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年教师黄报青与李先生:融古汇今

青年教师黄报青与李先生:融古汇今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先生并没有直接教过我,但因为我和大家都喜欢他与黄报青这两位青年助教,在校时总想和他们多接触、多请益。黄报青当时是系秘书,同时给我们上“建筑初步”,并帮莫宗江教授辅导我们“中国建筑史”课。1959年黄报青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建〇班同学一起讨论由李道增和他主持的解放军剧院设计。5朱纯华,张钦哲妻,1959 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65 年留校任教至1992 年。

青年教师黄报青与李先生:融古汇今

李先生并没有直接教过我,但因为我和大家都喜欢他与黄报青这两位青年助教,在校时总想和他们多接触、多请益。黄报青当时是系秘书,同时给我们上“建筑初步”,并帮莫宗江教授辅导我们“中国建筑史”课。当时系里没有挂图,辅导时他会在黑板上画出各种梁架和斗栱构件,清楚地交代构造。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次为了分析立面,他居然脱稿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了独乐寺观音阁的正立面,只几分钟,跟资料一对,分毫不差,同学们敬佩得不得了。黄老师多才多艺,除了画得好,还写得一手好字(《建筑史论文集》封面的题字就是他的手笔),他的书法被人收藏。在教学上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1959年我回母校进修,有比较多的机会和他接触,曾经和他讨论过戴志昂7教授的教学法。戴老是老中大毕业生,又是以正统教学法教过书的前辈教授,但不善言教,口头禅就是四川口音的“画起出来看看”,改图时蒙上透明纸,口袋里掏出一支自备的5B铅笔,动手改图给学生看。黄老师则相反,他基本功很好,示范图和草图都画得很漂亮,但是辅导设计课时却很少动手,只和学生探讨思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去画。他认为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优点,应该并存。

1959年黄报青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建〇班同学一起讨论由李道增和他主持的解放军剧院设计。前排右起:黄报青、郭黛姮、方珠珠,后排右起:王永雄,邓元庆。引自:《匠人营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60年》

我回清华时正好是三年困难时期,大家吃不饱。有一次黄老师在“四清”时认识的密云农民给他送去一条鱼,他夫人吕俊华8老师在家做好菜,他叫我和其他几个年轻人一起共享,欢声笑语开心一晚。可惜后来他在“文革”时因不满“四人帮”,坚持实事求是而被迫害跳楼自尽,清华从此少了一位才华横溢的优秀教师,太可惜了!

1 “新制宜主义的建筑学”建筑观由李道增先生在其1998年12月发表于《世界建筑》的《“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一文中提出。他说:“‘新制宜主义’主张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建筑风格手法都包容进去,都为我所用,以创造一个丰富的含有‘多义性’的人造环境。建筑除了反映高科技的时代精神,还要彰显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历史连续性。‘新制宜主义’强调城市设计和场所精神,认为城市是逐渐形成的,新设计的建筑要与原有建筑融为一体,要为原有环境增色,而不能破坏原有的文脉与历史连续性;建筑与城市都是为人创造生活和交往的‘场所’,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是为表现一定的‘场所精神’服务的,而‘场所精神’离不开特色,其特色要借助于建筑形象及其环境所蕴含的情调、神韵、气氛、节奏、尺度、风格等显现出来。新制宜主义运用的设计思路概括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得体切题,兼容并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句话,并强调细部设计。”

2 黄报青(1929—1968.1.18),1947年入清华大学营建系,1951年毕业后留校,任土木建筑系副教授、系党支部委员、民用建筑教研室副主任,1959年国庆工程国家剧院剧院设计组组长。“文革”开始时因不认同中央给原高教部长、清华校长党委书记蒋南翔定性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走资派”,遭殴打、侮辱和批斗,但他誓死坚持,曾自杀未遂,后精神恍惚,跳楼身亡。著有《二层住宅及街坊设计问题探讨》(与吕俊华合著,《建筑学报》,1958年,第4期)、 《中国剧场建筑史话》(《人民日报》,1961年12月31日)。参见:曾昭奋《各具特色的学术研究》,《读书》,2007年,第5期,http://dushu.qiuzao.com/d/dushu/dush2007/dush20070514-1.html。

