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联陞是一位在国际汉学界享有盛誉的著名汉学家。[1]贺凯(Charels O.Hucker)称“在传统中国研究方面没有人比杨联陞更具权威和博学”[2]。1969年,杨联陞接受华盛顿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赞词说:“杨联陞:汉学宗匠,其博学明识所树立之楷模,已为学人所矜式,而其于东西大同之旨,深有领会,则尤为爱好和平诸人士所更加矜式者也”;1976年,杨联陞接受香港中文大学颁发荣誉博士学位,赞词称:“杨教授博闻强记,学贯中西,尤精研中国制度史及中国经济史,其有关此等专史之论著,备受国际学术界之推崇。”[3]杨联陞去世时,哈佛大学为他发的讣告说:“杨联陞教授在国际上以学术辨析能力与才思敏捷著称,是几代学生所亲切怀念的好老师,是协力培育与造就美国汉学的先驱者之一。”[4]由这几段话,不难想见杨联陞在国际汉学界之影响和地位。
20世纪90年代之后,伴随着杨联陞的去世,一批学者相继撰写有关他的纪念或回忆的文章,如周一良的《纪念杨联陞教授》、余英时的《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5]、刘广京的《挽杨联陞先生》[6]、刘子健的《斯学传斯风——忆杨联陞先生》[7]、李弘祺的《海滨拾贝壳的学者——怀念杨联陞教授》[8]、宫崎市定的《悼杨联陞教授记交游》[9]、张凤的《一怀孤月映清流——追怀汉学大师杨联陞教授》[10]以及吴兴文的《花果飘零那是家——一九四八年后的董作宾、杨联陞与钱端升》[11]等。加之,《汉学论评集》、《中国语文札记——杨联陞论文集》、《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洪业、杨联陞卷》、《中国制度史研究》、《国史探微》、《东汉的豪族》等杨联陞撰写的学术著述相继结集并在中文学术界出版;更为重要的是,两本必要参考的第一手史料书籍《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杨联陞往来书札》和《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的先后刊印,有关杨联陞的研究逐渐进入学界的视阈。例如,李显裕撰有《试论杨联陞的史学及其精神之涵义》和《博雅的通人:杨联陞史学精神再探》,考察了杨联陞的成学过程与学术思想[12];林郁婷的《敢比仰山杂货铺 何堪舜水再来人——杨联陞及其史学思想研究》则主要是探寻追索杨联陞的学术脉络、史学思想,并重建其治学路径;[13]徐小玲的《论杨联陞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探讨了杨联陞治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特点与史学精神;[14]刘秀俊的《“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杨联陞学术探要》,在林郁婷论文基础上,借助尚未整理出版的《杨联陞日记》对杨氏与国际汉学界的交往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考察。[15](www.daowen.com)
在已有的杨联陞研究中,令人遗憾的是鲜有人涉及其书评。[16]然而,书评是构成杨联陞学术不可缺少的部分,亦是学界和杨联陞本人极为推重的。刘子健曾言,“他最精彩的学问,多半见于他写的书评”[17];余英时如是言道,“杨先生的博雅,在他的书评中显露无遗”[18];何炳棣亦如是写道,“(杨联陞)任教30余年间写作广涉经济史、宗教史及中国语文,尤以七八十篇书评闻于海外汉学界”[19]。柳存仁回忆道,杨联陞“最大的名气是写书评”[20]。香港中文大学在颁给杨联陞荣誉博士学位时的赞词称,“杨教授除长于著书立说外,兼善评论他人之著作,其书评之精细公允,深为学界人士所乐道”[21]。杨联陞自己也说过,书评是“心血所集”[22]。如果不对杨联陞学术书评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即无法透彻了解其史学思想及其治史之方法和旨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