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多自主水下航行器协同运动试验成果

多自主水下航行器协同运动试验成果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使用鱼小雷AUV作为领航者,红小雷和白小雷AUV作为两个跟随者,分别称为跟随者AUV1和跟随者AUV2,在水池中进行多AUV协同运动试验[3]。表10-10多AUV协同运动试验跟随者编队参数图10-31多AUV协同运动水下试验场景在协同运动任务开始前,跟随者AUV与领航者AUV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散乱的,如图10-32所示。

多自主水下航行器协同运动试验成果

使用鱼小雷AUV作为领航者,红小雷和白小雷AUV作为两个跟随者,分别称为跟随者AUV1和跟随者AUV2,在水池中进行多AUV协同运动试验[3]。在试验中,领航者的速度为0.5 m/s。选定以较慢的速度进行试验,一方面是受到视觉试验装置造成的水阻影响,领航者无法以较快速度前进;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率。跟随者的编队参数列于表10-10中。水下试验场景如图10-31所示。

表10-10 多AUV协同运动试验跟随者编队参数

图10-31 多AUV协同运动水下试验场景

在协同运动任务开始前,跟随者AUV与领航者AUV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散乱的,如图10-32所示。开始任务后,为了避免航行灯的灯光对彼此造成影响,两个跟随者均关闭航行灯。首先,两个跟随者AUV首先下潜到0.2 m,等待深度到达设定深度正负0.02 m后,开始逆时针旋转搜索领航者AUV的光信标阵列或AR Marker,如图10-33所示。

图10-32 任务开始前各AUV的位置关系

图10-33 跟随者AUV正在搜索领航者

随着跟随者AUV的航向逐渐指向领航者AUV的方向,两个跟随者AUV最终能看到领航者AUV的光信标阵列或AR Marker。在试验中,由于距离领航者AUV较远,两个跟随者AUV首先识别到的是领航者AUV搭载的引导光信标阵列。跟随者AUV对光信标阵列在图像中的四个点解析后,输出领航者相对于该跟随者的相对位姿,此时的主控软件界面如图10-34所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之前AUV在寻找过程中产生了运动,因此造成了对领航者AUV的光信标阵列识别不稳的情况。可以看到在日志记录区记录了多个“光信标惯性引导”状态,即将最后一次看到目标的偏航角与自身IMU输出的偏航角相加,作为对目标航向的预测并作为航向控制的目标。同时,保持最后一次发送的侧移指令,尝试找回目标。可以说,惯性引导的加入大大增强了任务的实现性和试验的鲁棒性。此时的试验场景如图10-35所示。

图10-34 光信标引导阶段主控软件截图

图10-35 跟随者AUV正在由光信标引导

跟随者AUV观测到光信标阵列后,根据光信标阵列提供的6自由度信息计算编队误差,并在协同运动控制器的作用下输出控制量,跟踪目标深度和航向,向着领航者AUV前进。随着跟随者AUV与领航者AUV距离的缩短,AR Marker逐渐进入视野中并越来越清晰。应当指出的是,在最初能检测到AR Marker的阶段,识别尚不稳定,因此AR Marker追踪只有当能够稳定识别同一个AR Marker 1 s以上方可进行。跟随者识别到AR Marker的试验场景见图10-36,最初识别到AR Marker时主控软件界面如图10-37所示。

图10-36 跟随者AUV识别到AR Marker(www.daowen.com)

图10-37 最初捕获到AR Marker时的主控软件截图

识别到AR Marker的同时,跟随者AUV根据自身配置文件中对领航者携带的AR Marker位置的定义和跟踪ID的设置,判断当前Marker是否是自己所应该跟踪的AR Marker。如果不是,还需要确定自己下一步的位移方向。在此过程中,跟随者利用所有能够识别到的AR Marker求解姿态,并求出均值,作为当前的控制依据和编队误差的依据。不断控制直到编队误差收敛为0,此时的主控软件界面如图10-38所示,最终达到的协同运动状态见图10-39。

图10-38 AR Marker追踪阶段的主控软件截图

图10-39 跟随者AUV利用AR Marker进行协同运动

考虑到领航者AUV处于运动状态,有可能出现领航者AUV的机动过程导致跟随者AUV在视野中丢失目标的情况。此外,跟随者AUV机动幅度过大也会使图像出现动态模糊导致无法正常识别的现象,如图10-40所示。此时,可采用与光信标阵列阶段相似的策略,如果未能成功识别,则取最后一次识别到目标的位姿信息作为预测,将AUV向该位置调整,同时保持侧移力不变。如果未能在7 s内成功找回,则重新在当前深度转向寻找。如果当前深度未能找到,则增加寻找深度后重新尝试,直到找回目标或触发安保程序。

图10-40 由于动态模糊导致未能成功识别的AR Marker

协同运动过程中,2台跟随者AUV的深度与领航者的深度之间的误差和航向角的误差,如图10-41所示。

从图10-41a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光信标引导过程的深度误差较大,而在AR Marker追踪阶段,深度误差逐渐收敛至接近于0。这是由于在光信标引导阶段,AUV的前进速度较快,较大的主推推力影响了俯仰角,导致深度控制的效果下降;与此同时,非零的俯仰角会使AUV在本体系上的前进速度在大地系的竖直方向上有分量,二者叠加作用造成深度暂时失稳。随着抵近编队位置,跟随者AUV的速度逐渐降低,同时在以AR Marker提供的位姿信息为基础的控制下,深度逐渐收敛到与领航者相同。从图10-41b中能够看到在识别到光信标阵列后,根据提取的相对姿态,跟随者与领航者之间的偏航角误差迅速收敛为0。随着二者距离的接近,AR Marker提供了稳定的偏航角误差控制,使得协同运动偏航角误差逐渐收敛为0。

图10-41 跟随者与领航者的深度误差与偏航角误差

从识别到光信标阵列开始,跟随者视觉算法提取的三轴位移和偏航角信息如图10-42所示。

图10-42 视觉算法提取的三轴位移和偏航角信息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控制器的作用下,X、Y、Z三轴距离不断收敛,并最终达到设定的编队参数附近。偏航角也随着控制过程收敛到0。此外,能够看到,光信标阵列与AR Marker的识别过程的一致性较好,识别过程基本可以做到无缝切换,从而保证了控制的连续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