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公认的,有科学和应用意义的地震预测必须较准确地估计出未来地震的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和震级这三个参数,一个都不能少。曾有科学工作者提出以下判别标准:对地震预测依据的可观测量有定量描述;对未来地震的发震地点、发震时间和震级给出定量描述,包括误差范围;有详细的事先预测文字记录;过去曾做过成功的和失败的详细预测记录。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要完全达到这些标准是非常困难的。这有多方面的复杂和多样的原因。最重要的是,目前人类探测技术有限,对地球内部的了解还差很远,正如人们所说的,上天容易入地难。对地震发生的规律性也没有完全弄明白。而且可能有的地震前兆、地震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地区之间也有很大差别,没有普遍适用的经验可循。自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工作者进行了4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知识。地震预报的目前状况是,在一定条件下,只有在观测到明显的前震(大地震发生前的小地震)活动和其他异常现象时,才有可能提前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例如1975年辽宁海城发生的7.3级大地震。但如果没有明显的前震活动,即使有其他异常现象,有时也很难事先察觉到并及时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例如1976年河北唐山发生的大地震。目前,国际上对地震是否能够预测仍存在争议。一部分科学家认为,目前地震是不可能准确预测的,防震减灾的重点,就是加强工程抗震,也就是使建筑物、房屋更加牢固,即使发生大地震,也不会垮塌造成人的伤亡,至多出现裂缝等轻微破坏。也有一部分科学家坚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未来大地震作出预测,这样的探索研究还应坚持下去。
地震预报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地震预报是政府行为,有关主管部门要发布地震预报,先要找从事地震预测工作的有关专业人员开会商议。由于预测手段不同、不同的地震观测台站根据不同的前兆异常得出的预测结论常常有很大分歧,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导致有关主管部门很难做出决断。(www.daowen.com)
面对地震预测预报的现状,除了加强地震短期预测、临震预测的探索研究外,还要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因为它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更有效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