3 汪国瑜(1919—2010.1.11),生于四川重庆。194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工学院建筑系,1947年受梁思成先生之邀,由沈阳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来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曾协助梁思成先生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初创作出重要贡献,擅长建筑画、建筑设计理论,是我国著名的第二代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学家。著有《现代建筑画选:汪国瑜建筑画》(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汪国瑜建筑画》(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汪国瑜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汪国瑜画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www.daowen.com)

4 张钦哲,朱纯华夫,1958 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64 年毕业。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建筑系副教授。20世纪80 年代在美国访研三年,回国后曾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1992 年定居美国。与朱纯华编译《菲利浦·约翰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年),亦以漫画著名。

5 朱纯华,张钦哲妻,1959 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65 年留校任教至1992 年。与张钦哲编译《菲利浦·约翰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年)。

6 柴晟,天津大学建筑系学士和硕士学位英国格林尼治大学建筑学硕士。硕士就读期间就代表中建(国际)投标赢得深圳市江苏大厦(168米,福田中心区第一个超高层)的设计权,后又赢得深圳市高交会馆项目的设计权,自2000年底起领导中建(国际)方案创作室,期间完成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深圳市联通总部、深圳市第二外国语中学、深圳市平安金融保险培训中心等国家重点项目;2003年起,作为重要股东,与天津华汇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共同创立深圳市华汇设计有限公司,至2008年10月,设计完成天津宁发国际花园酒店、上海龙湖蓝湖郡、重庆龙湖观山水及悠山郡等数十个大型项目。其中大城小院的洋房户型和上海蓝湖郡的十二合院设计获住宅设计专利奖、上海蓝湖郡和大城小院还分别获得上海优秀住宅社区设计奖和詹天佑最佳建筑设计奖。2008年至今,柴晟作为主要合伙人成立美国MADE & MAKE建筑设计公司,并于中国注册深圳市承构建筑咨询有限公司;2010年11月,注册成立上海承构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参见:http://www. mademake.com/ch/ch_ about2a.php。

7 戴志昂(1907—1973),字永治,戴季陶侄,四川成都人。193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1932—1939年任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助教、陆军炮兵学校汤山炮兵场舍工程管理处技正,1935年12月加入中国建筑师学会,1934—1937年8月在南京任建筑师,1938年1月—1941年12月任交通部技正,1938—1945年开办(重庆)中央工程司,1947年自营(南京)戴志昂工程司,1949任国立唐山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教授,1953年任职清华大学建筑系。著有:《洛阳白马寺记略》(《中国建筑》,1933年11月,第1卷,第5期), 《建筑界应该迅速地展开“百家争鸣”》(《建筑学报》,1956年,第5期), 《谈〈红楼梦〉大观园花园》(《建筑师》,第1期,1979年)等。其学生作业“办公楼”发表于《中国建筑》,1933年8月,第1卷,第2期。

8 吕俊华,女,浙江嵊县人。1957—1999 年任教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建筑师。20世纪80年代,设计“台阶式花园住宅”,曾在两次全国住宅设计大赛获首奖,并在全国十余个城市推广建成。北京建成的台阶式花园住宅,曾获“中国80 年代建筑艺术优秀作品奖”,是当时“全国十佳作品”之一。有关台阶式花园住宅设计系列的论文发表在80 年代《建筑师》《建筑学报》《世界建筑》等期刊。90 年代,指导研究组从事北京市旧城改造规划设计、实践和研究工作,有关论文发表在英文期刊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世纪之交,主持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合作研究项目,主编《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年),英文版Modern Urban Housing in China 1840—2000(Prestel,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