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学的专题博士论文及美国的中国研究及其学术史探究

中国学的专题博士论文及美国的中国研究及其学术史探究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如此,仍有一小部分留美生选择撰写以中国学为专题的博士论文。结果显示,1912年至1949年期间共有318篇有关中国研究的博士论文;根据人名统计发现,作者为华人的有167篇。笔者基于PQDD博硕士论文文摘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在151篇由美国本土学者撰写的有关中国研究方面的博士论文中,大多数所关注的是传教事业、外交关系、中外贸易、外国人在华、通商口岸的生活与制度等西方自身最为关切的问题。

中国学的专题博士论文及美国的中国研究及其学术史探究

受国难刺激,中国留美学生大都抱着“实业救国”的志愿。他们认为,只要学到技术,中国就会起死回生,故此“留学美国者,以专门工程及实学者为最多”[22]。尽管如此,仍有一小部分留美生选择撰写以中国学为专题的博士论文。笔者根据袁同礼编撰的《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1905~1960》统计发现,1912年至1949年间中国留美学生所撰中国学方面的博士论文共有152篇;又根据收录有1861年以来所有北美地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博硕论文文摘的PQDD博硕士论文文摘数据库,以Chinese和China为检索关键词对1949年以前有关中国研究方面的博硕论文进行检索。结果显示,1912年至1949年期间共有318篇有关中国研究的博士论文;根据人名统计发现,作者为华人的有167篇。

在中国留美学生所撰的汉学博士论文中,不乏如刘经庶的《老子哲学》、许士廉的《儒家政治哲学》、陈荣捷的《庄子哲学》、杨联陞的《晋朝经济史注释》、齐思和的《春秋时期的中国分封制》等40篇探讨古代中国历史文化宗教及思想的博士论文。当然,更多的是如严鹤龄的《中国宪法发展考察》、王苣章的《中国青年运动》、寿景伟的《中国的民主与财政》、张彭春的《中国教育的现代化》、魏昆声的《中俄关系史》等探讨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问题。留美学生所撰博士论文的另一特点是具有鲜明的中国主体性。笔者基于PQDD博硕士论文文摘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在151篇由美国本土学者撰写的有关中国研究方面的博士论文中,大多数所关注的是传教事业、外交关系、中外贸易、外国人在华、通商口岸的生活与制度等西方自身最为关切的问题。与之相对照的是,中国留美学生所探讨的多是中国人自身最为关切的问题。冯友兰在其文集自序中曾言:“我觉得在北大的三年收获很大。这三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我开始知道,在八股文、试帖诗和策论之外,还有真正的学问,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在第二阶段,我开始知道,于那个新天地之外,还有一个更新的天地。……这两个天地是有矛盾的,这是两种文化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中国历史的近代和现代。……从1919年我考上了公费留学,于同年冬到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当研究生。我是带着这个问题去的。也可以说是带着中国的实际去的。”[23]以当代中国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所探讨的主要是科举制废除后中国的公共教育及教育的现代化和民主化问题,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经济及其发展道路等中国人所关注的问题。即使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国留美学生也明显与之不同。正如赖德烈在评价时所说:“由于中国被深深卷入政治争议的漩涡,也由于那些在国外学习的青年人对于列强强加于中国的种种不公正——包括他们想象中的和真实的——尤为激愤……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抛开民族偏见,其中一些还带有宣传性质。尽管存在偏见,部分著作还是很有学术价值的,而且全部论文都旨在展示中国观点。”[24]

