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瑶能够成为一个民族支系,主要是有一些文化特征被这个支系的所有成员共同遵守。这些文化特征在盘瑶的民族典籍《评皇券牒》[2]中有高度概括:
(一)以神犬盘瓠为创世图腾,即“瑶人根骨系龙犬出身”。
(二)跳长鼓舞、穿民族服饰、唱瑶歌。即“敕令伊十二姓子孙,摇动长鼓……身着花衣赤领,摇天动地,唱歌不绝。”“敕许今后三年一庆,五年一乐……摇动长鼓,吹唱笙歌、鼓乐,务使人欢神乐,物阜财兴。”“始祖盘瓠死后,绣五色斑衣一件,依木封棺埋葬”。
瑶服斑斓
八步区步头镇西山瑶村民的山居环境
(三)不服徭役。即“准令各州县官吏,不许使人科派王瑶诸般夫役。通货利买卖,与蠲免一切丁夫役”。
(四)居住山林,刀耕火种。即“准令一十二姓盘王子孙各山林刀耕火种,营生活命”。《评皇券牒》还引用《后汉书》说瑶族子孙“好入山壑,不乐平旷”[3]。
(五)过山搬迁。即“准令王瑶子孙日后择居山林,搬移家眷,大小男女,行动成群”。瑶族的迁徙都是集体行动,要么举族同迁,要么一房一姓共迁。有时决定外迁大计的甚至由妇女主持。《十二姓瑶人游天下》中就写道:“龙头山住本是好,马鹿反乱透心忧,马鹿耗散无奈讲,姊妹商量好出游”。“景定元年四月八,姊妹齐齐到海边,齐家商量出渡海,姊妹众齐广山游”。(www.daowen.com)
(六)强调在天旱之年为民求雨的特权。即“准令天时不雨,禾稼旱黄,仰王瑶子孙依时出巡县乡村,祈求雨泽,禳国利民”。[4]瑶族喜居深山,田土灌溉不易,望天田很多。《评皇券牒》载:“所属山场,离田三尺三锹戽水不上(之地),任从王瑶子孙耕管为业”。稍遇天时不利,风雨失调,瑶区就会出现旱灾,瑶族把求雨的祭祀活动看得很神圣。在今富川县瑶族村寨中,古井附近都会设有井神以祈佑泉水常流。瑶族村寨附近只要有溪河的源头,村民就会在源头处设水神,以祈佑溪不干涸。在特别干旱的年份,还要到一些较高的石山顶上设求雨台。
今富川县麦岭镇毛田村合盆寨北面的一座石山上仍保留有一座康熙年间的求雨台。台上有石雕神案二件、香炉两件、神像三件。其中南面一件神案长82厘米,高42厘米,宽37厘米。北面一件神案长137厘米,宽37厘米,高42厘米。三件神像均置于北面神案的北面,与神案紧邻。香炉置于北神案之上。香炉均为圆台柱形,上大下小,内挖空如盆。在神像的北面设有捐款碑,碑上刻有费、赵、曹三姓捐款人的姓名和建造年代“康熙己亥年”。
富川麦岭平地瑶清代早期求雨台
在当地居民中,费姓、曹姓为汉族,赵姓为瑶族。而且赵姓是当地的大姓,人口最多。
(七)用信歌寻根访祖来强化民族支系的文化特征。盘瑶不论走到哪里,即使关山隔阻、远涉重洋,都要用信歌查访亲友。他们的信歌并不仅限寄本支本族,而是凡有瑶人的地方都互相传寄。如云南与越南瑶族间的信歌《查亲访古寻根歌》就写道:“信里一章查亲歌,……依祖宗支批名字,五家七姓(传说瑶族共十二姓,这里指整个瑶族)得通知”。信歌在整个民族间的联络使得盘瑶这个瑶族支系具备了相当强的凝聚力。历史上,盘瑶发动重大政治、军事行动时,就经常能看见不同地方的瑶族互相响应、互相支援的情况。
瑶族是一个四处迁移的民族,受迁入地条件的限制,一些支系由于在地理上与世隔绝,独自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另一些支系或因受外部影响的程度不同,也会有先进和落后的差异。久而久之,即便同样都是瑶族,都保持有瑶族的民族文化共性,但不同地域的瑶族支系在文化上也会有差异。贺州各瑶族支系的文化面貌也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历史上,瑶族一直具有过山垦田,田荒再过山的迁移习性。再加上战乱、灾荒和历代移民政策等原因,从东汉晚期开始,不断有瑶族进入贺州,而且不同时代的贺州瑶族还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