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彭城古磁州窑窑场原始生产工艺流程:融古汇今

彭城古磁州窑窑场原始生产工艺流程:融古汇今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魏老师,您好,请给我们介绍一下磁州窑窑场复原模型的情况。陶瓷烧造工艺流程中第一步是取瓷土,瓷土包括各种釉料。磁州窑制瓷工艺流程 孟淑华摄于中国磁州窑博物馆孙这些土的产地主要是在哪里?这是生产原料铁锈花的。我们将陶瓷原胎放入匣钵,再把一个个装满陶瓷原胎的匣钵摆置在窑炉里,完成入窑烧制的工艺流程。碾压匣钵料的工具,类似圆柱体,当地称其为磙子,磙子两端的大小不同,小头在内,大头朝外。

彭城古磁州窑窑场原始生产工艺流程:融古汇今

马 魏老师,您好,请给我们介绍一下磁州窑窑场复原模型的情况。

| 魏 你好,马老师!这个博物馆的模型是我和夫人谢风琴一起复原的。我们先从陶瓷釉料开始。陶瓷烧造工艺流程中第一步是取瓷土,瓷土包括各种釉料。釉料经过碾压、沉淀,才能用在陶瓷原胎上上釉。陶瓷釉料是覆盖在陶瓷坯体上的玻璃态薄层,它改善了陶瓷制品的表面性能,使其显得十分光滑。陶瓷坯体不上釉料,烧制出的陶瓷器物颜色发黑发暗,但是上了釉料,陶瓷制品颜色发白发亮。所以当地称这些釉料叫化妆土。打个比方,就像女孩子化妆,脸上涂抹粉底一样。左侧第一个是长石。磁州窑的装饰技法是上两遍釉,陶瓷坯体上的第一遍釉是底釉,第二遍是白色的长石釉。下一个是碱石,碱石实际上是耐火材料,按照含铝成分的多少,它又分为A石、B石、C石、D石。其中,A石、B石含铝量大,A石含铝量达到80%;C石、D石含铝量比较小。我们常用的是C石、D石,材料比较软。黑药釉,它可以起到止血化瘀的作用,所以名称中用了“药”字。上黑药釉可以使陶瓷烧制出黑色。大青土、二青土的产地在张家楼。你们应该去过张家楼,张家楼的土有三个特长,一是做出来的碗,一敲能发出清脆的声音;二是往里面倒热水,马上就能端,日常生活里我们盛的米粥端起来不烧手;三是保存食物的时间长。我们平时吃的面条,在夏天盛在碗里过夜,第二天依然不变味道。由于其他地方烧碗的材料含铅,因而所盛食物容易变质变味。这个是秆子土(音译),这种土能吃,也叫观音土。最后这个是铁锈花的原材料,叫斑花土。剩下的是普通的青石和笼土。

磁州窑制瓷工艺流程
孟淑华摄于中国磁州窑博物馆

孙 这些土的产地主要是在哪里?

| 魏 张家楼3的土层,从上到下依次是黄土、秆子土、二青土、大青土、煤。所以在开采煤的时候,把瓷土也一起开挖了。义井4也生产大青土、二青土,但是稳定性不好,需要掺上彭城的大青土、二青土。民间有一种说法是“义井的土,彭城的掺”。刘起沟主要生产笼土,包括张家楼西南角的柳条村也生产笼土。但是刘起沟5笼土的质量强于柳条村的,打个比方说,刘起沟造的笼盔可以装二十个碗,其他地方就装不足二十个。

马 这个模型是展示碾釉的场景吧?