就学术而言,中国留美生所撰博士论文中确有不少颇具学术价值。例如,刘经庶的《老子哲学》就为德国汉学家劳费尔所激赏,诧为哲学界之杰作。[25]冯友兰的《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被认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它以一种非常简洁的方式清晰地阐述了中国杰出思想家所提供的教导”[26]。当然,更多博士论文在学术上虽有所欠缺,但却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丰富了西方人关于中国的知识。例如,陈兆鲲的《中国清代税收制度》,对于欧美读者来说,其价值在于梳理了中国税收体系的事实,使西方人对非常具有迷惑性且毫无规则的中国盐税等税收机制有了大体了解[27];施宗树的《中国的对外贸易》,给西方人提供了大量关于清代以及1911年以来这段时间中国对外贸易方面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28]朱进的《中国关税问题》,是“由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对他们国家经济状况研究所作的一个显著贡献”,有助于帮助西方人加深对中国关税问题的了解[29];吴国桢的《古代中国的政治理论》中关于管子商鞅以及韩非子的章节,“为我们古代中国知识的增补作出重要贡献”[30];戴恩赛的《中国的条约口岸》,虽然存在缺乏充分利用中文文献等缺陷,但还是能找到“在条约口岸外侨人的权利、市政管理的状况以及有关外国人的司法权和各种事件的描述及其最近几年的发展”等有价值的信息。[31]

需要提及的是,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鲜有熟知中国历史文化之人。1928年,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院长蔡斯(George H.Chase)曾致函燕京大学的洪煨莲,称由于“柯立芝(A.C.Coolidge)教授的逝世和明年将去华盛顿国务院的亨培克(Stanley K.Hornbeck)博士的退出,使我们实际上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地胜任指导远东历史研究的工作”[32]。毕乃德(Knight Biggerstaff)同样尖锐地指出:“有关中国的教学和研究少得可怜;如果有,那就是很少的几位传教士学者如赖德烈、恒慕义以及一些像亨培克这样不懂汉语也没有接触过中国文献的专家和两三个像马温(N.Wing Ma)那样的中国人提供的。”[33]中国留美学生多由不熟悉中国历史文化或对中国历史文化一知半解的导师指导,赖德烈直言不讳地指出:“他们的英美导师或者不熟悉中国的语言、制度、历史,或者是一知半解,根本不能对其进行指导。”[34]

基于美国汉学现状,中国留美生所撰博士论文对美国汉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陈焕章的《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学说》,是“西方学术训练与儒家学术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著作在经济文献中将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并且将打开西方人的眼界使其注意到中国思想以及中国人丰富经验的价值所在”[35]。谢保樵的《清代中国政府》,“对于西方人关于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政治机构方面的知识而言,这本著作做出了极为有价值的贡献,因为他的广泛参考书目中包含有许多很少甚至从来就没有被西方学者所研究过的著作。”[36]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留美生所撰博士论文中不少在完成后即在美国发表出版。根据袁同礼所作的调查,马如荣的《外国在华司法权》曾以论文形式发表在《美国国际法季刊》;冯汉骥的《中国人的宗族体制》发表于《哈佛亚洲研究》;杨联陞的《晋朝经济史注释》则是在1946年完成后便被刊发于当年的《哈佛亚洲研究》;李济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谢保樵的《清代政府》、邓嗣禹的《张喜与1842年南京条约》、杨懋春的《中国的乡村集市与乡村生活》等博士论文在完成当年或两三年内即被美国知名出版社出版。1912年至1949年期间,中国留美学生所撰152篇博士论文中有67篇以论文或专著的形式发表出版。[37]与之相对照的是,根据托马斯·哈尼师(Thomas Harnisch)的研究发现,留德中国学生的汉学博士论文即使很有学术水准也未能出版;审阅当时的期刊,也未能找到任何有关评论或引用中国留学生汉学博士论文的文章。在托马斯·哈尼师看来,这种对中国留学生学术论文的漠视是德国汉学界的疏误;他希望德国汉学界能够对此进行反省以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漠视中国学者提出的问题。[38]民国学者梁盛志曾指出:“美人之治汉学,视欧人为后进。其近代大师,大率聘自他国。惟近年图书资料之搜集,中国学者之敦聘,留学生之利用,在华教士学者之努力,日争上流。”[39]重视域外知识移民所带来的知识和方法,这或许是美国汉学能够取得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注释】

[1]刘伯骥:《美国华侨史续编》,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419页。

[2]《留美学生季报》第11卷1期(1926年),第14页。

[3]Yi-chi Mei&Chi-pao Cheng,A survey of Chinese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under the Joint Sponsorship of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Research Fellowship Fund and Chian Institute in America,New York,1954,pp.26—28.

