐,贺州瑶族与广西其它地区瑶壮等少数民族一样,时常结群到桂江、贺江等从广东向广西运盐的水路上截击官运盐船。《粤西丛载》:“府江(今阳朔至昭平一带的桂江河段),上接漓水,下达苍梧,为广右咽喉江道,绵亘五百余里。两岸诸瑶壮依凭险阻,时常出没。”《明实录》也载曰:“广西府江,北抵桂林,南连梧州,而平乐府界乎其中,上下八百余里,两广舟船必由之路。民夷杂居,无城廓藩篱之限。苗贼据险出没,江道阻塞”。隆庆五年,为了防止瑶壮起事,广西巡抚右佥都御史殷正茂不得不提出“犒赏瑶壮鱼盐,以息劫夺”[73]的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