各种釉料展示
杨佳楠摄

| 魏 是的。认识了釉料,接下来,我们看看陶瓷釉料是如何进行碾压处理的。圆形碾池内放置的釉料是碱石。大碾砣由牲口拉着,窑工一边赶着牲口,一边向碾池内浇水。釉料碾压后放入沉淀池。沉淀池在六个圆口水缸最前端,是由砖砌筑的。待釉料沉淀完成,将合格的釉料放入圆口水缸里,以备储藏来用6。各种釉料碾压完,就要打泥料了。咱们拉坯也好,做造型也好,用的都是泥料,主要的成分是大青土和二青土。我们需要把泥料均匀搅拌。搅拌的设备有圆形耙池、小石磙和搅拌棍。碾池的中心水平固定一根粗壮木杆,木杆上垂直插有几个细木棍,木杆的末端穿入一个小石磙。木杆转动,细木棍顺势搅拌泥料。泥料的搅拌离不开水,所以耙池的旁边一定要打一口井。你们看一下这个井。井口不是圆形的,是方形的。为什么呢?在元朝统治中原的时期,出于避讳的原因,不让打圆(谐音元)口的井。因为农村的家庭需要浇园、浇地、吃水,所以中原的井特别多。打一口井非常辛苦,当时全部都是人工打井,不像现在的机械化便于钻眼。有些人不愿意再重新打方口井,就在圆形井口的周围用砖围成方形的檐边,来应付检查。

磁州窑陶瓷常用釉料

孙 魏老师,那个模型是拉坯的吗?

| 魏 是的。北方称为“旋”坯,南方称为“利”坯。制作方法一样,只是叫法不同。脱坯是利用模子制作。这是生产原料铁锈花的。旁边有一个大缸,靠手动来回晃动。这个杵端头的砣是硬砂石的,先研磨再沉淀,反复多次。生产的装饰釉,就是铁锈花,磁州窑叫斑花。

马 魏老师,下面的模型也是碾釉吗?(www.daowen.com)

碱石釉料碾池模型

耙池及方口井模型
马玉洁摄

泥条盘筑模型
马玉洁摄

| 魏 不是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模型是窑场粉碎匣钵的场景。旁边堆放的原料是就匣钵料,碾压处理后用来制作匣钵。匣钵是陶瓷领域的术语,彭城当地称为笼盔7。你们想做磁州窑的研究,必须懂得地方方言和专业术语。匣钵是装陶瓷原胎用的,它是陶瓷烧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用具。我们将陶瓷原胎放入匣钵,再把一个个装满陶瓷原胎的匣钵摆置在窑炉里,完成入窑烧制的工艺流程。碾压匣钵料的工具,类似圆柱体,当地称其为磙子,磙子两端的大小不同,小头在内,大头朝外。它共有八个楞,不平行,倾斜且有角度8。磙子两端固定一个木框,牲口拖拉木框,做圆周运动。匣钵料被磙子碾碎、压实。磙子的八个楞再把压实的匣钵料掀起、捣塇。当时没有粉碎机这样的设备,工人就不需要用铁锹去铲动,减少了劳动量。它是彭城街的一大怪:“八楞磙子,两驴拽”。早期粉碎匣钵原料的工具设施就是这样。

拉坯模型
马玉洁摄

过滤铁花釉的大缸及杵
马玉洁摄

马 匣钵(笼盔)在彭城随处可见,彭城街还流传这样一句话:“彭城街,五里长,叽里拐弯笼盔墙。”9

| 魏 笼盔(匣钵)墙是彭城的建筑特色。刚才我们看到是匣钵料粉碎的工具模型,接下来,我们看看匣钵的制作过程。仔细地观察匣钵,我们会发现,它呈圆柱体,是由一圈一圈的泥条盘绕而成的,这种制作的方法叫作泥条盘筑。它始于新石器时期。复原模型正中有两个圆形石盘,它们由一条传送带联系在一起。其中一个石盘上立有一根棍子,如果窑工握紧棍子,使其围绕圆心转动,就可以带动两个石盘,这样另一端石盘的窑工,便能轻松地将泥条在转动的石盘上盘绕。匣钵底面积的大小和高度,由装载的陶瓷器皿来决定,窑工灵活调整。

磙子外立面示意图
马玉洁绘

磙子俯视图示意图
魏启山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