[4]相关的研究论著有李喜所的《近代中国的留学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王奇生的《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元青的《民国时期的留美学生与中美文化交流》(《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李春雷的《传承与更新:留美生与民国时期的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李翠莲的《留美生与中国的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

[5]何兹全著,潘雯瑾整理:《何兹全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4—85页。

[6]杨联陞著,蒋力编:《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7页。

[7][美]史黛西·比勒著,张艳译:《中国留美学生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31页。

[8]同上书,第266页。

[9]Howard L.Boorman,editor.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ina.Vol.1.New York and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2,p.150.

[10]周武、李德英、戴东阳:《中国中心观的由来及其发展——柯文教授访谈录》,载《史林》2002年第4期,第33页。

[11][美]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12]Amy Jennings,“Student as International Abmassador”,Chinese Students'Monthly(November 1922),p.16.

[13]胡适著:《胡适留学日记》(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14]同上书,第51页。

[15]同上书,第219页。

[16][美]史黛西·比勒著,张艳译:《中国留美学生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31页。

[17]吴宓著,吴学昭整理注释:《吴宓日记》(第二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96页。(www.daowen.com)

[18]有关留美学生在美所遭遇的歧视及其感受,可参阅黄延复等辑注:《留美通讯——清华早期留外学生通信选》,载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91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留美学生近况》,载《教育杂志》第19卷第2期,第8页。

[20]胡适著:《胡适留学日记》(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21]萧公权著:《问学谏往录》,黄山书社2007年版,第48页。

[22]李喜所:《清末民初的留美生》,载《史学月刊》1982年第4期,第50—51页。

[23]冯友兰著:《三松堂自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188页。

[24]Kenneth.S.Lattourette.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During the Past Nine Year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34,No.4(July 1930),pp.781—782.

[25]郭秉文:《刘伯明先生事略》,《学衡》第26期,1924年2月。

[26]K.S.Latourette.Review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fe Ideals.The Way of Decrease and Increase with Interpretations and Illustrations from the Philosophie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Vol.22,No.17(Aug.13,1925),pp.473—474.

[27]A.P.Winston.Review The System of Taxation in China in the Tsing Dynasty,1644—1911.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No.1(Mar.,1915),p.102.

[28]W.W.Willoughby.Review The Foreign Trade of China.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14,No.1(Jan-Apr.,1920),pp.286—287.

[29]A.A.O.Review Chu,Chin.The Tariff Problem in China.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68,America's Changing Investment Market(Nov.,1916)pp.321—322.

[30]J.K.Shryock,Review.Wu Kuo-Cheng.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Theories.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152,China(Nov.,1930),pp.403—405.

[31]Stanley K.Hornbeck.Review Treaty Ports in China(A Study in Diplomayc.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12,No.3(Jul.,1918),pp.697—699.

[32]程焕文编:《裘开明年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33][美]保罗·柯文、默尔·戈德曼主编:《费正清的中国世界——同时代人的回忆》,朱政惠、陈雁、张晓阳译,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第7—9页。

[34]Kenneth.S.Lattourette.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During the Past Seven Year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26,No.4(July 1921),p.706.

[35]Edward Alsworth Ross.,Review The Economic Principles of Confucius and His School.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2,No.4(Dec.,1912),pp.883—884.

[36]Payson J.Treat.Review The Government of China(1644—1911).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20,No.3(Jul.,1926),pp.634—635.

[37]袁同礼在编撰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之同时,还附带收集有关该博士论文的出版情况。详见Tung-li Yuan(Compiled),A Guide to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y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1905—1960,Washington,1961。袁同礼:《袁同礼著书目汇编》(第三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版。

[38]托马斯·哈尼师(Thomas Harnisch):《汉学的疏误?——1945年以前中国留学生对汉学的贡献和推动》,载[德]马汉茂、汉雅娜,张西平、李雪涛主编:《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第163页。

[39]梁盛志:《外国汉学研究之检讨》,载《再建旬刊》第一卷第八期(1940年4月11日),第1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